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36)
中华经典,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魅力独特,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和人生智慧,其强大的育人功能一直备受推崇。把经典诵读活动与学校德育管理融合起来,充分发挥经典的教化功能,这既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优化学校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探索现代教育的良好途径,更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教育系统做好"中华诵"经典诵读工作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2)
近几年,大量的教育工作者把经典诵读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佳路径,能够让小学生在朗诵文章时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所以必须重视对小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对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6)
中华经典诗、词、美文是我国文化宝库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传承下来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圣贤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因此,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养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38)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有助于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发扬,并且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分析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5)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在不断完善小学教育的目标下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许多农村地区制定执行了农村寄宿制,以构建更为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能够弥补寄宿制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培育人文素养。本文旨在分析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性,并为如何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供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2)
<正>为使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学精华能够继续传承发扬下去,我校将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从入学起,会按照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中的内容,每个学期都要背诵相关的国学经典篇目。诵读中华经典,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拿我们都熟知的《弟子规》来说,我认为它是一部有韵味的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16)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制度逐渐优化和完善,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为学生开展专业化的阅读教学工作,为了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应迎合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注重教学手段的转变,实现将群文阅读和经典诵读两者有效融合,落实提升整体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对语文阅读产生正确的认知。因此,将围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经典诵读整合的教学为主题来展开分析,再提出有利于促进全文阅读与经典诵读两者有效整合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35)
国学经典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底蕴。经典诵读是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经典诵读后学生的变化及收获。  相似文献   

9.
校园视点     
《Planning》2018,(11)
<正>教育部、国家语委:全面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在学校和全社会开展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行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诵读、书法、写作、演讲等全国性系列活动,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和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举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2)
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其内容博大精深,意蕴简炼绵长。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活动,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先贤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厚实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说写能力符合新课程理念。本文通过对指导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读、唱、画、演、说"活动形式的总结与体会。期待对推广小学经典诗文活动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