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食品质量安全是保障现代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目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兽药残留、转基因食品及掺假等问题均会造成或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隐患。代谢组学作为新兴技术不断发展,通过研究生物体受外界干扰前后小分子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而探究机体内代谢机制,适用于食品安全多种微量危害因子的鉴别和监测。此外,危害因子在食品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可成为特定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致病菌作用机制和品质安全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阐述靶向代谢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介绍代谢组学技术常用的数据采集和数理统计方法,总结代谢组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兽药残留、转基因食品、生鲜食品品质和肉制品掺假等食品品质和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多组学联用技术提出展望,以期推动该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较高速度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代谢组学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代谢产物的变化或其随时间的变化的一个新兴的重要组学技术,在药物研究、疾病诊断、植物育种、环境科学等很多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本文在介绍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对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表明了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中兽药残留、禁用物质、转基因食品、食品掺假和食源性疾病等检测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应用代谢组学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组学是一种基于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临床诊断、环境保护和植物育种等工作中。随着食品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常规的符合性检验出现局限性的情况下,代谢组学技术显示出了巨大应用潜力,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食品掺假及品质鉴别、食品产地溯源以及转基因食品安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高准确性、全景分析、技术灵活等特点,可以作为现行食品安全评价标准的有力补充,也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疑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代谢组学的概念、分类、研究平台和统计方法。重点阐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中的应用,为后续相关领域内的进展情况及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食品科学和营养学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食物及其安全性的关注度与日骤增,食品组学这一新兴技术得以更为广泛的应用。食品组学的主要工具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可应用于食品质量安全及其可追溯性的研究、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以及营养与健康等多个领域。未来,食品组学有望与系统生物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更便捷有效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5.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食品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支,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研究领域。主要简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食品质量和产地来源鉴别中的应用,通过分析表明: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食品产地来源鉴别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食品安全是社会性问题,食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为我国居民创建一个安全的饮食环境。本文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为切入点,简要叙述食品安全危害程度、食品安全风险概念、风险识别因素与风险分析内容,同时从几个方面阐述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讨风险分析价值,旨在推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以此预防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市场上的食品质量。  相似文献   

7.
食品真伪鉴别和溯源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食品鉴别和溯源技术是对食品的真伪、产地和来源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及追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中占据强有力的地位。随着食品掺假频发、掺假手段多样,传统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管理要求,因此亟须发展新型快速准确的食品鉴别和溯源技术。食品组学是近年新兴的采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系统研究食品的营养与安全的一类技术,因其强大的物质鉴定功能,可以为食品鉴别和溯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对食品组学技术在食品真伪鉴别和溯源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食品组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提供技术参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食品科学与技术分析方法的发展,一种全新的、现代的、涉及人类健康和食品质量安全的分析方法——食品组学,在食品领域得到应用。食品组学是新近提出的术语,是基于例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一种研究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方法。在此之前,组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近些年科研工作者也尝试把组学应用于食品质量、安全和加工中。该文综述了几种在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常见的组学方法,为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提供更丰富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产地溯源不仅能保证农产品的真实性、维护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还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要手段。建立高效的食品溯源体系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是代谢组学研究的重要技术之一,因其效率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强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产地溯源研究中。本文通过近5年来的主要文献分析,对GC-MS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在谷物、肉制品、油类、果蔬类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对今后农产品产地溯源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农产品溯源体制的建立提供借鉴,推动GC-MS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溯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晓芹  方志娟  张玲  金萍  王伟 《食品工业》2023,(11):154-159
