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方法选择和疗效的评估.方法 36例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肝功能Child分级:A级9例,B级21例,C级6例.术前常规行腹部彩超检查及胃镜检查,31例患者行CT扫描及肝脏血管重建.介入治疗方法:经颈静脉(股静脉)-下腔静脉途径行肝静脉(或副肝静脉)开通;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途径行肝静脉开通;经颈静脉行肝内门-腔静脉支架分流术(改良式TIPS).术中常规行肝静脉、门静脉造影和测压和下腔静脉造影,术后给予护肝、抗感染及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和双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暂时性肝静脉(HV)阻断下经肠系膜上动脉(SMA)化疗及肝动脉(HA)化疗的价值.方法 10条犬,每犬均行4组实验并作自身对照.于灌注5-氟尿嘧啶(5-Fu)以后0.5、5、10、15、20、30、60 min抽取门脉血各5 ml,测定血药浓度,进行药动学分析.结果阻断组5-Fu的峰浓度及药时曲线下的面积明显高于单纯组,药物总清除率阻断组低于单纯组.肝静脉阻断下肝动脉造影显示阻断区末梢分支增多,肝段浓染明显.结论暂时性阻断肝静脉经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灌注5-Fu,可以提高门脉及局部肝组织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HVBCS)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误治分析。方法13例误治的HVBCS患者,5例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8例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分析13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经DSA造影进一步证实后予肝静脉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表现,无明显下腔静脉阻塞症状。CT或(和)MRI 示肝尾状叶明显增大,DSA示下腔静脉呈外压性狭窄。13例均成功实施肝静脉成形术;其中4例行单纯PTA,9例行PTA+支架,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HVBCS的下腔静脉狭窄不是其本身病变,而是肝尾状叶代偿性增大压迫所致。肝静脉成形术是一种正确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肝静脉闭塞的再通是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难题之一。我们采用经皮肝和经颈静脉穿刺成功地开通7例肝静脉开口处膜性闭塞,其中肝右静脉5例,肝中静脉2例;3例合并下腔静脉闭塞者又给以下腔静脉开通。肝静脉再通后,肿大肝脏即刻缩小,腹水吸收,肝静脉压力由术前4.11(±0.72)kPa 降至1.86(±0.34)kPa。肝静脉开口处隔膜向下腔静脉内膨出是经颈静脉行肝静脉开通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建立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导丝轨迹是本方法的特征,本方法的优点是可最大程度的减少肝脏的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改良式TIPS治疗肝静脉广泛阻塞型布 加综合征(BCS)的近期疗效。方法 7例肝静脉广泛阻塞型BCS患者,使用改良术式TIPS治疗,其中2例为急性,5例为亚急性或慢性。术后给予正规抗凝治疗,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疗效。结果 7例肝静脉广泛阻塞型BCS均成功完成改良式TIPS,7例患者共置入12枚支架(覆膜支架3枚,自膨式支架9枚),随访彩色多普勒超声2 ~ 12个月,1例术后5个月又出现狭窄,并行第2次介入治疗,置入1枚支架。术后门脉压力由术前的(40.7 ± 12.6)cmH2O下降到(17.2 ± 3.4)cmH2O,术后1个月肝功能指标及脾功能亢进血象明显好转。结论   改良式TIPS治疗肝静脉广泛阻塞型BCS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术后肝静脉、腔静脉梗阻的发生率很低,术后急性发生常与手术技术因素有关,较晚发生常因为吻合口内膜增生与纤维组织瘢痕生成所致。一般临床表现包括移植肝失功能、肝淤血、腹水、腹痛等。腔内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安全、有效,可以获得长期的血管开通。球囊成形术技术成功率高,但容易再狭窄,对于成人或肝静脉具有成人腔径的儿童患者,支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病率在整体人群中仅为1.1%,在肝硬化患者中为10%~25%。在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如果血栓蔓延至肠系膜上静脉,可导致肠缺血,继而引起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另外,慢性门静脉血栓形成可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腹水等门静脉高压征,也可损害肝脏功能。最近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开通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凝、溶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及外科切栓等。TIPS的优势不仅在于更直接地、有效地开通阻塞的门静脉,而且在建立肝内分流道后可以加速门静脉血流,预防进一步血栓再发。其主要的缺点在于技术难度大以及潜在的技术并发症等危险。然而,经皮经肝、经脾及经肠系膜上静脉穿刺到达门静脉的途径大大地降低了TIPS的手术难度;同时,术前充分的评估门静脉的解剖情况也使TIPS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变得更加安全、有效。但目前缺少相关的前瞻性研究仍限制TIPS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穿刺套针在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血管造影诊断BCS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5例肝静脉膜性阻塞为主及9例下腔静脉完全性阻塞患者使用穿刺套针经颈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破膜并行球囊扩张术或(和)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14例穿刺套针均成功越过阻塞部位,16例PTA或内支架置入后造影证实阻塞段已开通,肝静脉压力平均下降1.85kPa,下腔静脉压力平均下降1.21kPa.结论穿刺套针的应用显著提高了BCS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自从1988年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TIPS的相关知识被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大量随机对照试验显示TIPS在预防静脉曲张再出血及控制顽固性腹水方面明显优于内镜治疗及穿刺放腹水。在发达国家TIPS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及治疗顽固性腹水。然而,术后较高的分流道功能失常及肝性脑病发生率仍严重地限制了TIPS的应用。