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D301树脂对钼蓝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结果表明:D301对钼蓝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在不同温度下,D301吸附钼蓝的吸附焓变ΔH和吸附熵变ΔS均为正值,而吸附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此吸附过程符合双驱动模型,吸附过程主要受粒内扩散步骤控制,经拟合获得动力学总方程。  相似文献   

2.
程勇  刘雄 《贵金属》1993,14(1):16-21
采用TG热重分析方法,测定了几种粒度的微细金属银粉末表面吸附(脱附)特征参量。分析了恒定加热速率下的非等温脱附动力学行为。在相同条件下,热重实验曲线及动力学参数的比较表明;随粒度大小不同,吸附重量百分率,表观活化能E和频率因子A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采用强碱性离子交换纤维(SAAEF)去除水溶液中的Cr(VI)。分别研究了时间、Cr(Ⅵ)的初始浓度和pH对该吸附过程的影响。SAAEF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187.7mg/g(pH=1)。饱和吸附量随着Cr(VI)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在pH1的酸度范围内,随着pH值的增高而减少。采用Langmuir、Freundlich、Dubinin-Radushkevich和Temkin4种热力学模型对不同温度的等温吸附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是描述SAAEF吸附Cr(VI)热力学过程的最佳模型;模型参数表明,SAAEF吸附Cr(VI)的过程既存在物理吸附又存在化学吸附。热力学参数ΔH、ΔG和ΔS表明,该吸附过程为一放热、熵增的自发过程。热力学参数Q(iso)不为常量,表明SAAEF表面存在能量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牺牲模版法制备氢氧化镁纳米棒,通过XRD、TEM和SEM进行表征.氢氧化镁纳来棒直径约为100nm,长度约为1μm.在此基础上,研究氢氧化镁纳米棒对水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氢氧化镁纳米棒对Pb2+的等温吸附符合Temkin模型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是自发的、以化学吸附为主;氢氧化镁纳米棒对Pb2+的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二级动力学和内扩散模型,吸附过程由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5.
刘明宝  鱼博  强旭旭  樊兴  魏锐 《表面技术》2018,47(4):236-242
目的从药剂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揭示水杨羟肟酸在钛铁矿表面的作用特性。方法采用水浴振荡法,通过改变矿浆pH、药剂浓度、矿浆温度并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总结药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规律。应用准一级、准二级及粒子扩散模型探索药剂吸附动力学特性,利用Langmuir、Freunlich模型和平均吸附能公式分析药剂吸附的热力学行为。结果水杨羟肟酸离子在钛铁矿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酸性及中性条件下,水杨羟肟酸离子在矿物表膜中的扩散是吸附过程的控制性步骤;而碱性条件下,矿物表面活性质点在矿物表膜中的扩散则是吸附过程的控制性步骤。低温下,药剂吸附符合Freunlich模型;温度升高时,吸附等温线遵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吸附过程的ΔG随温度上升而降低,但随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平均吸附能结果表明,药剂在温度低时属于离子交换吸附模式,但在温度升高时属于化学反应吸附模式。结论水杨羟肟酸在钛铁矿表面的吸附规律受矿浆温度、pH及药剂浓度的影响较大,在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改变上述条件来优化钛铁矿的浮选指标。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螺旋藻粉作为吸附剂从废水溶液中回收Yb(Ⅲ)的吸附特性和机理.利用SEM和XPS对吸附剂的表面结构以及元素价态进行分析,探究螺旋藻粉对Yb(Ⅲ)的吸附机理;通过吸附等温线、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分析螺旋藻粉对Yb(Ⅲ)的吸附特性.Langmuir模型表明,当温度为318 K时,螺旋藻粉对Yb(Ⅲ)的最大吸附量为72....  相似文献   

7.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氨基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以紫外分光光度法为检测手段,采用静态批次实验研究不同实验参数(吸附时间、溶液 pH 和溶液温度)对铜离子吸附的影响。对铜离子的动力吸附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证明其对铜离子的吸附是一个基于内部粒子扩散的过程。吸附等温线数据既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又符合Dubinin?Radushkevich吸附等温式。随着溶液pH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水中铜离子的去除效率也增加。另外,铜离子在低 pH 时可以很容易地从吸附材料上面洗脱下来,并且在材料重复使用5次之后,铜离子的回收率仍然保持在90.0%以上。根据吸附活化能和热力学实验结果,可以推断铜离子在吸附剂上的吸附机制是离子交换?表面络合。  相似文献   

