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湖北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硫酸低温位热能回收利用节能技改项目日前试车投运成功。该公司年产40万吨硫磺制酸生产中高温段、中温段余热均已回收,并用于余热发电和产品生产,而吸收系统中的低温位热能未回收利用。同时公司新建工业级磷酸一铵项目投产后,由于供汽不足形成了生产瓶颈。为此,公司投资2860万元,回收利用硫酸装置三氧  相似文献   

2.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硫酸生产过程中的热能利用情况与节能技术应用是衡量硫酸生产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硫酸生产过程中对余热回收利用的好,对节能技术利用的好,对于降低硫酸生产企业成本开支,提高市场竞争实力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硫酸生产中热量产生问题的分析,详细研究低温位、中温位、高温位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以及节能要点,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以促进硫酸生产整体效益水平的提升与改善。  相似文献   

3.
王怀利 《山东化工》2014,(8):134-136
本文简单介绍了硫磺制硫酸生产中余热回收技术的国内外进展情况,在引入低温位热能回收技术的基础上,对"3+2"两转两吸硫磺制酸工艺中原有高、中温位余热回收工艺进行技术改进并与之进行了比较,确定了"先补后产"的高中温余热回收工艺和低温位余热回收工艺优化集成,建立了基于低温位热能利用的硫酸装置余热分级回收技术,从而实现对硫酸生产中高、中、温位余热资源的分级回收,余热回收率可达95%,装置综合能耗节约170kg标准煤/t,实现了硫酸制酸装置和无碳绿色能源供应装置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4.
工业硫酸生产中余热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枫 《上海化工》2010,35(9):12-14
硫酸生产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热能,研究了提高余热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介绍了高温热能回收利用、热电联产改造、中温热源预热锅炉给水等项目在企业的实际应用,并提出了蒸汽透平代替电动机驱动空气鼓风机和加强对低温位热能的回收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岩  陈建立 《无机盐工业》2014,46(12):47-49
钛白粉生产企业属于高耗能企业,节省能耗是钛白粉生产企业的必由之路。根据国家“十二五”节能规划中的余热余压回收政策,采用吸收式余热回收技术,回收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过程中真空结晶工序的余热,使得不能直接利用的低温热能能够提供给水解、包膜等工序的用热需求。以一条12万t/a硫酸法钛白粉生产线为例进行设计,每年可节约标煤1万t以上,起到很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6.
受到系统水平衡和产汽压力的影响,硫铁矿和冶炼烟气制酸装置配套的低温余热回收系统的产汽率会有所下降,据此开发了酸酸换热器,充分利用低温余热回收系统外串酸的热量,提高来自干燥和吸收系统的低温低浓度硫酸,以提高综合热能回收率.介绍了酸酸换热器的开发应用背景和应用实况,并总结了配置酸酸换热器的低温余热回收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刘海青 《山东化工》2014,(5):151-151
<正>2014年5月初,公司40万t/a硫磺制酸装置低温位热能回收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对硫酸生产系统的低温位热能进行回收,并对主风机蒸汽透平驱动装置进行改造。据技术中心介绍,项目完成后,每小时蒸汽产能提升20余吨,并能减少主风机电机电能的消耗,年综合效益为1000余万元。一直以来,山东红日阿康公司倡导"工艺优化、技术第一"的工作理念,将技术改造纳入日常工作,坚持长期开展修旧利  相似文献   

8.
阐述硫酸生产过程中低温位热能回收的重要意义,介绍特殊防腐合金材料的特性和酸冷却器的发展,列举国内外多项低温位热能回收的运用实例和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低温位热能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美国孟山都环境化学公司开发的硫酸热回收系统利用三氧化硫吸收热生产蒸汽,是硫酸生产中低温位余热利用的一项技术突破(参见《硫酸工业》1986年第4期49页)。这项技术于1983年至1985年进行了中间试验,获得成功。第一套工业生产装置建于南朝鲜釜山南海化学公司,安装在一套日产1350t硫酸的硫磺制酸生产系统中。该装置于1987年11月投入生产。1988年8月,即生产了9个月以后进行了全面检查。孟山都环  相似文献   

10.
我国硫酸装置低温位余热回收技术经过十几年开发和实践,目前已具备在硫酸行业推广应用的条件,自主技术完成了产业化重大跨越,迫使国外同类技术转让费显著降低。5月16~17日在扬州市召开的硫酸技术交流大会上,业内专家预期,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该技术有望3年内在硫酸行业大面积推广应用。中国硫酸工业协会秘书长武雪梅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硫磺制酸企业目前已有16家约11.5 Mt/a规模的装置配置了低温位余热回收系统并投入生产;有18家企业约10 Mt/a产能的装置将要配置低温位余热回收系统;未来将有10 Mt/a产能可以配置该系统,届时硫磺制酸将有80%产  相似文献   

