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与人生     
《Planning》2020,(Z1)
<正>阅历决定了阅读的深度,而阅读决定了人生的宽度。"唯有你的光辉,能像漫过山岭的薄雾",雪莱如是赞美阅读的美好与神奇。以厚重的阅历化作双翼,才能翱翔于思想之空,俯瞰山河,仰观乾坤。"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阅读,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输入与输出,不是"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是思想的碰撞,灵魂的对话。这种平等的阅读立足于我们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Z1)
<正>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阅读能使我们获得心灵的震撼,在风雨兼程中负重前行;而人生的阅历又让我们收获思想的深度,在白纸黑字间升华自我。木心说:"牢狱禁锢的是人的躯体,却永远不能给你的心灵戴上枷锁。"如天空苍穹浩渺,任意翱翔,阅读能够为我们插上飞翔的翅膀。当我们伫立高峰,睥睨世间,人生的高度便于此提升。阅读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礼记》字字珠玑,告诫我"君子之接如水";《邶风·终风》高吟"谑浪笑敖,中心是悼",给我"泰山崩于前,我自岿然不动"的沉稳;《论语》开篇曰"学而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3)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的巨著,被列为前"四史"之首,作者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品在文学、史学、军事、经济方面均识见超群。本文将结合《史记》相关篇章及其个人资料,从家族传承、个人成长与人生经历的角度去探析司马迁深刻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立意·忘象     
《Planning》2017,(8)
<正>古往今来,"象""意"之辩一直争论不休。在哲学中,《道德经》有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种理解是美妙的音律不能用声音来表达,真正的大道没有形式的束缚;在文学创作中,有讲究"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意思即不能过分拘泥于文字与现象,而应直达其背后的意义;同样,在绘画中也有对形式之美与抽象表现主义的思辨。由此看来,无论是哲学、文学、绘画,对于"象"与"意"都有相通的理解。而在设计领域,如何在作品中做到立意而忘象,丰富设计语言的同时突破形式的  相似文献   

5.
立意·忘象     
正古往今来,"象""意"之辩一直争论不休。在哲学中,《道德经》有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种理解是美妙的音律不能用声音来表达,真正的大道没有形式的束缚;在文学创作中,有讲究"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意思即不能过分拘泥于文字与现象,而应直达其背后的意义;同样,在绘画中也有对形式之美与抽象表现主义的思辨。由此看来,无论是哲学、文学、绘画,对于"象"与"意"都有相通的理解。而在设计领域,如何在作品中做到立意而忘象,丰富设计语言的同时突破形式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4)
<正>之前总有这样的教学误区,"阅读"就是"阅读",单纯地指导学生怎样将文章读懂,怎样将文本中出现的词句记住。同样,"写"就是"写",单纯地从写作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怎样将语句搬弄通顺,怎样把情感抒发流畅。其实"读"与"写"不分家,"读"与"写"可以水乳交融。在阅读教学时,及时捕捉"写"的训练点,既练了笔,又将阅读往深处漫溯。一、将"写"设在"问"处,使"写"有的放矢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看,还要让学生学会问。"问",可以将阅读由表层推向内核;还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给"写"提供可能。在学习《诺贝尔》一课中,教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3)
<正>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而薄发,但只"读"不写,就如过眼云烟。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环节: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而阅读又是"学习之母",它对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的提高与巩固有着直接的作用。阅读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开发、思维的发散都有特别深远的意义。我们处在知识日益更新和进步的时代,要使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必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不会阅读,就没有知识的来源;不会阅读,运用到的语言就不会生动;不会阅读,写作就无从借鉴。因此,我们教师对于阅读教学必须讲究策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1)
司马迁认为德行是一个人首先应当具备的内在条件,是求学为学的根本。他承受了超乎常人的磨难,有"笃行有道""增益其所不能"的人格精神和思想境界。他认为,"求学贵于博,求道贵于要",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张"好学深思"。司马迁为学,"兼容并蓄,采百家之长",诸子百家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3):148-149
<正>引言:"名"—"家"禅江苏人民出版社为"社科名家"出版文集,要求附一学术自传。"传"者诠释也,地道的"自传"无疑不是自彰自见,而是一次读懂自己的机会,"学术自传"的真义是在学术反思中读懂自己,倾听自己学术生命的旋律。不知何时,我开始萌生并固守一种信念:学术与人生是同一的,学术乃是"人"的一种在场方式,是"人"之"生"的呈现和"人"之"命"的轨迹,是"生"之"学"与"命"之"术",学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