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面向服务的设计为理念,基于IFC标准和三维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集成应用思想和技术方法进行数字化平台架构设计,构建基于B/S网络架构的3DGIS+BIM数字化电力设施信息平台。该平台采用了3DGIS+BIM的尖端的无缝与信息无损集成技术,具有良好的可视化效果、便捷的可操作性和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能够为工程的设计、施工、运维的数字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系统平台支撑。通过试点工程应用实践表明,该平台的研究成果为智能电网建设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应用平台,真正实现了3DGIS+BIM的无缝与信息无损集成,以及从全球到局部、从地面到地下、从三维地形到三维建筑、从室外到室内、从静态目标到动态目标、从单项目管理到多项目管理、从单系统应用到多系统综合集成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配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特点,阐述了加强配电网工程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配电网工程管理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全过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配电网工程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由于10 kV高压与高压、高压与低压线路同杆架设,负荷的多点接入,各类通讯线路的同杆架设及各类线路道路的交叉跨越等因素,形成了配电网接线密集、生产环境繁杂的特点,配电网的安全生产尤其成为供电企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在工程的安全管理方面,西安供电局城东分局的各  相似文献   

4.
建设数字化电厂示范工程加快火电厂信息化进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侯子良  潘钢 《中国电力》2005,38(2):78-80
加快信息化进程是发电企业生存的重大决策,而火电厂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当前火电厂的厂级、机组(车间)级和现场设备级的3级控制和管理系统中,现场设备级还没有完成数字化,大量信息无法自动采集,必将影响火电厂信息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应首先抓好火电厂的全面数字化即建设数字化电厂。文中论述了建设数字化电厂的意义和可行性,并根据全面建设数字化电厂缺乏经验的现状,提出应先建设数字化电厂示范工程,并提出示范工程要研究解决全厂系统和信息的总体规划、现场设备级数字化、厂级SIS和MIS功能要求及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工程结算管理是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传统的结算管理模式侧重于预算和决算,过程管理中电力工程项目的结算编制连贯性强、工作量大,针对结算的过程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因此,研究阶段性结算管理,进而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传统结算模式的缺陷和弊端进行剖析,将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结算管理与全过程管理相结合,提出了输变电工程结算的全过程管控方法和体系,为电力工程建设的结算与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7.
随着电网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快,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数字化移交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输变电工程的流通和增值。介绍输变电工程数字化移交的概念、必要性和发展前景,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分析数字化移交领域的发展现状,从地理信息数据、三维模型、文档资料和数字化移交平台等角度对数字化移交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8.
针对发电工程电气专业传统厂用电设计中设计效率难以满足设计周期的问题,介绍了一种基于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的接线设计方法,通过对厂用电的输入数据进行获取、存放及管理,进行了负荷分配及回路方案选择,实现了厂用电接线设计质量和效率的显著提升,提高了发电工程的设计精度。  相似文献   

9.
许梅  杨茂  肖凤 《四川电力技术》2007,30(6):76-78,91
随着计算机、自动化、通讯、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对配电网实现生产自动化、信息综合化、营运市场化的要求变得非常必要。阐述了数字化配电管理系统的涵义,分析了其技术特点以及层次结构,提出了实现数字化配电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对发电企业煤场数字化改造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数字化煤场改造及智慧管理平台一体化建设方案。通过对煤场管理、斗轮机数字化水平、作业预警和管理平台建设进行创新升级,可有效提高煤场运营水平。煤场热值损失和污染物排放每年降低约6000 t标煤,斗轮机实现无人值守和高度自动化作业,实现了煤场内交叉作业多级预警机制,相关数据汇总得出精准作业指导信息。整体上作业模型得以优化,配煤掺烧精准度明显提高,有效降低了企业燃料成本。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信息平台的配电网管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称长 《电力建设》2006,27(1):57-59
为了对结构复杂、覆盖面广的配电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需建立一个企业级的配电网管理信息系统。Arc info平台就是这样的配电网管理信息系统,它是具有丰富功能的专业地理信息系统(G IS)平台软件,包含了数据输入和编辑、数据转换和集成、基本G IS等各种高级功能。一个高效的配电网管理信息系统将为今后的人员量化管理、用户个性化服务、领导辅助决策等提供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字电力系统的地区配电网络统一数据平台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海滨  鲍海 《现代电力》2003,20(2):46-49
基于数字电力系统的思想 ,根据地区配电网络的特点 ,对数据进行分类 ,建立关系数据库的组织关系 ,提出了一种利用集合以及图论知识构建地区配电网络统一数据平台的方法 ,确保数据的共享性、一致性、唯一性 ,并符合数字电力系统的要求 ,具有普适性。同时结合实例 ,在该数据平台上 ,利用特征映射的方法 ,进行查询 ,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国内配电网调度管理系统现状,阐述了基于GIS平台的配电网调度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模块功能及主要特点。该系统将GIS作为配网调度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平台,提供配电网实时监控、调度作业管理、高级应用分析软件等功能模块,设计符合IEC IEC61970/61968标准。系统的应用全面提升了配网调度中心工作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主动配电网作为智能配电网的发展趋势离不开海量的电网运行数据和信息集成平台的支撑.根据我国主动配电网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要求,基于公共信息模型、组件接口规范、面向服务的架构及电力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了主动配电网信息集成平台.在信息集成平台的基础上对配电主动抢修规范流程进行升级改造,并在工程中得到实践.  相似文献   

