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陇东侏罗系油藏的开发现状,详细分析了陇东侏罗系油藏的地质特征,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将侏罗系油藏分为厚层块状油藏、连片层状油藏、边底水油藏以及特低渗透油藏等类型;同时,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油藏的开发历史与动态资料,总结了不同类型油藏在开发过程所表现的特征,提出了不同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域,对更好地开发同类型油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凝油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受到流动温度的变化,在地层和近井地带易析蜡和堵塞地层。通过对高凝油性能分析,利用高凝油对温度的敏感性,室内通过化学生热生气体系在油层中生成一定的温度和气体,使得油层温度高于高凝油的凝固温度。保证高凝油具有良好的流动能力,提高了高凝油油藏的开发效果。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热化学体系能够达到解堵增产增注的目的,并具有有单井处理用量少,成本低,施工简单等优点,是浅层高凝油油层解堵主要措施之一,为高凝低渗(能)油藏的后继开发指明了新的技术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4.
针对濮城油田断块油藏非均质严重、采收率低等问题,通过剩余油类型及分布分析,提出了该类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措施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17):255-256
通过对大量的碳酸盐岩油气藏资料的研究,分析对比了碳酸盐岩油藏注水、注气、混相驱等主要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效果,并列举了主要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实例,为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河道砂稠油油藏采收率低的问题,以孤东油田九区为例,对此类油藏提高来收率技术做了深入研究.九区具有理藏深、厚度薄、边水弱的特点,工艺从利余油分布规律、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三个方面研究入手,通过实施井网完善、间歇汽驱、薄层水平井技术以及配套工艺技术,采收率由15.6%提高到38.1%,实现了高效开发,其成功做法对指导其它同类型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评价。从实践效果来说,对于低渗透和特低渗透油藏,注入二氧化碳或者氮气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能够获得不错的效果,但缺少成熟度高并且可靠性强的高压注气技术。套管长期带压注气存在着很大的井控风险,需积极创新注气技术,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保证注气驱动采收率提高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垦利潜山油藏为胜利高含水潜山油藏中的典型代表,采出程度16.5%,综合含水79%,具有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由于油藏开发时间较早,受当时的技术条件制约,难以建立较准确的三维地质模型,尤其对储层预测及油藏连通性的研究都处于初级阶段,也使得当时制定的开发技术政策界限不够合理,从而造成油藏总体开发效果较差。本文通过开展储层定量描述建立准确的三维地质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实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开展二次采油技术研究与评价详细解剖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因素,总结了一套适合高含水潜山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的技术方法和经验,可以为其他类似潜山油藏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板桥油田发育多套高气液比轻质油藏,主要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储层虽为低孔低渗,但开发初期均具有较好的自喷能力;二是由于气液比高,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下降快,近井地带易产生储层压敏,导致储层渗透率大幅度下降;三是储层水敏性较强,注水开发效果差,稳产基础薄弱,自然递减大。此类油藏地质储量约千万吨,急需探索新的技术途径,提高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4)
近年来在环江地区发现了侏罗系油藏,但目前其勘探程度较低,资料匮乏,这给油田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困难。本文从烃源岩、储集特征、运移通道、构造等方面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侏罗系油藏成藏规律,对油藏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赖书敏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5):150-151
针对复杂小断块水驱砂岩油藏构造地质认识不清、油水关系复杂、含水高、采收率低等问题,从沉积微相分布特征、储层平面、层间剩余油分布特征和下步挖潜方向,提出了该类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对策和技术保障,通过综合调整,提高采收率4.8%,增加可采储量12.24×104t。 相似文献
15.
低渗油藏由于其储层物性差、孔吼细小渗流阻力大等因素,储量动用程度低、采收率低、开发效果差.根据目标油田开发特征,开展小井距加密、油井储层改造、水井攻欠增注、油层保护等综合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先导试验区块注采比由0.91上升至1.73,地层压力回升5.6 MPa,同时油田采收率由10.22% 上升到34.25%,增加了24... 相似文献
16.
17.
18.
针对文中油田文209块高含水期存在的构造复杂,认识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分布零散,认识和挖潜难度大等突出问题,通过开展地层精细对比、构造精细研究、沉积微相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等多项专题研究。理顺了内部次级断层的组合与配置关系,深化了区块构造格局的认识,重新认识沉积相类型,明确了沉积微相与不同类别储层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通过密网格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采用剩余可动油储量丰度研究剩余油,准确定量地反映剩余油潜力的富集分布,明确了本区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规律,针对性地提出油藏调整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原油的采收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影响碳酸盐岩油藏原油采收率的因素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具体的工程实践,提出合理化的提高碳酸盐岩油藏原油采收率的技术方法,以期更好的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主要论述了在低渗油藏中使用CO2驱进行开采的开发方案。首先,依据目标油藏建立了基本油藏模型,并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油藏进行了模拟计算。然后对比不同开发方式,最终选择CO2驱作为该油藏的开发方式。之后对井网井距进行优化研究,选择五点法、350~450 m的井距对本区块进行开发,通过对压力水平优化研究,得出30 MPa为最优压力值;针对注气井注气能力及产能进行预测研究,通过对油藏模型的计算,计算出单井最大注气量为93.1~127.5 t/d、单井最大日产油量为27.32 t/d。最后针对开发指标进行预测,发现15年后采出程度高达29.00%。低渗油藏运用CO2驱进行开采可以显著提高采收率,该研究成果对该类低渗油藏的开发具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