本文着重回顾TIPS技术的发展,TIPS适应证、禁忌证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以助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患者,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动脉性出血造影明确诊断后对靶血管用PVA颗粒、明胶海绵或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门脉高压性出血根据患者情况分别行TIPS分流术,经皮肝穿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和(或)部分脾栓塞术。结果介入治疗急性大出血的有效率为84%(21/25),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有2例复发(2/25)。结论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高效、简便、损伤小的治疗方法,对急性大出血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的介入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肝移植术后(劈离式肝移植2例,活体肝移植3例)发生HVO,实施支架植入(4例)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介入技术要点。结果介入治疗3例采取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入路,2例采取右颈内静脉入路。肝静脉造影显示HVO发生在肝左或肝右静脉与下腔静脉吻合口3例,在肝总静脉与肝右静脉吻合口2例。5例介入治疗均成功,介入术后肝静脉与右心房间压力梯度从(15.4±5.6)mmHg 下降到(1.9±1.2)mmHg 。术后随访9~482d,无一例发生再狭窄。术后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术前明显升高的血清转氨酶和(或)胆红素术后均恢复正常。术前伴有大量腹水、消化道出血的2例术后腹水均缓解,消化道出血停止。结论HVO是肝移植术后少见并发症,危害严重,介入治疗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Budd-Chiari 综合征血流动力学较复杂,作者结合开展介入治疗本病的经验体会,提出新的分型及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材料、方法和结果:本组41例,对其中的28例做了介入治疗。确诊检查方法为 B 超、导管法腔静脉或/和肝静脉造影,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分型及介入治疗方法选择:Ⅰ型:单纯肝静脉阻塞以球囊扩张为主,如狭窄解除不满意可置入内支架。Ⅱ型:膜性或节段性不全阻塞,以球囊扩张为主,选择性置入内支架。Ⅲ型:膜性完全性阻塞,采用穿通术及球囊扩张。Ⅳ型:节段性完全性闭塞,采用穿通术,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Ⅴ型:伴有多发性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阻塞,以球囊扩张为主,选择性置入内支架。Ⅱ、Ⅲ、Ⅳ、Ⅴ型如合并肝静脉阻塞需开通肝静脉。如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肝静脉不通,而肝外侧支循环建立较好,可主要处理肝静脉,如侧支循环建立不好,肝静脉,下腔静脉均应处理。  相似文献   

13.
布加综合征(BCS)病理类型复杂,治疗时下腔静脉与肝静脉要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颇。由于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并以其创伤小、效果可靠,相对安全,应用越益广泛。但是,介入治疗BCS技术上仍有其局限性,外科医师尤其是血管外科医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灵活应用介入与手术技能,并结合我国国情,制订出科学、合理、实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评价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介入治疗效果及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1例行介入治疗,包括TACE及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或125I粒子植入术(归为介入组),26例行全身静脉化疗(化疗组)。统计分析ICC介入治疗患者的总生存期、肿瘤客观反应率及影响介入疗效的相关因素,同时观察介入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介入组6、 12和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0.6%、50.5%和35.4%,中位生存期为12.1个月(95%CI 8.43~15.77);肿瘤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9.4%、70.6%。化疗组 6、 12和18个月年生存率分别为46.2%、7.7%和0,中位生存期为5.5个月(95%CI 3.38~7.61)。单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化疗组(P<0.05)。对影响介入组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CA125水平、TNM分期及是否有外科根治术史是影响这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栓塞后综合征及肝功能损害,均为Ⅰ、Ⅱ级。未出现与介入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中晚期ICC行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以控制病情进展及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总结我院随访实施TIPSS治疗的65例病例的疗效及经验.方法 65例肝硬化和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行TIPSS治疗.术前、后测量门脉压力.术后通过超声、食管钡餐随访检查,发现分流道狭窄者再次行介入治疗.随访时间为3个月~6年(平均18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6年再发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数分别为:0、2、10、5和0例.出血的原因为分流道内血栓形成及肉芽组织增生所致狭窄,经溶栓、球囊扩张或内支架置入后使多数分流道再通.再通未成功的2例均因导丝不能通过分流道而行内科治疗.死  相似文献   

17.
18.
19.
【摘要】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梯度(PPG)与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间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静脉楔入压(WHVP)、肝静脉游离压(FHVP)、下腔静脉压(IVCP)、门静脉压(PVP)资料,同时计算HVPG和PPG,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WHVP与PVP、FHVP与IVCP、HVPG与PPG相关性。结果 17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平均WHVP、PVP分别为(25.88±6.40) mmHg、(27.65±6.20) mmHg,两者呈正相关(r=0.914,P<0.01),斜率为0.883;平均FHVP、IVCP分别为(7.24±2.80) mmHg、(7.76±2.90) mmHg,两者呈正相关(r=0.815,P<0.01),斜率为0.847;平均HVPG、PPG分别为(18.65±6.60) mmHg、(19.94±6.56) mmHg,两者呈正相关(r=0.875,P<0.01),斜率为0.868。结论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HVPG与PPG、WHVP与PVP、FHVP与IVCP有较好相关性,临床上可用HVPG反映乙肝后肝硬化患者PPG。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