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搜集2000—2016年中国资源型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空间集聚指数、区位熵方法衡量资源型产业集聚的时空特征,选用塞尔指数分析资源型产业集聚的变化趋势,用CES生产函数计算资源型产业地理集聚的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我国资源型产业呈现较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且各个行业之间集聚程度差异明显;从资源型产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来看,资源型产业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各异;从资源型产业的变化趋势来看,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弱,区域间的差异逐渐增强,同时,产业集聚区还出现不同程度的地理转移;从资源型产业的地理集聚效应来看,资源型产业的地理集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部分产业的集聚效应不明显,甚至出现负效应。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型产业,提出加强资源型产业链条管理,扩大产业集聚效应,以及加强资源型产业集聚区域内的网络优势,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概述了辽宁资源型重工业基的地形成与发展,分析了资源型重工业集聚发展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进一步探讨了资源型重工业集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资源型重工业集聚发展是区域性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冶金、石化、采掘业、电力等行业三废污染叠加效应阻碍环境改善,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恢复难度大. 相似文献
4.
资源型产业是本文相对于高科技产业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传统的以自然资源的占有、配置为主、资源对经济收益的贡献起决定作用的产业。亦可称不传统产业,面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优势,对资源型产业今后的地位应有清醒的认识;保持和提高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加快资源型产业的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引进;挖掘此类产品自身的高科技潜力;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是解决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产业集聚原理在当代 ,现代企业已成为重要的资源配置主体和竞争主体 ,国际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市场价格机制与企业机制都起作用。因此 ,赢得国际竞争力 ,需要同时发挥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而且 ,强调获取竞争优势更有必要。竞争优势强调的是非价格竞争 ,关注的是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 ,采用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动态分析和局部分析方法。产业集聚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一群公司地理上集中在一起。它是波特的菱形理论与区位理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空间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聚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一个共同特点。以美国为例 ,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风险的特征,根据风险的可控程度,从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方面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风险的措施。研究表明,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风险具有高概率性、可变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规律性、可控性以及风险与收益的统一性的特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系统风险包括社会风险、经济环境风险、技术环境风险和政策风险,非系统风险包括主导产业选择、产业转型模式和转型时机选择、财务、人力资源和环保方面的风险。可通过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和转型时机,改善产业技术环境,吸引外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等途径来防范产业转型风险,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顺利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2004-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效益进行评价,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研究期间区域人口、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效益的非线性影响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的水资源经济效率与水资源贡献率有所提升,水资源压力不断增长;2)城镇化和水资源效益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3)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表现为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对水资源压力呈先加剧后缓解的倒“U”型减压特征,人口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的表现与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的表现刚好相反;4)人口和产业城镇化对水资源效益产生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在“门槛”现象,目前长江经济带产业和经济城镇化效应门槛已基本突破,仅部分西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溢出效应门槛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资源存在空间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低下、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对各省用水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科学分析,可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4—2019年我国30个省市(港澳台和西藏除外)的用水效率,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从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两个层面描述其时序动态演进规律,通过空间可视化表达、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从空间分异性和空间关联性两个角度刻画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子的时空异质性以及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用水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用水效率高值区省份数量减少,低值区省份数量增加,省际效率差异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的演进特征;2)我国用水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且这种相关性呈现出由强到弱再变强的“U型”演变特征,而且2004—2019年我国用水效率的空间分异性增强,两极化趋势明显,“东热西冷”,热点区范围先收敛后发散,冷点区范围先缩小后保持稳定;3)各驱动因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2004—2019年各影响因子的q值显著提高且数值差距缩小,主导因素趋于多元化,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始终是核心驱动因子。