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交通问题是非线性的,很难用解析的方法求解,因此,交通仿真就成为研究和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工具。但传统的元胞自动机(CA)模型由于模型本身的原因,只能适用于较大尺度的交通仿真研究。文章对传统的CA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时间和空间划分粒度可控的CA模型。新的模型保留了CA并行性的特点,因而模拟效率高。此外,新模型的时空结构使得任何微观仿真新模型的研究成果方便的加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规则中,从而能更加接近实际。最后,采用仿真实例对新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大跨度浅埋暗挖隧道近接施工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城市复杂条件下大跨浅埋多层立体近接隧道群的施工,通过建立三维实体动态仿真模型,对近接隧道施工力学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成功解决了新建立体交叉隧道群同时开挖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过程时空效应对隧道结构及复杂地层力学行为的隐性影响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3.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对行人流疏散问题进行了仿真研究。模型在传统动态参数模型的基础上,将社会力思想引入到元胞自动机模型,设计了考虑行人间相互作用力的改进模型。模型中行人的行为选择由方向参数以及排斥力参数共同决定。之后利用模型研究了出口宽度对行人疏散时间的影响并与未考虑排斥力作用的模型进行比对验证。  相似文献   

4.
对应于城市道路短期交通流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采用一种非线性的时间序列模型来对其变化规律进行探索,以期获得城市道路短期交通流的精确预测.根据现实情况,可以将城市道路的交通流条件划分为两种状态:交通拥堵和交通畅通,在不同的状态下,交通流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一个二制度自我激励阈值自回归(SETAR)模型的结构能够很好地与之相符.以现实中的城市道路短期交通流数据为样本所进行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被估计模型获得了很好的仿真结果,并能够合理地解释城市道路短期交通流的非线性特征.以此为基础.用估计所确定模型进行城市道路短期交通流的样本外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且预测表现明显优于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ARIMA)模型.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5)
本文利用元胞自动机算法模型,对无人机航路规划进行仿真。实现了单目标和多目标,以及二维环境和三维环境下的航路规划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元胞自动机航路规划算法实时性高,计算量少,可在短时间内规划出一条安全可行的航路。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35)
城市道路上的车流主要是公交车和小汽车混合流,而一般交通流理论都是以小汽车流为对象进行研究和建模。基于运动波理论和线性元胞自动机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宏观与微观空间表现尺度相结合的双车道混合交通流组合建模方法分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4)
元胞自动机广泛应用于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是一种动态模型和通用型的建模方法。将元胞自动机原理运用在建筑物火灾时期人员安全疏散环节中,采用二维元胞法,确定元胞空间和元胞状态,分析研究了具体情况下人员移动行为规则以及危险物扩散对人员行为的影响。设计出了一套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人员疏散模型。  相似文献   

8.
交通流的有序运动与混沌运动相互转化现象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Matlab软件编制皮埃莱(Bieriey)模型来产生仿真交通流。在一定的参数组合下,仿真研究了交通流车队中前后车辆之间的车头间距的变化过程。分析了这种车头间距变化过程的曲线。给出该曲线的二维(间距差与速度差)和三维(间距差、速度差、时间)相图。从相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存在奇怪吸引子,这说明基于跟驰模型产生的交通流存在着混沌现象。从相图还可以清楚地看出交通流混沌运动与有序运动之间的转化过程。联系交通流的实际情况,对仿真结果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提出机非混合交通流条件下路内停车带设置后的机动车速阻滞模型。以一幅道路断面形式为前提,将混合交通和车辆停放的驶入、驶出对路段车流运行状态的影响表述为摩擦和阻滞效应,引入时间障碍率和空间障碍率参数加以量化分析,选择6条典型路段进行数据调查,在验证基本路阻函数可行性的基础上,分别建立路内停车摩擦效应和阻滞效应影响下的机动车速度-交通流模型。针对模型参数的复杂性特点,设计参数指标聚类和分阶段标定方法,并对一幅道路单向通行和双向通行的相关模型进行具体参数的计算。将实测数据和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整体拟合效果良好,能够反映混合交通流条件下路内停车设置对机动车交通运行的实际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准确、及时地对交通事故进行自动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交通事故离群挖掘算法。首先,考虑到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描述交通流变化规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基于尖点突变理论建立城市道路交通流表征模型,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交通拥挤条件下符合交通实际工况的速度、流量之间的数值关系,为交通事故离群挖掘奠定模型基础。然后,根据聚类原理,设计基于城市道路交通流表征模型的离群事件挖掘算法,从而检测获得表征交通事故的离群点,完成交通事故检测。最后,仿真算例验证所提出的交通事故检测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有效区分常规拥堵与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1.
