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玻璃流动循环反应器研究了Fe_(4·9)Zn_(0·9)Mg_(0·1)(原子比)催化剂上丁烯-2氧化脱氧动力学。丁烯-2氧化脱氢制丁二烯,丁烯-2及丁二烯深度氧化生成CO_2的动力学用双分子反应强吸附的L-H机理方程描述。速度方程的参数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  相似文献   

2.
铁酸盐催化剂丁烯-2氧化脱氢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铁酸盐催化剂上,于氧过量时,在外循环无梯度反应装置上考察了丁烯-2氧化脱氢反应的动力学。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优化而得各速度方程的参数,并从Redox机理、双位机理和真实吸附层出发对所得模型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该催化剂表面当有两种活性位,一种是丁烯氧化脱氢生成丁二烯的活性位;另一种是燃烧反应的活性位。还指出,这一催化体系存在着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3.
在Fe-Mg-Zn催化剂上用外循环无梯度反应器研究了丁烯-1异构化动力学。丁烯-1异构化动力学服从L-H机理。当丁二烯吸附阻碍时,丁烯-1异构成反-丁烯-2及顺-丁烯-2的动力学方程分别为式(11)、(12)求出丁烯-1异构化的活化能及丁烯-1和丁二烯的吸附热。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钼铋多元复合催化剂上,考查异丁烯气相氧化制取甲基丙烯醛的动力学数据,借助电子计算机进行线性回归关联,建立了动力学方程,并计算了表观活化能。在300—320℃时,对氧的反应级数为0.7级,对异丁烯为0.2级;320—350℃时,对氧的反应级数为0.2级,对异丁烯为0.7级。320℃时表观活化能出现转折点。推测反应按照Redox机理进行,高温为还原控制,低温为氧化控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热力学分析了CO2氧化1-丁烯脱氢制1,3-丁二烯反应及反应限度.计算结果表明:目标反应在常温下不能发生,而在实验室最佳反应温度873.15 K下可逆进行;CO2的引入促进了1-丁烯脱氢反应的进行;反应可以通过氧化脱氢反应的一步路径和直接脱氢与逆水煤气变换耦合的二步路径进行.并且,在热力学上异构化反应比氧化脱氢反应...  相似文献   

6.
工业用多元钼酸盐催化剂上丁烯-2的氧化脱氢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实验室催化剂丁烯-2氧化脱氢动力学考察的基础上,对工业装置稳定运转300小时后的催化剂进行了动力学考察。给出了各反应步骤的幂函数动力学方程。研究了丁二烯的阻抑作用。对丁烯-2总转化的Arrhenius图上出现活化能转折现象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作者曾根据苏联学者G.I.Golodets对含分子氧的多相催化反应的精辟论述,将烯烃选择氧化的幂型速度方程按Redox机理作了解释。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扩展,发现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烯烃氧化反应的动力学表征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本文试图对这些规律性进行总结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钼系七组份催化剂试验室研究的初步结果。该催化剂具有反应温度低、收率高、初活性较小、稳定性好等特点。在反应温度380℃、丁烯空速120—180时~(-1)、丁烯∶氧∶水=1∶1∶6条件下,在固定床中丁二烯收率为80—82%,丁二烯选择性为90—92%。在ф50mm 流化床上进行1013小时的稳定性试验,丁二烯收率和选择性平稳不变,总平均结果,丁二烯收率80%,丁二烯的选择性91%(表观)。文中还报导了丁烯-2氧化脱氢丁烯总转化动力学考察的结果。丁烯-2氧化脱氢的表观总包转化速度公式为 r_B=A_oe~(-E/RT)P_B~(0.8)P_o~(0.2)。  相似文献   

9.
用外循环无梯度反应器研究了MoBiP_(1.(?))/SiO_2、MoBiP_(2.0)/SiO_2、MoBiP_(2.2)/SiO_2、MoBiP_(2.4)/SiO_2、MoBiP_(3.0)/SiO_2催化剂酸性与顺-丁烯-2异构化活性的关系。顺-丁烯-2异构生成丁烯-1速度r_c用可逆L-H机理方程描述: r_c=k_cb_c(P_c-P_1/K_(1/c)/r (b_cP_c)式中:k_c为顺-丁烯-2异构生成丁烯-1的速度常数;b_c为顺-丁烯-2吸附系数;P_1、P_c分别为丁烯-1及顺-丁烯-2分压;K_(1/c)为顺-丁烯-2异构生成丁烯-1的平衡常数。催化剂活性用顺-丁烯-2异构生成丁烯-1速度常数表示。在不同磷含量催化剂上顺-丁烯-2异构化活化能近似为一常数,约为41.5kmol/mol。用吸附指示剂正丁胺滴定法测定了催化剂的酸性。催化剂显中等程度的酸性,催化剂的酸度随催化剂中磷原子比的增加而增加,催化剂的酸度与顺-丁烯-2异构化活性呈线性关系。用动力学观点对上述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由于氧化脱氢比脱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所以自从氧化脱氢过程的催化剂被开发以来,用复合氧化物作催化剂,以丁烯为原料生产合成橡胶和塑料的大宗单体丁二烯已见诸于生产装置。对钼系复合氧化物丁烯氧化脱氢催化体系我们曾作了详尽的动力学考察,证明在此体系中,除了丁烯氧化脱氢为丁二烯的主反应和完全燃烧生成CO_2的副反应外,尚有相当数量的丁烯  相似文献   

