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升高庄水库水质,同时提高水库防洪和调蓄能力,对高庄水库实施了水库生态清淤工程,并分析水库底泥及水库清淤前后水质监测数据。结果表明:高庄水库清淤前水质有下降趋势,断面等级的主要控制因素主要是总磷含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含量;底泥中的总氮含量主要来源于干物质,土壤综合污染程度不高,表现为尚清洁;底泥重金属具有同源性,表明其污染来源相同;清淤后水库水质断面等级提高明显,可降低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含量,但作用不如降低氨氮含量明显;不同水期水质污染因子含量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高锰酸盐指数汛期略高于非汛期,氨氮含量汛期低于非汛期,总磷含量汛期高于非汛期;为提高水库清淤效益,建议本次清淤10 年后开展新一轮的清淤疏浚。  相似文献   

2.
沙颍河河南段是淮河污染最严重的一段,也是淮河治理工程的重中之重。本文选取最能反映沙颍河河南段污染情况的界首断面为代表断面,分析沙颍河河南段水质年内年际变化情况,并定性的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NH3-N和CODMn(高锰酸钾指数)是影响沙颍河河南段水质的主要指标,并且水质变化与小麦种植期、降雨、年内雨洪分布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要在该区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闸坝的科学调度水平以应对因暴雨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0-2013年淮河干流蚌埠闸上的监测资料,对近14年来蚌埠闸上CODMn(高锰酸盐指数)、NH3-N的年内、年际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其进行评价。从年内变化情况来看,CODMn、NH3-N浓度同时受到闸的调控方式以及区域来水量的影响,非汛期浓度明显高于汛期;从年际变化来看,2011年是蚌埠闸上污染物浓度变化的转折点,2011年以前水质逐渐好转,2011年后水质急剧恶化。最后对水质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提出水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漓江上游灵渠丰枯水期水量和水质的变化,选取灵渠水文站1960~2019年径流和2004~2019年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与总磷水质数据,使用统计分析法、Mann-Kendall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对水量水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在丰、枯水期的年际变化方面,灵渠高锰酸盐指数浓度都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氨氮浓度都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总磷浓度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年际间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的变化比氨氮、总磷剧烈。(2)枯水期径流与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浓度和污染物通量的相关性,大于丰水期径流与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物通量的相关性。(3)径流量增大对高锰酸盐指数的稀释作用起主导作用,然而,径流量增大引起的氨氮和总磷污染物入河的增加量,大于径流量对河流氮磷污染物的稀释量(能力)。(4)丰、枯水期的高锰酸盐指数浓度随着径流的增加而减小,高锰酸盐指数污染以点源为主;丰、枯水期氨氮、总磷浓度随着径流的增加而增加,氮磷污染以面源为主。  相似文献   

5.
里下河地区主要水环境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质时空特征分析和污染源识别是里下河地区水资源管理与污染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2011年里下河37个监测断面的10个水质指标数据,综合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及GIS软件分析了里下河地区水体污染物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污染源解析。结果表明:汛期的综合水质要差于非汛期的综合水质,非汛期40.5%的断面水质为Ⅲ类水质断面,汛期70.3%的断面水质为Ⅲ类水质标准;无论是汛期还是非汛期,东北部的监测点水质劣于西南部的监测点水质,但是西南部的灌溉总渠沿线由于受洪泽湖的影响水质状况最好;汛期关键污染因子为来源于非点源污染和点源污染的高锰酸盐、总磷、化学需氧量,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非汛期为来源于生活、生产污水排放的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锰。  相似文献   

