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燃煤电站锅炉飞灰含碳量偏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学民  彭波 《锅炉技术》2004,35(3):49-51
在燃煤电站锅炉中 ,当煤粉不能进行完全燃烧时 ,将造成飞灰含碳量的升高。从煤粉细度、煤种特性、燃烧器的结构特性、热风温度、炉内空气动力场和锅炉负荷等方面分析了对飞灰含碳量变化的影响机理 ,指出了飞灰含碳量升高所造成的影响 ,并提出了维持锅炉稳定燃烧 ,降低飞灰含碳量 ,提高锅炉效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达到锅炉的优化运行以保证煤粉气流及时着火和充分燃尽,采用IPSA两相流动模型和煤粉燃烧综合模型,在不同的一次风率和煤粉细度的工况下,对1台350MW锅炉煤粉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炉内燃烧器区域以及出口处烟气温度场和燃烧产物的组分浓度分布。分析了一次风率和煤粉细度对煤粉着火燃烧和飞灰含碳量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优化的运行参数。结果表明:一次风率对煤粉气流的着火影响较大,而对出口处烟气温度、氧量以及飞灰含碳量影响较小。煤粉细度对煤粉气流的着火、燃烧以及燃尽均有较大影响。图8表2参9  相似文献   

3.
由于燃煤供应的紧张,现在许多使用小吨位锅炉的乡镇企业,也均普遍重视锅炉的节煤,并取得了一些效益.但是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甚至司炉同志常有片画强调炉渣含碳量的趋向,并以此作为锅炉效率高不高的依据,因之,有时燃煤量虽不增加,但因改善操作,使蒸汽出力增加,可是由于灰渣色泽变化不大,仍被怀疑没  相似文献   

4.
对越南高岸电厂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了概述。并对自运行以来出现的飞灰含碳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优化、改进的目标及措施。通过现场的测试和运行,证明措施有效,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小型燃煤锅炉一般运用在工业、商业和生活领域里。由于数量多,运行时对大气排放又不能达到环保要求,污染严重。最近几年来,我国大、中城市已陆续禁止新上项目中使用燃煤炉,取而代之的是燃气炉和燃油炉。燃气燃油炉除在环保方面有明显优点外,它比燃煤炉体积小,自动化...  相似文献   

6.
王世昌 《节能》2011,30(1):37-40
用简化方法计算了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凝汽式火电机组的煤粉锅炉飞灰含碳量对电厂供电煤耗的影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计算结果表明:当飞灰含碳量提高1%时,电厂的供电煤耗提高约0.8~2.09g/kWh.煤的发热量越低,供电煤耗的增加幅度越大.锅炉的压力等级越低,供电煤耗的提高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7.
在锅炉设计中,依据现有的计算标准和规范计算出的理论结果与锅炉在实际运行中产生的结果往往存在着一些的差异,通常这些差异可能是源于实际燃料特性差异、理论环境与实际环境差异等因素而引起的,这些差异的存在,不仅会给锅炉设计与制造带来成本和难度的增加,而且会增加锅炉实际运行成本,降低运行效率;特别是在利用引进技术进行设计的情况会更明显些。到目前为止,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却少有得到修正,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可参考的必要数据,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产生于锅炉实际运行工况中。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数据传递通道和数据存储组织,来实时、准确、可靠地传递和保存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可参考性。从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现况来看,电站与锅炉制造企业之间的通信连接涉及到跨平台的互操作特性,因此,基于WEB SERVICES的技术应用能够使电站运行数据与锅炉设计共享的实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厄贡准则式和浙江大学提出的计算式计算了宽筛分颗粒的临界流化风速以及冷热态临界流化风速的比值,分析了冷态临界流化风量与热态运行时风量的关系,认为两者基本相当时才能保证热态运行时床料良好流化。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东台市是一个中等的县级城市,现有工业锅炉250多台,其中大多数为2—4T/H快装锅炉。在锅炉工作中,我们深感快装锅炉在运行中有些问题,长期存在难以解决。影响了锅炉的安全运行、经济运行和环保运行。近年来,热管技术的开发,给锅炉尾部受热面的设计与布置,开辟了新的途径。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都针对锅炉的薄弱环节进行了热管应用的研究与探讨,但由于受种种原因及条件的限制,使单个热换热器在中小锅炉尾部  相似文献   

10.
11.
对于多晶硅铸锭过程中的石英坩埚与硅液的高温反应进行化学动力学分析,根据试验数据分别计算出注浆工艺与注凝工艺所形成的石英陶瓷与硅液反应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并由此计算坩埚的侵蚀速率与温度、坩埚材料、铸锭炉热场的关系,提出多晶硅铸锭的最佳温度曲线、最佳坩埚结构和最佳热场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