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针对车灯灯罩的焊接工艺提出了一种降低车灯残余应力的方法,研究了车灯灯罩焊接过程中残余应力的控制手段,即使用退火热处理技术减小热板焊接产生的残余应力。以某车灯为例,使用载荷测量法测量退火前后的残余应力,验证退火的效果。结果表明,此方法对减小残余应力,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利用Moldflow软件对汽车的车灯面罩进行注塑模拟,系统地分析了注塑中熔体温度、模具温度、注射时间、保压压力和保压时间等工艺参数对聚碳酸酯(PC)车灯面罩翘曲变形的影响规律和机理,并确定了车灯面罩的最佳工艺参数值。将所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导入Moldflow软件进行分析,发现车灯面罩的翘曲变形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内外翅片管在不同工况下的高温应力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载荷所产生的热应力是应力的主要部分,最大应力发生在内翅片与换热管焊接处;内侧压力载荷对热应力具有增强作用,而外侧压力载荷对热应力具有削弱作用;温度载荷是引起热变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孙先明  魏雷  邹焕 《塑料科技》2014,(12):98-101
针对车灯在整车中的重要作用及设计开发困难的问题,运用先进的注塑成型分析软件Moldflow,结合灯具透明面罩模具的实际设计经验对所设计的车灯面罩模具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面罩模具排布合理,浇口类型以及热流道选择合适,分流道和注塑工艺参数设计恰当,透明面罩的熔接痕控制在合理的区域,无气穴,整件产品收缩均匀,减少了模具开发周期和试模次数;控制了注塑生产合理的生命周期,保证了稳定的优良品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应力场仿真分析环氧树脂基绝缘子配套嵌件材质及结构对内应力的影响,并通过冷热冲击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变嵌件材质和引入应力槽结构对降低环氧树脂基绝缘子体系最大应力值、改善应力场分布有一定作用;ZF12B-126(L)盘式绝缘子产品仿真与冷热冲击实验结果表明应力槽存在最优结构,即应力槽宽在3mm附近时,产品内应力较小,承受极限温度工况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6.
代雷霆  李旭东 《塑料》2013,42(2):115-117,87
以汽车座椅塑料件为例,以有限元软件Moldflow与Abaqus为技术平台,模拟分析汽车座椅塑料件的注塑成型过程与汽车座椅塑料件在实际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利用Moldflow软件模拟,得到汽车座椅塑料件在成型后的翘曲变形和残留的应力场。再将塑件的残余应力场作为预定义应力场导入到Abaqus软件中,在此基础上施加实际的边界条件与载荷,并与无预定义应力场塑件上加载进行对比,研究注塑成型工艺对塑料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模具温度、熔体温度的降低与保压压力的增大,汽车座椅塑料件在服役状态下的应力增大。该研究结果对提高注塑件的结构分析精度将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PLA材料在3D打印过程中因热应力的影响而造成成型件精度降低的问题,采用ANSYS的APDL语言编写命令流,实现了模型建立、网格划分、载荷施加以及模拟计算,并将温度场仿真结果作为载荷加载到应力场分析中,得出了模型受热应力而发生形变的情况——模型的主要形变范围在模型的边缘部分,而中心部分的形变量较小,同时,在冷却完成后,模型整体尺寸略有缩小。因打印过程不是一次成型过程,模型在打印过程中的温度场梯度较大,造成应力场分布不均匀,导致模型翘曲变形。通过实验验证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符合。该分析方法可以对以后探究PLA材料在3D成型过程中的最合适打印条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橡胶水坝硫化质量是坝袋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硫化工序中时间、温度和压力是其三要素。保证热板均匀的应力场分布,为硫化提供合理的压力是影响橡胶水坝坝袋质量的关键。本文建立硫化热板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根据实际生产中液压系统所提供的压力,对热板做应力-应变场模拟分析,从而研究其表面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9.