11.
《贵州化工》2011,36(5):49-49
截至9月中旬,贵州开磷合资公司A套硫酸低温余热回收装置已投用45天,运行效果良好,达到每小时生产蒸汽40吨的设计能力。该公司B套低温余热回收装置已于2010年8月投用,运行一年来已产出蒸汽40.8万吨。两套装置的同时使用,每年可产蒸汽70余万吨。目前该公司已关闭专供生产用汽的两台75吨锅炉,每年可节约燃煤约9万吨,节支...  相似文献   

12.
《硫酸工业》2014,(5):46-46
湖北龙祥磷化有限公司投资1100万元建设的硫酸低温余热回收改造项目,日前通过湖北省发改委组织的项目验收。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硫酸生产装置热能回收利用现状及与热能回收技术相关的耐腐蚀材料和酸冷却器的发展概况,重点叙述了国内外开发硫酸生产装置低温位热能回收技术的原理、工艺技术和主要设备等,并针对硫酸生产装置设置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三种建设方案,指出国产化工艺技术具有技术可靠、投资省、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晁文雄 《中国水泥》2011,(12):52-55
蒸汽/热水闪蒸复合发电技术是一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中、低温余热的纯余热利用型发电技术。该技术主要以200℃~500℃的低温废气作为热源,通过余热锅炉生产出过热蒸汽和一定量的饱和水,将常规发电系统无法利用的部分低品位低温热能,通过闪蒸系统生产出饱和蒸汽,与过热蒸汽一起进入多参数汽轮机作功发电,从而增加余热发电功率。回收生产过程中的低温余热,用来发  相似文献   

15.
叶露阳  董梁 《化工设计通讯》2024,(2):99-100+106
针对蒸汽冷凝液中未被溴化锂冰机利用完的废热(70℃左右)回收利用的难题,研究了吸收式热泵技术在低位热能回收中的应用、冷凝液余热回收利用、闪蒸等废热回收利用等,热泵技术在化工生产低位热能回收中的研究及应用方面将几者相结合,不仅回收了大量的低温能源热量,而且解决了闪蒸冒白烟的问题,同时减少了新鲜蒸汽和循环水的消耗,通过实际应用达到了综合利用的效果,节能和环保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实现低温位热能回收是目前硫酸生产的趋势,同时对硫酸生产装置中的设备材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低温位热能回收的要求,昆明某公司研发了JSB系列合金材料,成功应用于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的循环酸泵、管槽式分酸器、酸排出泵、蒸发器、各式阀门和管道附件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的硫酸厂基本回收了燃烧(或焙烧)和转化反应所释放的大部分热量,利用这些热量每生产1t硫酸可副产1.1~1.2t中压蒸汽。但硫酸装置总的热能回收率不高,硫磺制酸只有60%~65%,硫铁矿制酸只有50%~60%。在低温热回收方面,我国除少数几个厂引进了国外成套设备和技术外,绝大部分硫酸装置的低温余热都没有回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付鸿虎  张玲 《中氮肥》1994,(2):32-34
甲醛氧化器余热锅炉的设计付鸿虎,张玲(衢化公司合成氨厂)我厂年产1万吨甲醛扩建项目中,有一自行设计带余热回收的甲醛氧化器。该氧化器分三个工作段──氧化、余热回收、气体冷却,其工艺参数见表1。1余热锅炉结构根据甲醛氧化器工艺特点和设备布置,余热锅炉采用...  相似文献   

19.
硫酸装置低温位余热约占总余热量的40%,是一项可观的能源,随着新型酸冷却器的使用,其回收利用也得到了推广,但力度还不够。低温位余热回收利用取决于应用目的,主要途径有三,重点介绍提供热水时干燥酸和吸收酸冷却器的总传热面积宜按每天每吨酸为1.0~1.2m~2选用,回收低温位余热产生低压蒸汽系统(HRS)的原理,硫磺制酸装置中把主鼓风机置于干燥塔之后,使干燥空气压缩后温度提高,进入焚硫炉-锅炉系统将增产中压蒸汽等。结合磷酸装置特点探讨利用硫酸装置的低温位余热,供加热稀磷酸的可行措施,粗略经济分析指出,一年余即可收回其利用热水方案而增加的投资,宜在工业基础较好的硫酸、磷酸联合装置中实践、提高、推广。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173 kt/a锌冶炼烟气制酸装置配套低温位余热回收工艺原理、生产工艺和主要设备。利用低温余热回收技术回收锌冶炼烟气制酸系统富余热能,1 t硫酸[以w(H_2SO_4) 100%计]产生蒸汽0.42~0.45 t。低温位余热回收在锌冶炼烟气制酸装置中的应用,提高了热能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为同行业装置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