8.
用化学和红外光谱等方法研究SQD-85树脂对镱(III)的吸附和解吸行为,探讨溶液pH、镱(III)初始浓度、温度以及吸附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QD-85树脂在pH5.5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对镱(III)的吸附效果最佳,测得树脂在308K时的静态饱和吸附量为347.6mg/g;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参数表明,SQD-85树脂吸附镱(III)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动态实验结果符合Thomas模型。当用1.0mol/LHCl作解吸剂时,解吸率可达97.3%。因此,使用SQD-85树脂可以有效地去除和回收水溶液中的镱(III)。  相似文献   

9.
研究纳米TiO_2对Mo(VI)的吸附过程,考察溶液的pH值、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1~8范围内,纳米TiO_2对Mo(VI)的吸附率均超过99%,吸附于纳米TiO_2上的Mo(VI)可用2.0 mL的0.1 mol/L NaOH溶液定量洗脱;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22.7 kJ/mol,粒子内部扩散过程是其吸附控制步骤,但液相边界层向粒子表面的扩散过程不能忽略;吸附行为服从Langmuir和D-R等温模型.在室温下,纳米TiO_2对Mo(VI)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2.74 mg/g,平均吸附能为17.36 kJ/mol;吸附反应焓变和熵变均为正值,自由能变为负值,说明该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启伟  王桂仙 《贵金属》2013,34(2):40-43,47
对普通竹炭进行了表面化恘处理,并研究了此竹炭对Au(III)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竹炭对Au(III)的吸附性能有明显的提高,且吸附过程从以物理吸附为主转化为以化恘吸附为主。如果条件控制得当,吸附率可达97%以上,说明处理后的竹炭可以有效回收水相中的Au(III)。红外图谱和元素分析对改性前后的竹炭表征的结果表明:含氧基团和含氮基团的含量有明显的增加,且含氧基与含氮基与Au(III)配位成键。  相似文献   

11.
改性玉米芯吸附溶液中U(Ⅵ)的热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波辅助KMnO4改性玉米芯为吸附剂来吸附溶液中的U(Ⅵ),探讨改性玉米芯吸附溶液中U(Ⅵ)的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改性玉米芯对U(Ⅵ)的吸附量增大。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吸附过程特征,说明吸附主要发生在改性玉米芯表面的活性区域,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吸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的计算结果表明,所有温度下ΔG在U(Ⅵ)初始浓度≤80 mg/L时均为负值,且温度越高ΔG值越负,表明改性玉米芯对U(Ⅵ)的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且温度越高,自发程度越大。焓变ΔH和熵变ΔS都为正值,说明吸附过程吸热,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吸附的进行。  相似文献   

