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PANI-DBSA对静电纺PAN纳米纤维直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熊杰  常怀云 《纺织学报》2010,31(7):16-20
在聚丙烯腈(PAN)溶液中加入不同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掺杂浓度的PANI-DBSA,将此共混体系进行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表征两聚合物的相容性,测试了DBSA浓度对对纺丝液导电率的影响,分析DBSA浓度对纳米纤维直径及直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PANI-DBSA的氨基与PAN共聚物中的羰基之间存在氢键相互作用,使得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随着DBSA浓度的增加,共混纺丝液的电导率增大,同时纳米纤维的直径逐渐减小,纤维直径的离散度也逐渐减小,在DBSA浓度为1.1mol/L时,纤维的平均直径最小,为116nm。  相似文献   

2.
以聚苯乙烯为原材料,观察在不同电压条件下以及射流不同区域的串珠纤维,研究电压对串珠形态、纤维运动速度的影响以及串珠形态在射流过程中的演变。采用高速摄影,显微镜对射流过程以及纤维形态进行表征。运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电场、串珠形貌和串珠纤维运动速度进行模拟,建立串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纺丝电压增大,射流受到的拉伸作用更明显,串珠形态逐渐由近似圆形变为纺锤形,同时串珠的表面速度也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实验结果与仿真模拟结果一致;射流直线段并未出现串珠结构,串珠在鞭动区域逐步形成,同时,在越靠近接收装置的射流区域,串珠纤维受到的拉伸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酸碱法提取鸭毛再生角蛋白(FK),将FK、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不同质量分数的2-甲基咪唑锌盐(ZIF-8)纳米颗粒混合后进行静电纺丝,探讨ZIF-8纳米颗粒添加量对所得静电纺材料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ZIF-8的加入显著降低了静电纺纤维的直径与纤维膜的孔径,添加质量分数为20%的ZIF-8纳米颗粒时,所得纤维...  相似文献   

4.
利用还原法从羊毛中提取羊毛角蛋白,将其与聚乙烯醇(PVA)、氯化钠等试剂按特定比例溶入水中,制备成质量分数从4%到12%的一系列浓度的混合溶液,并且对混合溶液进行了静电法纺丝.结果表明,PVA的加入对静电纺纤维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SEM图像显示,静电法纺制的羊毛角蛋白/PVA纳米纤维常有许多珠节产生,溶液的浓度和纺丝电场强度对珠节缺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另外,纤维直径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在纤维制造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兼具不同功能性的纳米纤维应运而生,并因其诸多的优越性能在很多研究领域得到推广。本文通过研究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及性能分析,为进一步促进复合纳米材料的发展,并为其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聚乳酸(PLA)为原料,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溶剂制得三种纺丝液并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乳酸纳米纤维。探讨了溶剂、电压、溶液质量分数对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是决定PLA超细纤维形成的关键因素,三氯甲烷(CHC l3)与二甲基甲酰胺(DMF)混合溶剂(体积比为9∶1)是PLA静电纺丝较为理想的溶剂。在PLA质量分数为6%、极距15 cm、电压25 kV,流量2.5 mL/h的工艺条件下,可制备直径为1 200 nm左右的PLA纤维。  相似文献   

7.
静电纺丝是一种制备纳米纤维的有效方法,其直径可达5-500nm。文章对静电纺丝的发展过程、基本原理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介绍了静电纺丝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生物医用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对不同浓度的角蛋白/PVA/NaCl混合溶液进行了静电纺丝。由电子扫描电镜(SEM)显示,在浓度为6wt.%~10wt.%,配比为75∶18∶7(PVA/角蛋白/NaCl)的混合溶液体系中,可以纺制平均直径在240 nm左右的,直径最细、条干最好的纳米纤维;另外,纳米纤维的形态、直径受混合溶液的浓度以及外加电压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纳米级到微米级的聚砜(PSU)纤维,通过扫描电镜图分析了溶剂、溶液质量分数、纺丝距离、电压和流量等对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纯DMF溶剂中添加丙酮后,纤维上的珠状物消失,纤维直径略有下降,但随着溶剂中丙酮比例的增加,纤维直径又略有增加。当PSU/ D9A1溶液的质量分数从13%增至20%时,纤维中的珠状物逐渐消失,平均直径逐渐增加;由质量分数为15% 的PSU/D9A1溶液纺得的纤维,随着纺丝距离和电压的增加,纤维上的珠状物数量减少,纤维直径先增加后减小;同样条件下,质量分数增加为20%时,纤维上没有珠状物,纤维直径在1.1~1.7μm之间;当溶液流量从1.5ml/h增至4.0ml/h,纤维直径先增加后减小。  相似文献   