王勇  沈航宇  刘林波  董金善 《化工机械》2023,(4):482-487+499
运用Fluent软件对冷热三流体通道耦合换热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借助Ansys Workbench平台,对换热板片进行了流固耦合分析,并探讨了板片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将流场分析的压力载荷加到凸台板片上,不同压差下凸台板片的力学特性和触点对板片承压能力各不相同;冷热侧流体压差越大,板片应力强度越低;板片触点越多,板片应力强度越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Ni—P-纳米TiO2复合化学镀对16MnR钢焊接接头进行表面处理,通过实验优选出复合化学镀的最佳工艺配方。采用恒载荷拉伸实验,对比试样抗湿H2S应力腐蚀性能,并对表面纳米化抗湿H2S应力腐蚀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国成  王保兴 《化工机械》2010,37(3):339-342,372
应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工业管道多道焊进行温度场和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将两种焊接工艺得到的温度场和残余应力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焊间长时间冷却焊可以降低焊接时的温度,而短时间冷却焊则得到较小的残余应力。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车灯面罩的材料及涂装要求,详述了车灯面罩紫外线光固化涂装中前处理、喷涂、流平固化等a 艺流程及常见缺陷产生机理,说明了使用清洗剂、涂料、喷枪、治具等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研究了柱面-平面桥式接触模型的微动作用对疲劳断裂裂纹的影响。采用ANSYS建立了微动疲劳有限元模型,对该模型三步加载,在法向载荷和轴向载荷的作用下,计算分析了接触区域的应力场和应力幅,结果表明在微动接触区域存在应力集中,最大应力幅位置位于接触区域靠外侧处,依据应力幅得出该位置易于萌生裂纹并扩展断裂的结论,与实验结果对比,微动疲劳断裂裂纹位置较一致。  相似文献   

14.
半管夹套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加热冷却设备,在焊接时产生的残余应力,是导致开裂引起泄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编写了移动热源子程序,并采用顺次耦合方法对半管夹套设备焊接温度场及残余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焊后热处理对半管夹套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半管夹套焊缝根部残余应力较大,成为应力腐蚀开裂的薄弱环节,应引起重视;进行热处理后,残余应力明显降低,焊缝根部降低了73%,且焊缝及附近区域应力变得均匀;热处理后期,残余应力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15.
对负高斯曲面张拉膜天线罩结构刚强度进行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首先采用小弹性模量法进行找形分析,然后参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施加风载荷进行几何非线性分析计算,并根据膜结构技术规程进行刚强度校核,最后进行实物样机力学实验验证。将仿真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发现,加载后膜面应力最大误差为8.4%,膜面变形最大误差为5.1%,均在工程允许范围内,表明仿真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以铝合金玻纤复合层板为研究对象.从金属层接缝界面端应力场分析出发,建立有限元模型,确定位移边界条件和载荷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出不同接缝宽度在常温下的热残余应力.通过实验得出常温和高温条件下的各个接缝宽度试样的破坏拉伸载荷.考察接缝大小对残余应力的影响和分布,从而研究其对铝合金玻纤复合层板拉伸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烟管与管板连接处环向裂纹产生的原因,文章基于ANSYS软件中的APDL语言、单元生死技术以及热-结构间接耦合法对烟管与管板焊接结构的焊接温度场、应力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获得了焊接残余应力的大小与分布规律,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详细讨论.模拟结果表明:在焊缝区环向应力较大,容易造成焊缝环向开裂而失效;相邻焊缝的焊接对环向焊接残余应力大小与分布规律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经焊接加工的化工设备及压力容器,在其内部要产生焊接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峰值往往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当这些设备投入运行后,所受的载荷引起的应力与内部的残余应力叠加要严重影响设备的疲劳强度和抵抗腐蚀开裂及脆性断裂的能力,采用加载的办法来消除部分焊接残余应力是简便易行的方法,对我区的中小设备制造厂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ANSYS耦合单元对压力管道焊缝残余应力进行了优化分析,得到了预热和焊接速度对焊缝残余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对试件进行预热可以降低焊接残余应力;较快的焊接速度也可以降低焊接残余应力。该优化分析为进行实际焊接过程提供了指导,为焊接前节省了大量实验时间。实际焊接过程中也验证了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和最后焊接后实测的结果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20.
陈锦裕  王佳  曾多 《中国塑料》2018,32(6):112-118
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聚乙烯(PE)管道焊接接头在机械载荷条件下的应力松弛行为,通过松弛试验得出用Prony级数表示的PE管道焊接接头的本构模型。结果表明,PE管道焊接接头的松弛曲线与PE管道木材的松弛曲线相似;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PE80焊接接头的裂纹缺陷模型,导入PE管道焊接接头与PE管道母材的Prony级数,对含裂纹缺陷PE管道的应力强度因子进行计算;借鉴GB/T 19624—2004金属管道的评定标准,给出适合PE材料的断裂判据,比较PE材料的临界应力强度因子(KIC)及计算得出的应力强度因子(KI)的大小,进而通过断裂判据对含缺陷PE管道进行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