12.
铜离子和钙离子对羧甲基纤维素在绿泥石表面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浮选实验、吸附量测试、ζ电位测试和共沉淀实验,研究铜离子和钙离子对羧甲基纤维素(CMC)抑制绿泥石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CMC分子和绿泥石表面存在的静电排斥作用阻碍CMC在绿泥石表面的吸附,铜离子和钙离子的存在增加CMC在绿泥石表面的吸附量.两种离子增加CMC吸附量的作用机理存在不同.在pH 9的条件下,钙离子不能吸附在绿泥石表面,但能与荷负电的CMC分子反应,减弱CMC与绿泥石表面的静电排斥作用,从而增加CMC的吸附量;铜离子能吸附在绿泥石表面为CMC的吸附提供质点,吸附在绿泥石表面和CMC分子上的铜离子降低二者的电位,减弱静电排斥作用,从而增加CMC在绿泥石表面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13.
曹梦薇  蔡桃  张霞 《金属学报》2019,24(7):821-825
目的:为抗菌药物监管提供相关分析数据,分析评价某肿瘤专科医院2017年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对本院2017年期间抽取的共计300例清洁手术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针对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信息以及相关药物成本-效果比等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2017年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率约为16.33%;49例使用抗菌药物病历中,以头孢唑林(55.11%)、头孢呋辛(28.57%)预防使用为主;预防用抗菌药物DUI值均≤1,单日用药剂量合理;不合理预防用药主要表现在“预防给药品种不适宜”,占总不合理率的63.64%。结论:从药物经济性角度考虑,头孢唑林是较好的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吸附实验研究纳米TiO2对Cd(Ⅱ)的吸附行为,考察溶液的pH值、吸附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4~7范围内,纳米TiO2对Cd(Ⅱ)的吸附率均超过97%,吸附于纳米TiO2上的Cd(Ⅱ)可用7.0 mL 0.1 mol/L HCl于70℃恒温水浴中定量洗脱;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16 kJ/mol,粒子内部扩散过程是其吸附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但液相边界层向粒子表面的扩散过程亦不能忽略;等温吸附数据与Langmuir和D-R等温模型拟合较好。在室温下,纳米TiO2对Cd(Ⅱ)的饱和吸附容量为6.34 mg/g,平均吸附能为11.54 kJ/mol;吸附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均为正值,自由能为负值,说明该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介绍了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然后介绍了采用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在复合材料增强相与基体界面反应控制、反应自生增强相种类选择、反应自生增强相尺寸调控、复合材料体系设计以及复合制备工艺优化等方面研究和应用,最后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吸附铬(Ⅲ),通过树脂选型确定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001×14.5对铬(Ⅲ)吸附容量最大,用所选的001×14.5树脂研究铬(Ⅲ)的吸附性能。静态吸附实验表明:转速大于120 r/min时,对树脂吸附的影响可忽略,即外扩散基本消除,pH=7.0时,吸附最佳,铬(Ⅲ)吸附率随树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001×14.5树脂吸附铬(Ⅲ)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曲线,且为优惠吸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a=23.4 kJ/mol,颗粒内扩散为吸附速率的主要控制步骤;用1 mol/L的硫酸对吸附后的饱和树脂进行脱附再生,脱附率可达99%。  相似文献   

17.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低覆盖度F和C1原子在Mg(0001)表面的吸附特性,分析F和C1原子吸附在(2×2)Mg(0001)表面不同吸附位置的稳定性,讨论F和C1原子在Mg(0001)表面的吸附。计算结果表明,在低覆盖度下,洞位是最稳定吸附位;电荷布居和态密度表明,电子从Mg原子转移至吸附原子F和C1,从而形成吸附键,使Mg原子和吸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C1和Mg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弱于F和Mg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细菌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机制,采取短期吸附的实验方法,研究吸附时间、矿浆浓度、细菌浓度、pH值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吸附量随初始细菌浓度和矿浆浓度的增加而增大。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在黄铜矿表面的最佳吸附pH范围为1-3。离子强度的增大会抑制细菌吸附,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双电层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细菌与黄铜矿的吸附行为受疏水性和静电作用力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表面修饰等工艺,在常压条件下制备出高气孔率的疏水性 SiO2气凝胶。表面修饰能够调节气凝胶内部纳米多孔结构和增大比表面积。表面修饰采用三甲基氯硅烷,其 Si-CH3基团能取代原有气凝胶表面的 O-H 基团,使其具有疏水特性。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以及孔径分布仪对其结构和表面基团进行了表征,对其吸附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SiO2 气凝胶具有纳米多孔结构,且有较好的疏水特性,其吸附性能较活性炭纤维和活性炭颗粒高 3~4 倍,再吸附容量基本不变,是一种极好的高吸附材料,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闪锌矿(110)表面离子吸附的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查清高碱电位环境对闪锌矿表面性质抑制作用的根本原因 ,采用C2 Soterware分子力场中的万能力场方法 ,对闪锌矿 (110 )表面CaOH 和OH-两种离子的吸附进行了动力学模拟 ,并对吸附能和吸附质量云图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 ,相对于OH-来说 ,CaOH 在闪锌矿 (110 )表面的吸附能更负 ,吸附量更大。由此可知 ,这些吸附在表面的离子又与OH-和硫化矿氧化产物产生的SO2 -4等离子作用形成不溶性亲水表面产物 ,从而导致矿物受到抑制 ,这也正是高碱电位调控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