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3)
开发中后期油田对储层参数精细二次解释要求高,直接影响老油田剩余油挖潜策略的制定。以L油田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录井、岩心、取芯井分析化验和试油试采等资料,建立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测井二次解释新模型,消除了测井系列多、标准多和解释时间跨度长等带来的误差,储层参数解释精度提高了8%;完成了71口井的测井重解释以及31个小层的孔隙度及渗透率等值线图绘制,提高了储层参数在平面和纵向上的空间分布预测准确度;结合储层构造、沉积特征,通过相邻井的横向和纵向比较,提高了解释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匹配度,为老油田剩余油有效深度挖潜提供更为有利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圈定找矿靶区,文章对乐红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剖析,厘定出构造、地层、岩相、岩性等主要控矿因素;并提取了白牛厂矿区内有利的地质、物化探成矿信息,建立了乐红矿区外围(白牛厂地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以GIS为平台,对白牛厂地区进行了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最终圈定出2个Ⅰ级找矿靶区和3个Ⅲ级找矿靶区,并提出下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3):389-392
青西油田窿六区块是以碳酸盐岩、碎屑岩为主的复杂岩性裂缝性油藏,岩相多变、裂缝发育,储层非均质性极强。综合钻井、取心及成像测井资料,对研究区裂缝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表明:研究区以构造裂缝为主,且多数都未充填;裂缝走向主要为北东东~北北东向,以水平缝为主,次为斜交缝;裂缝在砂砾岩密度最大,其次是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裂缝密度较小。研究区裂缝受断层和岩性共同控制,其中喜山期北东向断层发育带为有效裂缝发育带,岩性控制裂缝的发育程度,含脆性成分高的砂砾岩裂缝最发育。  相似文献   

4.
刘庆文  胡伟  李琴 《矿产勘查》2023,14(2):214-222
Glengorm区上侏罗统砂层组Freshney油气资源富集,储层精细刻画是其难点,主要包含两方面:(1)目的层段砂、泥岩阻抗叠置,而受制于测井资料品质,叠前Vp/Vs弹性信息辨识岩性能力较弱;(2)地震资料频带窄、信噪比S/N较低,导致常规反演手段难以有效刻画储层,气层预测难度大。对此,本文首先应用Xu-White岩石物理建模方法,正演分析弹性参数并优化Vp/Vs辨识岩性能力;其次,在叠前AVO反演流程上提出统计性子波解决常规反演砂体预测精度较低问题;最后,利用FFP岩相流体识别技术完成Freshney气层精细刻画。靶区应用表明:该项技术较好地解决了Freshney储层流体刻画难等问题,对英国北海盆地深海浊积砂岩精细刻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3):63-66
以红岗油田某研究区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储层为例,探讨储层质量评价的新方法。首先根据研究区砂岩储层的特点,综合岩性、物性等参数构造储层质量综合评价参数RQCP,以此确定储层质量级别标准,解决储层分类问题;然后应用核Fisher判别分析建立地震属性与储层质量分类的识别模型,预测储层质量平面展布;最终在储层质量平面约束下建立3维储层质量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应用提出的储层质量评价方法获得的3维质量评价模型可以实现对储层质量的有效评价,提出的致密砂岩储层质量评价方法可为其他地区致密砂岩储层质量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不断的深入开发,国内大部分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储层构型已经成为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率,掌控剩余油分布规律,对储层构型进行精细解剖,明确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关系尤为重要。本文以储层地质学、沉积学及储层层次分析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钻井岩芯、测井及开发动态资料,以河南双河油田437区块核三段Ⅱ油组1、2层为例,对扇三角洲前缘储层内部构型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段扇三角洲前缘构型可划分为7级,并且复合砂体存在4种平面组合方式;基于3种砂体边界识别方法,得出单一辫状河道砂体在垂向上的3种叠置方式,即叠加式、切叠式和独立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可知复合砂体平面组合样式和单一砂体内部韵律性以及单一砂体之间垂向叠置样式是造成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因素,为指导研究区部署剩余油挖潜方案,以及类似沉积环境下构型解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3)
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非均质性、渗流特征复杂多变,给油藏的开发和管理带来较大难度。天83断块储层为常规的低孔低渗储层,储层内以人工裂缝为主。结合岩心、测井、微观、动态等地质与开发资料,发现研究区存在大量非人工裂缝,并采用构造、沉积约束裂缝的方法对裂缝的方向性、发育规律及发育程度进行研究,认为裂缝以北东向的低角度不规则裂缝为主,裂缝开度为20~100μm,靠近南部和北部断层附近,裂缝发育较密集。针对以上特征,建立了裂缝的离散网络模型(DFN模型),来验证前期裂缝识别的准确性,较为准确地预测研究区平面裂缝的分布及属性,并形成了一套针对该类油藏裂缝的地质、测井、地震、开发相结合的描述识别方法及相应的模型验证方法,为研究区后续的开发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147-150
用柱坐标系下的三维颗粒流数值方法研究储层砂岩的力学响应。通过实际颗粒级配的数值模拟与室内三轴试验对比,确定砂岩颗粒的细观力学参数,建立基于流固耦合效应的射孔试验模型。结果表明:砂岩的宏观应力反映了油藏流速对砂岩应力的增幅,但均未超过储层砂岩的峰值强度,最大塑性区约为12.9 mm,显示局部化的砂岩破坏过程;胶结应力的变化表明流速大于3 m/s时,增幅明显的剪应力加速了砂岩的剪切破坏,且颗粒平动和转动加剧,说明砂岩的胶结破坏严重,离散颗粒数呈量级增大,塑性区扩大明显。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三维数值方法能有效反映油井出砂的力学特性,当油藏流动对砂岩起控制作用时,出砂几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潘场向斜位于潜江凹陷的东南部,是江汉盆地新沟嘴组主要生烃洼陷之一,其周缘勘探程度较高,成油气地质条件优越,通过对典型的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进行解剖,分析了不同类型油藏成藏特点、成藏控制因素以及成藏规律,总结了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
车西地区具备具备优越的生油条件,北部陡坡带扇体发育。但由于对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对砂岩展布规律和有效储层发育规律认识不清,从而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岩性油藏的勘探进程。通过对古水深、古物源、古地貌、古旋回等控砂机制的深入研究,明确了车西地区砂砾岩体的分布规律和有效储层的发育特点,明确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和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