高分辨质谱技术(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er, HRMS)是具有食品安全风险识别能力的分析技术,理论上能够检测和鉴别食品中所有风险物质,适用于多种微量危害因子的鉴别和监测。基于HRMS的靶向高通量检测、非靶向筛查、代谢组学、分子网络等新兴分析策略,能够帮助检测实验室面对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需求。同时在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化学物质鉴别方面,支持HRMS数据的软件和数据库也在不断地开发和扩展。文章从分析策略、化学计量学分析、数据库检索三个方面,简述了HRMS在食品质量及安全检测中的潜能和技术路线,系统阐述HRMS及相关分析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食源性微生物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备受关注。沙门氏菌(Salmonela Spp)、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大肠杆菌O157:H7等致病菌容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存活,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在食品快速流通及泛工业化生产的今天,实现食品中的病源微生物以及微生物毒素的快速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途径之一。作为21世纪六大热点技术之一,蛋白质组学技术有望弥补目前基于免疫学、基因组学等快速检测方法的不足,为监测食品中微生物种类与含量、保证食品安全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探讨了蛋白质组学在食品微生物安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内容涵盖了利用质谱鉴定食品微生物,利用多肽指纹图谱识别食品中潜在病源微生物,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微生物在外界环境变化时蛋白质组上的响应以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生物膜的研究进展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组学因其在揭示生物体内复杂生化作用及宏观调控动态网络体系机制方面作用突出,受到食品和营养领域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已被应用于食品领域研究中。文章从组学基本概念出发,重点阐述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研究,并展望了利用组学工具进行食品原料控制、品质提升与安全机理剖析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品质安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后的一门新兴组学,日益成为食品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代谢处于生命活动调控的末端,相较于其他组学,代谢组学更接近表型。作为一种新型研究手段,代谢组学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生命体代谢活动和状态,对生物体系中的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具有高通量、高灵敏性和高准确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概述了代谢组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分析技术,并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代谢组学在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加工、食品溯源及转基因食品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食源性致病菌是危害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可对食品工业常用的物理杀菌因子(如热)和化学杀菌因子(如消毒剂)形成抗性,从而更易引发食物中毒。这种抗性的形成,通常是多个基因、sRNA、蛋白质和多个代谢物协调作用的综合表现,涉及多个代谢网络的调控。日益成熟的组学技术为食源性致病菌抗逆相关元件的全面发掘及互作关系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并有助于建立食源性致病菌抗逆组数据库。因此,本文综述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抗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遏制抗逆菌株引发的食物中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Food safety is a major issu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suffering from illness due to the consumption of contaminated and unsafe food products. An early detection of food pathogens and spoilage microorganisms is an important step that can help to control a foodborne outbreak, thus avoiding the loss of a massive amount of food products.Scope and approachMetabolomics is generally a hypothesis generating tool that makes use of different analytical instruments to analyse as many metabolites as possible in a given biological sample. Metabolomics has already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different areas of food science. Here, I present metabolomics as a valuable tool for studying the metabolism of food pathogens and spoilage microorganisms.Key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The scientific area of metabolomics has improved tremendously over last decade.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strumental platforms, it is now possible to analyse a wide range of metabolites present in food and produced by microorganisms. This approach has a high potential to determine biomarkers which can later be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detection tools for food pathogens and spoilage microorganisms, thus ensuring a better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相似文献   

16.
食品组学是近年来新兴的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研究食品科学的一类技术,被广泛用于食品营养、食品安全及食品溯源等研究中。色谱与质谱的联用将色谱对复杂生物体系的高分离能力与质谱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选择性等优点相结合,具有分析速度快、定性定量结果准确、样品用量少等特点,是目前食品组学研究中一种强有力的检测技术。本文综述了基于色谱-质谱联用的食品组学技术的分析流程及该技术在食品营养品质、食品加工及贮藏、食品溯源及真伪鉴别、食品中农药残留、食品过敏原五个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展望,旨在为食品科学与质量安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检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食品安全检验主要包括两大体系,分别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生产、流通、餐饮等各环节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抽检。为理清思路,便于切实有效地贯彻《食品安全法》和各部门依法履职,提高监测质量与效率,剖析了两者的区别与有机联系,并从多个角度对风险监测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食品安全与风险总是协调统一、动态存在的。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更侧重于风险监测,只有正确识别、监测、评估和预防风险,才能将食品安全事件扼制在初始状态。本文通过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识别出我国食品安全主要的风险因素,找到可能引起风险的责任主体,并将责任主体划分为人、物和管理3个方面。从分析中可以得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食品安全的首要风险,人的因素是第一责任主体。最后列举出我国辨析食品安全责任主体的3处难点:责任主体及责任大小较难界定、监管权限分工不明和掺杂感情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