10.
将纳米TiO2与丝素溶液用机械搅拌和超声波充分混合后进行静电纺丝,并对所得丝素甲酸纺丝液表面张力、电导率和纳米纤维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加入纳米TiO2的丝素甲酸纺丝液表面张力和电导率均无明显变化,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纤维样品直径为76~143 nm; 但纳米TiO2在丝素溶液中的分散性较差,使得所获纤维样品的均匀度下降,断头率增加.因此,静电纺TiO2/丝素纳米纤维的关键技术在于体系中纳米TiO2颗粒的分散.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单一纳米纤维纱力学性能较差、进一步后加工困难、应用受限等问题,本文采用静电纺丝法在水浴表面收集纳米纤维,制备以芳纶1414(PPTA)长丝为芯层、聚酰胺6(PA6)纳米纤维为皮层的PPTA/PA6纳米纤维包芯纱,并分析了纳米纤维包芯纱和外层纳米纤维包覆层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纳米纤维均匀地包覆在芯纱外层,纳米纤维...  相似文献   

12.
采用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I)/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体系溶解脱脂棉.将溶解的纤维素溶液制成纤维素膜,测试了纤维素膜的厚度、断裂强力、透光率、接触角及水中溶胀性等性能,利用SEM、XRD及FTIR对纤维素膜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BMIM]CI与DMSO质量比为15:85,脱脂棉1 g,在...  相似文献   

13.
棉和竹浆/棉针织物的H_2O_2/TAED漂白活化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双氧水/四乙酰乙二胺(TAED)低温活化体系对棉和竹浆/棉针织物进行漂白,探讨了各主要因素对漂白效果的影响。影响漂白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双氧水质量浓度及其与TAED的摩尔分数比;适当的纯碱用量可保证双氧水和TAED反应生成过乙酸、提高织物白度,但过高的纯碱用量会使织物黄度增加。70℃漂白已能达到很高的白度,但对白度要求特别高的织物,可适当提高温度以进一步提高白度。在30%双氧水4~7 g/L、H2O2/TAED摩尔分数比2∶0.75~2∶1、纯碱1~2 g/L、70℃保温30 min的条件下,可实现近中性的练漂一浴处理,织物具有很高的白度和良好的润湿性,能满足敏感色系浅淡色染色对织物白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曹机良  李晓春  赵红等 《印染》2013,39(7):5-7,53
采用四乙酰乙二胺(TAED)作为双蛋白混纺纱线双氧水漂白的活化剂,探讨了双氧水浓度、硅酸钠和碳酸钠用量、漂白温度和漂白时间对漂白纤维白度和黄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双氧水与TAED物质的量之比2∶1、30%双氧水10 g/L、碳酸钠3 g/L、硅酸钠3 g/L和70℃漂白60 min的条件下,漂白纤维白度高于常规双氧水漂白工艺,不仅避免了纤维的降解损伤,而且有利于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5.
Previously, time/temperature treatments of starch have been performed mainly on starch/water systems. In this study the same time/temperature treatments were applied to starch/water systems and to potato starch in situ. Two potato varieties (Solanum tuberosum cultivars Asterix and Bintje) were used. The effect of time/temperature treatments on gelatinisation behaviour was evaluated using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A blanching process was simulated by heating samples to 74 °C and then cooling them to 6 °C. A DSC scan showed that starch was completely gelatinised after this treatment. Retrogradation of amylopectin increased during storage at 6 °C from 0 to 24 h after blanching. Annealing of starch, with the aim of altering cooking properties, was performed by heating samples to temperatures below the gelatinisation onset temperature. Treating samples at 50 °C for 24 h caused a shift in gelatinisation onset temperature of 11–12 °C for isolated starch and 7–11 °C for in situ samples. The extent of the annealing effect depended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nset and annealing temperatures, and prolonged treatment time increased the effect. Starch/water systems and tissue samples behaved similarly when exposed to time/temperature treatments. The most apparent difference was the shift of gelatinisation to higher temperatures in tissue samples. Copyright © 2003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松多酚对H_2O_2致牛肺动脉内皮细胞(BPAECs)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以H_2O_2100μM诱导牛肺动脉内皮细胞(BPAECs)建立氧化损伤模型,实验设对照组、模型组、松多酚高、中、低(0.5、0.1、0.05 mg/m L)剂量组,免疫荧光检测转录因子NF-E 2相关因子2(Nrf2)核转位变化;RT-PCR检测Nrf2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rf2蛋白的表达;以及应用抑制剂筛选其发挥抗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信号通路。松多酚可以促进H_2O_2所致氧化损伤的牛肺动脉内皮细胞中的Nrf2从细胞质向细胞核内的转移,相对于模型组,松多酚提取物可以增加Nrf2 m 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量(*p0.05,**p0.01),且呈剂量-效应关系(**p0.01)。松多酚对H_2O_2诱导氧化损伤的BPAECs具有保护作用,激活Nrf2/ARE机制可能与COX-2、p38、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而与PKC信号通路无关。  相似文献   

