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推进水资源信息化建设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晓冰  石玉波 《中国水利》2007,(1):52-54,58
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资源定量化与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各地陆续开展了省级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城市水资源监控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下一阶段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将启动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搭建覆盖全国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平台,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金春兰 《山西水利》2009,25(6):10-11
就山西省水资源档案管理近年来的管理实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指出加强水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针对目前水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以进一步提高全省水资源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浅谈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统一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和制约,水资源承载能力已成为制约我国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如何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依据,进行有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就成为人们广泛探讨的问题。先分别概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涵,从而寻找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再具体论述水资源管理当中如何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出发点和依据进行有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持良好生态系统的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提出,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水资源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要准确把握水资源承载能力,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客观存在的,要求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不超过承载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面对水资源约束就无能为力,只有靠限制经济社会发展来被动地适应水资源承载能力,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实途径有两条:一是节水,二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节水和经济结构调整.其动力是科技进步,还需要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为保障,实施水权制度,加强水权管理,既能从水资源利用的源头上促进节水。也能形成节水的经济激励机制,是促进节水在体制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水资源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尖锐矛盾,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试论水资源价值,水资源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所有权的实现必须以承认水资源价值为前提,国家是水资源的所有者,应制订统一的办法,达到自身的收益,并获得真正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6.
论水资源价值与水资源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健 《四川水利》2001,22(2):57-60
水资源价值的内涵,主要表现在稀缺性、资源产权和劳动价值三方面,本文阐述了水资源费的理论含义、水价制定的四个原则,分析了国内水资源管理现状、水价的实施过程,我国现阶段主要采用目标水价的作用,并对21世纪水资源管理开发和有效配置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水资源配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水资源配置主要要素及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思路进行了探讨,最后点出了水资源配置的主要关键──“水资源影子价格”、“产品水影子价格”。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论证的实施标志着水资源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河北省把坚持水资源论证制度与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通过贯彻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促进了企业自身节水工作的开展、水资源的统一调配,调整了农业的种植结构,保障建设项目的用水安全,从而促进了河北省水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9.
论水资源安全与水资源安全预警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水资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安全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建立水资源安全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发现未来有关水资源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问题及其成因,为制定消除或缓解水资源不安全的措施提供依据,是保障水资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管理     
《水利发展研究》2008,8(11):6-7
一.水资源管理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78~1987年起步阶段,建立了资源管理的理念,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制定了水资源紧缺地区的分水方案。1988~1997年快速发展阶段,出台《水法》和《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建立了中央、流域、省、地(市)、县五级水资源管理体系;成立了流域水资源保护局。1998年以后进入规范完善阶段,提出“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江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江西水资源实际状况,通过分析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以及水管理体制和水资源管理、节约、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进行了较系统地概括,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广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水平,构建了4个准则层17个指标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对广西水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广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等,为基本可持续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权重偏小;为满足广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建议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文俊  金菊良  王龙  李靖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8):518-520,524
为建立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预警评价的理论框架,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区域水资源系统、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预警评价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预警原理和调控原理,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预警评价方法论,上述理论框架在区域水安全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GRNN模型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东文  郭荣 《人民长江》2012,43(5):26-31
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符合丰水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从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生态环境状况、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水资源管理能力5个方面提出50个评价指标,并运用GRNN神经网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模型,对文山州不同规划水平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 不同规划水平年各评价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为2~3级,反映出文山州现状及中、长期水资源处于可持续与基本可持续之间的状况,亦表明所建立的GRNN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是合理可行的;② GRNN网络评价模型具有收敛速度快、预测精度高、参数调整少、不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等优点,可以更快地预测评价网络,能够满足客观评价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太子河流域的特点,建立了以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生态环境状况为具体考察对象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进行实例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在1995年、2002年的水资源属于低可持续,2010年、2020年属于中可持续。2020年接近高可持续,该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本流域的承载力,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不大,这一结论与太子河流域的实际情况相符。最后,提出了太子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多目标层次分析法评价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文章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出发,筛选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多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决策层次分析法对四类典型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与保障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恒 《中国水利》2000,(8):51-53
水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可持续利用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资源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应遵循区域公平原则、代际公平原则、需求管理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在满足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应努力创造各种保障条件,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目标所需要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水危机的出现,制约了社会的发展。为了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现今的水资源管理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即建立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文章简要论述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提高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能力的几种手段。  相似文献   

20.
吕平毓  吕睿 《人民长江》2016,47(24):40-45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4个方面,选取了29个指标构建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收集了2005~2014年的相关指标数据,应用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Modified-PCA)进行评价,得出了重庆市近10 a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变化状况,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发展的对策。研究成果对谋求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相互协调,实现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