任意因子交互后,都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即两因子共同作用会增强其对用水效率空间分异的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洋渔业经济效率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海洋资源日益衰退现状,以海洋捕捞总产量作为海洋渔业资源衡量指标,从时空两个维度结合三阶段DEA模型,对2004—2015年沿海11省市区的海洋渔业经济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运用中,第二阶段利用SFA方法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影响后,部分地区的效率值增幅较大,凸显三阶段模型在资源效率评价上的优势;2)从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调整前后来看,大多省市区处于规模递增阶段,少部分处于规模不变或递减阶段,其中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的综合效率在第三阶段有很大提高;3)在空间格局上,渔业经济效率高、中等和较低的地区分布较分散,效率水平地区差异明显,到“十二五”期间,效率中等的区域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同一效率等级的指数差距逐渐缩小;4)“十二五”与“十一五”比较,渔业经济效率呈现省际层面不断发生分化和翻转,相对差异不断扩大的特征。“十三五”开局以来,尽管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迅速,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或达到极限,实现“十三五”海洋渔业规划的控制捕捞量、控制渔船数等战略目标面临巨大挑战。提高海洋渔业经济效率对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概念提出到应用于实证研究 ,环境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理论的存在已经接近半个世纪 ,它已经成为环境经济学创立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研究领域。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传统的资源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都需要通过创新、与当今社会经济趋势结合起来 ,才能使环境资源经济价值评估更具有时代性的特征。现在 ,我们力图辨证和改进性地使用国内外现有的环境资源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将环境经济关联效应指数 ,环境贡献率等衡量环境资源经济价值的指标融入到环境资源经济总价值的评价体系中 ,建立更加全面和精确的环境经济价值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5.
论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2004—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效益进行评价,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研究期间区域人口、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效益的非线性影响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的水资源经济效率与水资源贡献率有所提升,水资源压力不断增长;2)城镇化和水资源效益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3)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表现为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对水资源压力呈先加剧后缓解的倒“U”型减压特征,人口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的表现与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的表现刚好相反;4)人口和产业城镇化对水资源效益产生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在“门槛”现象,目前长江经济带产业和经济城镇化效应门槛已基本突破,仅部分西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溢出效应门槛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6.
基于Python程序在中国土地市场网上抓取2010—2018年土地供应数据,运用空间分布重心、区位基尼系数、冷热点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探讨市场和发展“双转型期”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供应规模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以期为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供应规模呈波动性减少的趋势,经历了先增后减又缓慢增加的阶段;市域工业用地空间分布总体趋向均衡,区域供地规模差异在缩小;长江中游地区工业用地供应规模最大,近年来空间分布重心向长三角地区移动明显;工业用地成交价格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供应规模有显著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工业总产值的增加都会促进工业用地供应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资源循环视角下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资源、生态角度构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论文把资源分为原始资源、介质资源、废品资源,把资源利用的循环过程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改变目前对资源循环过程只是注重原始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角度研究,从介质资源和废品资源的开发利用着手建立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注意资源利用的大小循环,减少原始资源的小循环过程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设计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特别注重介质资源延伸应用,大力有效开发废品资源,适度限制原始资源的开发力度,实施更多层次的资源小循环,更科学地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钢铁产量大幅度增长,铁矿石需求强劲。特别是2004-2009年,我国铁矿石进口快速增长,价格不断攀升。根据矿产资源约束经济增长的短期模型,通过2001-2009年我国铁矿石进出口和GDP数据,测算铁矿石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表明同期铁矿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绝对值也不断增长。其中2004年影响GDP 0.42%,2009年达到2.92%。铁矿石资源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增长短期约束是显著的,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维持较强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07-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 TOPSIS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以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较缓慢的下降趋势,其中水资源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贡献最大。从区域差异看,上游成渝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最大,中游城市群次之,下游长三角最小;从省市差异看,水资源承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江西、贵州、上海、湖南、云南、江苏、四川、浙江、重庆、湖北和安徽;从空间分布看,水资源承载力较高的省(市)主要有贵州省、江西省、湖南省和上海市。进一步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下降趋势。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发现产水模数、城市日均生活用水量、GDP增长率以及废水治理投资占比在各系统中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程度最大。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其原因可归结于人口压力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等,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