17.
观察和分析了RBP处理前后对氧化损伤的HUVEC细胞生长、凋亡及超微结构的影响。MTT检测结果显示:RBP保护组与正常对照组生长状况相似、生长趋势相同、增殖能力相当。HE染色结果显示:RBP保护组细胞形态与正常对照组细胞形态相似,整体完整性较好,细胞形态及分布规则,细胞数较多,与损伤组比较保护作用明显;细胞凋亡流式检测结果显示:损伤组凋亡率为93.7%,RBP保护组的细胞存活率占72.6%,比H2O2损伤组细胞存活率高出66.6%,保护作用明显;扫描电镜结果显示:RBP保护组细胞损伤程度降低,完整性较好,胞间连接紧密,说明RBP对氧化损伤的HUVEC细胞有很好的保护作用。RBP在体外对H2O2诱导的HUVEC细胞氧化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铬鞣胶原纤维粉和聚氨酯(PU),通过湿法凝固的方法制备了胶原纤维/PU复合膜,测定了胶原纤维/PU复合膜的透水汽性、透气性和力学性能。利用SEM研究了胶原纤维/PU复合膜的微孔形态。利用DSC和TGA研究了胶原纤维/PU复合膜在程序控制温度下的热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胶原纤维/PU复合膜具有分布比较均匀并相互贯通的指形微孔,这种微孔结构能够提高膜的透水汽性和透气性,同时也会降低膜的物理机械性能。DSC和TGA分析胶原纤维和PU湿法凝固复合属于物理性复合。  相似文献   

19.
赵新淮  张欣 《食品科学》2009,30(23):422-427
黄酮醇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的多酚物质,并具有许多生理作用,在食品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通过一些生化实验方法,研究了3 种黄酮醇(山奈素、槲皮素、杨梅黄酮)对由H2O2 和CCl4 诱导的人肝细胞(HL-7702细胞系)体外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研究了3 种黄酮醇的化学结构与其细胞保护作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黄酮醇(20、40、60μmol/L)与肝细胞预先作用30min,再进行诱导损伤,可以提高肝细胞的细胞活率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水平,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渗出率和丙二醛(MDA)生成量。3 种黄酮醇的细胞保护能力大小顺序为槲皮素>杨梅黄酮>山奈素。结果显示,黄酮醇的细胞保护能力大小与其分子结构中B 环上羟基数目的多少无关。  相似文献   

20.
建立结直肠癌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加入H_2O_2刺激,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6-姜烯酚对H_2O_2诱导人正常肠上皮细胞(NCM460)和原位结肠癌细胞(HCT116)氧化损伤的不同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6-姜烯酚对H_2O_2诱导NCM460和HCT116后细胞形态的改变。CCK8法筛选6-姜烯酚的浓度区间,并测定细胞存活率。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分组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分析相关凋亡蛋白(Caspase3、PARP1、MCC1、A2F、BCL2)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6-姜烯酚可降低H_2O_2诱导的NCM460中Caspase3、PARP1、MCC1、A2F表达,促进BCL2的表达(p0.05),具有抗氧化作用,并促进H_2O_2诱导的NCM460增殖(p0.05),但是在HCT116中。6-姜烯酚却促进Caspase3、PARP1、MCC1、A2F表达,抑制BCL2表达(p0.05),不同程度加强H_2O_2对HCT116的氧化损伤,抑制细胞增殖(p0.05)。因此可以得出6-姜烯酚对H_2O_2诱导NCM460及HCT116具有明显不同的相反作用,这一发现可为进一步研究6-姜烯酚抗结直肠肿瘤具体相关机制或通路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