6.
沙颍河安徽段水环境容量计算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沙颍河安徽段污染负荷的调查以及水质和流量监测数据的分析,采用MIKE11模型建立水流与水质模型,采用线性规划法,以入淮河干流Ⅲ类水为水质目标,计算沙颍河安徽段水环境容量并分析其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沙颍河安徽段CODMn和氨氮年水环境容量分别为2.39万、0.76万t/a;受流量及上游水质影响,CODMn和氨氮水环境容量月变化较大,8月水环境容量最大,分别为3 557、1 363 t,3月水环境容量最小,分别为621、181 t;上游水质对沙颍河安徽段水环境容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里下河腹部区2010~2018年46条河流86个断面的逐月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里下河腹部区水质时空变化特征,为里下河腹部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依据。里下河腹部区水质时间变化特征为:非汛期(1~4月、10~12月)水质优于汛期(5~9月), 12月水质最佳,7月水质最差;近年来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浓度总体均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水质空间变化分析表明:非汛期水质总体较好,中部的泰州兴化、扬州高邮段水质较差;汛期水质总体较差,仅部分流域性或区域性骨干河道水质达标,西南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水质最差。区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与外引水源水量关系密切,外引水源对改善区域水质的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亚热带水源型水库——茜坑水库水质状况,基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水库pH值、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粪大肠菌群、氨氮、硝酸盐氮、总氮、总磷、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铁和锰等13个主要水质指标每月1次的监测数据,通过计算水质综合指数评价了水质状况,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优化水质综合指数模型。结果表明:水库水质整体较好,pH值和高锰酸盐指数受浮游植物繁殖影响,部分时段超标,总氮质量浓度偏高,总磷质量浓度和粪大肠菌群数部分时段较高,铁质量浓度的上升趋势应重点关注;表层监测难以全面体现分层对水质的影响,应增加垂向监测,全面掌握水库水质风险;利用由总磷、铁、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硝酸盐氮组成的主要污染指标水质综合指数模型可有效进行水质评价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该文根据2011-2017年晋江干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断面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评价这7年的水质。结果表明:保护区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污染指数先升后降,总磷污染指数平稳上升,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先升后降,总体属于尚清洁级别,水质好转。分析认为,以山美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为主带动的各项水源保护措施的开展大大改善了上游东溪来水水质;保护区内进一步强化巡查执法,依法取缔围网养鱼,改善了区间水体水质;泉州市大力推行河长制,加大力度整治河流和恢复生态环境,是保护区水质好转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长江河口水环境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单项水质因子法,对长江河口实测水质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长江口水体质量特征,评价主要侧重于有机指标,选择了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5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和总磷(TP),另外还选择了盐度指标氯化物(Cl^-)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口江段呈现有机污染的特征,总磷、化学耗氧量和氨氮为要污染因子;河口江段断面水质目前状况尚可,但近岸水域水质明显劣中泓水质;汛期水质劣于非汛期水质;评价期内岸边水域落潮期水质劣于泓潮期水质,最后对长江河口未来水质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以河北省七大水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了2005-2010年的水质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七大水系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与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典型的人类活动因素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0年河北省河流水质呈好转趋势,2010年滦河、北三河上游、永定河上游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及以上,子牙河、漳卫南运河、黑龙港运东水系水质污染有所减轻,综合水质标识指数2010年比2005年分别下降了16.9%、51.3%和56.1%,大清河水质污染加重。水质空间变化特征显示,河北省的主要水质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该区域北部地区水质良好,中部和南部地区水质污染严重。区域城市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耕地比例等人类活动参数与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单因子水质评价结果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高学平  张晨  郭磊  韩延成 《水利学报》2005,36(10):1199-1203
海河水质呈恶化趋势,尤其是汛期排入的雨污水是海河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利用汛期洪水冲污是改善河道水质的手段之一。依据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自由表面方程、状态方程和水质输运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海河河道水质模型,模拟海河汛期行洪后,污染物的输移扩散及降解转化过程,研究泄流量与冲污的关系。通过计算海河河道汛期行洪时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表明,在不同泄流量下,污染物输移扩散及降解转化速率不同,流量大时,能更快的把污染物送入海河口。  相似文献   