11.
采用惰性膜反应器(IMR)和固定床反应器(FBR)研究了V-Mg-O催化剂上丁烷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和丁烯的反应,采用在陶瓷膜上部分涂釉方法得到的惰性膜的渗透率符合实验要求,用多级全混流模型描述IMR中丁烷氧化脱氢反应,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差较小,分析了IMR和FBR中轴向气体分压,反应速率及瞬时选择性的分布,结果表明,用惰性陶瓷膜管作为空气分布器的膜反应器,可以降低丁烷氧化脱氢反应中催化剂床层的氧气分压,提高C4烯烃(丁二烯和丁烯)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报道湍流流化床用于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的研究.经φ800mm中试证实,丁二烯的实际收率比档板流化床提高4—5个单位,含氧化合物的浓度基本一致,污水中有机物含量较低,为发展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开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报道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细颗粒湍流流化床反应器及构件的设计和800小时的稳定性试验结果。稳定性试验证实:床层温度分布均匀,系统循环正常,操作方便,易于控制,丁二烯收率比挡板流化床提高6—7个单位。开发设计的三级外旋风分离器、下料管及气动阀分离、回收效果好,适宜于细颗粒湍流床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中试工艺开发过程,同时亦为工业放大提供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4.
详细阐述了正丁烯催化脱氢、氧化脱氢,正丁烷一步法脱氢、二步法脱氢生产丁二烯的技术现状及最新进展。介绍了全球正丁烯脱氢装置和正丁烷脱氢装置的最新动态及市场前景。最后分析了正丁烯氧化脱氢工艺和正丁烷一步法脱氢工艺的优缺点,并指出正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工艺将是增产丁二烯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共沉淀-喷雾干燥法制备了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微球催化剂,表征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并且与粉碎成型催化剂作了对比分析,同时研究了微球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结果表明:微球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组分为 ZnFe2O4和 α-Fe2O3;与 粉 碎 成型 催 化 剂 相比 ,微 球 催 化 剂 含 有 大量 的 介 孔 结构 ,比 表 面 积 较 大 ,还原能力较强;在进料体积空速为 400 h-1,反应温度为 360 ℃,水蒸气/重碳四烃中烯烃(摩尔比)为 12,氧气/重碳四烃中烯烃(摩尔比)为 0.65 的最佳条件下,丁烯转化率达到 85.7%,丁二烯选择性为 96.3%,丁二烯收率(摩尔分数,下同)为 82.5%,碳氧化合物收率不高于 5%。  相似文献   

16.
快速流化床H-198催化剂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流化床H-198催化剂用于丁烯氧化脱氢制取丁二烯的研究,在φ26mm装置上经1004小对长期运转试验证实,丁二烯的真实选择性在90%左右,转化率86—90%,丁二烯真实收率76—81%之间(对丁烯v%),比φ20mm挡板流化床、φ800中试及φ2600mm试生产结果提高15—20个单位,含氧化合物的浓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原料气中乙烷含量对Cr/MSU-1催化剂上CO_2氧化丙烷脱氢反应的影响,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和空速的影响。保持总烷烃与CO_2的体积比为1:3,当原料气总空速及烷烃总量恒定时,提高乙烷的含量对丙烷转化率影响不大,但烯烃选择性先升高后降低;当原料气总空速及丙烷含量恒定时,加入乙烷降低了丙烷转化率,提高了丙烯的选择性及收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丙烷及总烷烃的转化率增大,丙烯及总烯烃的选择性减小,其变化规律与单一丙烷的脱氢过程一致;提高空速丙烷的转化率降低,烯烃的选择性增加。在最佳反应条件即反应温度650℃、丙烷与乙烷的体积比3:2、空速8 400 mL/(h·g)下,总烷烃转化率为50.0%,总烯烃选择性为92.2%,丙烯选择性为83.1%。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R系列铁系催化剂中的R-120催化剂500h稳定性试验结果,丁二烯收率72%~80%,丁二烯选择性95.0%~95.5%。通过R-116催化剂高温缺氧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氧烯比与反应耗氧量之间的关系。还介绍了R-120催化剂在工业上的放大情况。  相似文献   

19.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31(11-12):1441-1452
Abstract: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propane includes dehydrogenation,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by applying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as oxidative resource, catalyst, catalytic method, kinetics, and so on.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reaction system of propane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in detail.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catalyst, its support, and assistant catalyst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Biloen, Kaidong Chen, Chen Guangwen, and J. Gascón C's catalytic processing and kinetics, which includes the isotope tracing method, the mechanism of surface adsorption, and Langmuir-Hinshel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