15.
根据电网公司推行的集团化、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理念,从数字化管理的角度出发,集成全球定位系统GPS、公共移动通信网GPRS、地理信息系统GIS、巡检终端设备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基于“移动环境信息平台”的数字化输电巡检监控管理的概念,实现了工作流程记录格式规范化,无须在杆塔或线路上安装任何信息识别载体、数字栅格地图和卫星影像地图叠加显示等7点创新,借助于该系统可实现管理的科学定量分析和实时状态分析。  相似文献   

16.
EPC模式在电力工程中逐渐被采用,该模式能够实现设计与施工的合理交叉,但同时也存在项目各参与方相对独立、信息共享度低下等问题,从而影响项目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因此,迫切需要对EPC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引入战略联盟理论,在结合电力工程EPC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对电力工程EPC项目信息化管理理论系统进行设计,并构建出基于战略联盟的电力工程EPC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的构建对于实现EPC项目战略联盟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并为EPC模式在电力工程中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建模的数据来源和实施方案,由此利用三维虚拟可视技术搭建了配电网三维可视化平台。该系统的建成可以为配电线路的设计、施工、运行及维护提供一体化支持,进一步为配电系统高级分析计算软件提供三维基础平台。通过对某一实际配电网规划算例分析,证明该系统能有效地提高电力部门电网规划效率,降低规划成本。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配电网运行监控能力,降低运行风险,并为配电网建设精准投资提供有效数据支撑,提出了"全面实时管控、构建大数据平台、集中综合优势、建立全方位管理模式"的理念,考核关键指标,实现对电网故障跳闸、重过载、停运、母线电压越限、配变低电压、三相不平衡等异常情况的整治改造。经实际运用,该模式为电网运行与改造提供了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监测准、立项精、效果好"的目标,有效提升了电网电压合格率及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配电网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绍兴电力局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为例,在分析其主要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各相关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信道/信息资源共享及信息一致性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重点研究了由于时标不统一可能造成的继电保护、故障自动隔离与重构等监控信息时序混乱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设想,即在终端实现环境信息监控及三遥信息监控一体化、全网基于GPS统一时标的配网自动化系统。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10 kV真型试验平台,该平台具有网架结构多态重构、接地方式灵活切换、试验场景一键顺控、多态故障灵活复现和多元负荷随机接入能力的特点,解决了配电网真实故障不易复现的难题。通过试验平台可对配电网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全面实证测试与长期带电考核。利用试验平台复现了配电网不同过渡电阻接地、间歇性弧光接地故障,开展了新型配电网接地故障柔性消弧处置成套装置的实证测试,验证了该新型装置选相、选线的正确性和故障点补偿效果,并开展了3 h长时补偿试验考核,对装置主要部位进行红外测温,验证了该装置长时运行的可靠性。通过真型试验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有效解决了配电网新设备考核不够全面的难题,促进了配电网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支撑了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