13.
主成分分析法具有简化计算和定量评价水质状态的优势,为此采用该方法对洞庭湖湖区2016年的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水质污染的因子主要有铜、砷、六价铬、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主成分分析结果能真实地反映水质状况。洞庭湖湖区入湖水系水质最差,出湖水系水质次之,湖体水质相对较好。其中,湘潭断面重金属含量高,受工业废水影响明显;藕池口断面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污染严重,鹿角沱和城陵矶断面则总磷污染明显,主要由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和生活污水造成。总体来看,洞庭湖支流来水和湖区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洞庭湖水质变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傅敏  孙竹梅 《人民黄河》2022,(S1):42-44
基于2011—2020年桃河阳泉段水质监测数据,选取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总磷为评价指标,运用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法、Daniel趋势检验法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河流水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讨论。结果表明:2011—2016年桃河水质状况持续恶化,自2017年起呈显著好转趋势,沿程水体受污染程度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现象;白羊墅断面水体受汇水范围内煤炭行业废水不达标排放影响,水质污染最为严重;娘子关作为出境断面,NH3-N质量浓度超标主要与白羊墅断面水体水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7—2019年阳澄西湖入湖河道逐月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阳澄西湖入湖河道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阳澄西湖入湖河道呈现出氮磷营养盐春季含量较高的特点;氨氮、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年均质量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比2007年分别下降78.7%、47.9%和34.8%;总磷年均质量浓度2015年后有较大幅度下降,2015—2019年均值比2007—2014年均值下降45.3%;阳澄西湖主要入湖河道中,水质较差的是蠡塘河和白荡,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总磷及总氮。  相似文献   

16.
据官厅水库2001--2006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对官厅水库总氮、氨氮、硝酸盐氮及亚硝酸盐氮在不同断面、不同月份及不同年际的浓度变化进行分析,2004--2006年的总氮和氨氮浓度大幅度下降,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变化不明显.但2006年四氮浓度仍然偏高,且非汛期氮污染高于汛期。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了整治建议。  相似文献   

17.
滇池水质状况综合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克雕 《人民长江》2012,43(12):37-41
滇池是国家进行重点环境治理的河湖之一。在对滇池8个监测点采样监测的基础上,评价了2010年滇池水质现状。用均值型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各监测点主要污染项目作了水体污染程度评价。以2001~2010年监测资料为基础,选取影响滇池水质的主要指标: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5 d生化需氧量、总磷,采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进行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各监测站点水质均为劣Ⅴ类,其中氨氮、总磷污染严重,总氮、5 d生化需氧量指标趋于恶化,高锰酸盐指数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沙颍河(河南段)水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沙颍河流域(河南段)的沙河、颍河、贾鲁河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沙颍河水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特征。结果显示:①流域内主要支流沙河、颍河、贾鲁河水体TN浓度均超过Ⅴ类地表水质量标准要求,为劣Ⅴ类。②流域水体CODMn、TP浓度从上游的Ⅳ类到下游的Ⅴ类逐步恶化,部分河段超过Ⅴ类水质要求。周口段贾鲁河和沙颍河NH3-N、TN、TP、CODMn浓度超过Ⅴ类水质标准;沙河、颍河TN、CODMn浓度为Ⅴ类或超Ⅴ类水质标准,NH3-N符合Ⅲ类水质标准,TP符合Ⅳ类水质标准。③沙颍河流域水体TN、TP、CODMn浓度随季节而变,枯水季节的TN、TP浓度明显高于丰水季节,CODMn浓度明显低于丰水期。④沙颍河流域主要污染因子为TN,其次为CODMn和TP。认为流域水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为贾鲁河,其次为颍河和沙河,该流域水体不仅点源污染严重,还存在明显的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朱庄水库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规律分析,说明影响水库水质的主要因素及水质变化特点,为水库水质站网规划中监测点的布设和水库水质的代表性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多年实测水质资料,结合水质类别评价,主要采用年际变化过程线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法,对位于珠海市斗门区黄杨河白蕉水质监测站点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站点水质有逐渐变好的趋势,尤其2010年后氨氮与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均呈逐年明显下降趋势,与近年来当地政府取缔两岸污染企业、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加强农业养殖污染控制的整治工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