交通影响评价中的交通组织设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希  洪科  李莲莲 《山西建筑》2007,33(3):28-29
全面介绍了交通组织设计的内容,并提出了交通影响评价中常见的几类项目的交通组织设计要点,以降低拟建项目对局部路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交通仿真技术的分类与功能,从预测交通需求、预测项目交通量及非项目交通量等方面,介绍了其在道路交通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交通行业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孟庆华 《山西建筑》2005,31(22):34-35
通过对大同市交通现状分析及规划采取对策的阐述,并借鉴国外城市交通发展经验,说明实施“公交优先”战略,能够提高城市道路的效率,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于海  熊军 《山西建筑》2015,(9):142-143
在总结智能交通Agent技术的基础上,把Multi-Agent仿真应用于无信号交叉口的车流引导中,并以Netlogo语言为开发平台进行了系统的建模、仿真与评价,探讨了具体采用Multi-Agent技术进行交通仿真的方法,为Agent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晓霞  梁青槐 《山西建筑》2005,31(24):21-22
根据城市交通的骨干——城市轨道交通,分析了常规公共交通、出租车、私人机动车、自行车等其他地面辅助交通方式的特点和定位,介绍了乘客选择换乘交通方式的影响因素,说明了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袁春岭  缪子英 《山西建筑》2011,37(15):10-11
针对当前国内城市交通现状,在全面分析城市交通所面对突出问题的基础之上,定位于城市交通需求体系,提出以交通和谐发展为主导思想的交通需求管理方法,以期为构建便捷、安全、舒适的和谐交通环境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标志标线与交通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交通标志标线的特性出发,分析了高速公路标志标线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交通标志设置的基本要求,论述了高速公路标志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然后在分析交通标线设置的关键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标线对交通安全的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谢芳 《山西建筑》2010,36(14):282-284
分析了江肇高速公路富佛互通立交改扩建过程中对广肇高速公路的交通和安全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交通组织实施方案,以便在立交改扩建施工时有序的进行交通组织,缓解项目本身和周边路网交通压力,避免造成长时间的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19.
于淼  陆振波 《山西建筑》2007,33(33):276-277
对项目的交通生成进行分析,介绍了生成率法,得到了类似项目选址的影响因素,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的选址,并对该项目进行交通生成预测,最后针对该方法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effect of active speed management on traffic-induced emissions. In particular, the traffic emissions caused by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of vehicles are modelled based on an instantaneous emission model integrated with a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model. The emission model is based on empirical measurements which relate vehicle emission to the type, the instantaneous speed and acceleration of the vehicle. The traffic model captures the second-by-second speed and acceleration of individual vehicles travelling in a road network based on their individual driving style, the vehicle mechanic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other traffic and with traffic control in the network. The integrated model is applied to test a new technology to actively manage the driving speed of the vehicles in an urban network. Their impacts on vehicle emission in the network are assessed to give an indication of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the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designs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driver respon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the speed management ha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average speed of the traffic, their impact on vehicle emissions is complex. For the study network, the frequent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movements in the network h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effect of the reduced average speed on emission. The net results are that the active speed management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pollutant emission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ny traffic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olicies is a complex issue and requires detailed analysis of not only their impact on average speeds but also on other aspects of vehicle operation such as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