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野草>是鲁迅"彷徨"期间的一个独特的文本,它所蕴涵的浓厚的现代哲学意味使其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堪称独步.研究<野草>的独特艺术创造为我们深刻地了解鲁迅的思想,继承其精神遗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野草》是鲁迅苦闷思想和情感寄托的惊世之作.《野草》中的作品构思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反映了鲁迅对现实观察的辩证法,同时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表达他复杂而强烈的思想感情.《野草》体现了艺术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3.
<正> 《收获》杂志2000年开设了“走近鲁迅”栏目,上半年3期,已见发表9篇有关鲁迅的文章,有回忆的、有对鲁迅思想、精神深入研究作出新解竭力颂扬的、也有对鲁迅为人为文作出审视、批评甚至作否定的,很有点热闹气氛,已越出《收获》杂志领地,通过媒体传导引起了文学界广泛的关注。人们最关注的是有人批评鲁迅。因为鲁迅曾被人封为“现代圣人”,被人比作“中国的高尔基”或“中国的伏尔泰”,这已在老一代人的认识和心理上形成惯性,现在突然有人批评甚至否定鲁迅,相当一部分人难免心灵震动。笔者读了《收获》2000年第2期发表的冯骥才的《鲁迅的功与“过”》、林语堂的《悼鲁迅》、王朔的《我看鲁迅》,也有话要说,不妨从《鲁迅的功与“过”》说起……  相似文献   

4.
1907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在《河南》杂志连续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5篇论文,第一次系统地向世人昭示了他求索“改造国民精神”以“昌大宗邦”之道的致思宗趣。文章认为上述5篇论文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意趣相融、理致一贯、以人的“个性自由”为精神主脉的思想整体。这些思想,构成鲁迅独特的历史文化观和人生价值观,表达了鲁迅对既关乎全民族每一个个我生命存在之意义,也关联着整个民族存亡之道的现实而终极、终极而现实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伤痕文学承续着鲁迅“救救孩子”的主题。文章试图从伤痕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资源中寻找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子,即鲁迅因子。作为“文革”后第一个文学浪潮的伤痕文学传承了鲁迅的“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以启蒙为己任;鲁迅的“立人”思想注入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关注“文革”后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创伤与苦痛。鲁迅因子在伤痕文学创作方法和艺术生成上表现得也很突出。  相似文献   

6.
鲁迅思想的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他的《野草》中。这种矛盾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着结构张力的逻辑两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纷繁复杂的呈现在文本中,使得《野草》表现出多义特征。  相似文献   

7.
茹志鹃在五十年代特定的文学环境里开始并坚持了风格多样性的艺术探索.十年浩劫以后,她以犀利的艺术笔触勇敢地对历史进行了严肃的反思,她是新时期“反思文学”的开拓者之一.近几年来,横向上的开放,使茹志鹃有选择的“拿来”了新的艺术形式;纵向上的超越,又使她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艺术个性.但是,她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洋为中用”的原则来借鉴新颖技法的.于是,开放和选择的统一,发现和超越的互补,构成了茹志鹃艺术风格的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8.
鲁迅散文诗《野草·雪》是引发争论较多的作品之一.本文认为《雪》中“决不粘连”的朔方雪的品性即是鲁迅不随和的孤独精神的写照。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祝福》中,叙述者“我”的隐、显的过程就是“我”的文化身份的失去、寻找和确证的过程。叙述者“我”因文化身份的边缘化而焦虑,替下层劳动人民代言立言而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对在文化转型中彷徨和苦闷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的重新抉择和确立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祝福》是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里的文章。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作品的成熟离不开艺术的成熟。鲁迅尽管将小说作为改良社会的武器,但他也从未忘记小说也是一种艺术。堪称鲁迅现代实验小说典范之作《祝福》的创作是作者对小说叙事艺术的成功运用,匠心独运的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作品中不同叙事者形象的出现,论文主要通过叙事者形象中的外叙述者和内叙述者对作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野草》镌刻着鲁迅心灵深处的挣扎和痛苦。对于作品所建构出的丰富的意蕴世界,研究者至今意犹未尽。其实,欲开启这本散文诗的意蕴之门,关键还在于《〈野草〉题辞》这把不可或缺的"钥匙"。通过对《题辞》中的矛盾语词和重复结构的文本细读,以挖掘鲁迅在《野草》中所深藏的在"言与不言"之间的矛盾挣扎。  相似文献   

12.
鲁迅《野草》中包含了三种话语模式,即独白模式、对话模式和自由间接引语模式。这些具有不同表达效果的话语模式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鲁迅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自我灵魂的剖析,表达了他复杂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  相似文献   

13.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14.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艺术的统一。正确的教学的内容能够抓住学生,使学生爱听、愿学。而恰当的教学艺术可以增强正确的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和掌握内容。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高校“两课”教学的神圣使命。在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中,探讨如何上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正确性、科学性、全面性,同时与恰当的教学艺术想结合,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才能达到成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叙事,以时间和空间的异同,将第一人称叙事结构分为3种类型: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第一人称叙事;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第一人称叙事;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第一人称叙事。由此探讨了鲁迅如何将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融合到虚构叙事中,让其作品成为既区别于传统小说,又有别于同时代作家作品的独特存在。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一生所写广告丰硕精湛,聆听这广告的独特'呐喊',仍然可以直抵鲁迅的心灵深处。分析《中国矿产志》系列广告、《周豫才告白》、关于《果树园》的《鲁迅启事》和《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牌记等广告,鲁迅科学救国、反抗军阀、维护版权、为艺术和人世牺牲个人权益的伟大人格魅力就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作品在创作上有独创性.<野草>在创造作品朦胧美上可以说是典范之作,<野草>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模糊性,艺术象征画面的主体性和背景的迷茫以及奇特的梦境造成了一种朦胧美的意境.<野草>的朦胧美,在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创作方面影响深远.语言运用上则给读者带来浓烈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8.
《呐喊·自序》是鲁迅在1922年12月3日为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写的序言.在这篇《自序》中,鲁迅回顾了他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代的思想发展和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说明自己从事文艺运动的目的和态度,充分体现了鲁迅自觉听从革命的“将会”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的极其可贵的革命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的宝贵品格.这篇《自序》头绪繁多,内容复杂.学习起来较困难。再加上学生对作者和《呐喊》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多;尤其是课文的第1、7、8、9、10自然段的难以理解和把握,红更增加了讲课的难度.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我发现作者的“空间轨迹”…  相似文献   

19.
“文如其人”,是一句我们常常拿来作为评判一个作家与他的作品之间的必然联系的评语。倘若把它作为衡量鲁迅和周作人的标准,从他们的创作风格而引申到他们的作风人格,则大体上可以认识到内中的关系。散文作为周氏兄弟共同的创作领域和最丰富的创作成果,最大限度地呈现出了他们精神特质上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20.
党的文献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经历了一个过程。理论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研究,在时间上可分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印发前与印发后2个阶段,在内容上呈现多角度,在方法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