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岸带具有缓冲功能、廊道功能、水质净化功能等生态功能,河岸带土壤结构是河岸带生态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对草地、耕地、林地等不同性质河岸带进行土壤采样和分析,发现,草地类型河岸带土壤呈现总孔隙度随着距水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距水5 m处为拐点;林地河岸带田间持水率则呈现随距水距离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河岸带... 相似文献
2.
用样方器采集植物样品的方式在蒲石河蓄能电站河岸带进行植被调查。河岸带数量优势种株数和高度优势种株数与高程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8和0.923。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河岸带按照植被分布规律和距水距离,可以划分为喜水植物茂盛带(距水距离为0~4 m)、混生低草带(距水距离为5~15 m)和非喜水植物茂盛带(距水距离大于15 m)。样方植物株数、植株平均高度、数量优势种株数、单位面积生物量(鲜重)是蒲石河蓄能电站植被研究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3.
用样方器采集植物样品的方式在蒲石河蓄能电站河岸带覆砂地带进行植被调查。河岸带植物密度和高度优势种株树与高程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7和0.701。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河岸带按照高程、植被分布规律和距水距离,可以划分为喜水植物茂盛带(距水距离为0~4 m)、混生低草带(距水距离为5~15 m)和非喜水植物茂盛带(距水距离大于15 m)。样方植物株数、植株平均高度、数量优势种株数、单位面积生物量(鲜重)等指标规律分布,是蒲石河蓄能电站植被研究特征指标。土壤覆砂状况对植株高度与种类数量等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红壤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改善对于植物水分利用和土壤化学性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坡耕地为对照,旱作梯地、茶园地、次生草地和人工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非毛管含水量及田间持水量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整治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而次生草地显著下降,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依次是人工牧草地(0.98 g/cm3)<坡耕地(1.09 g/cm3)<旱作梯地(1.19 g/cm3)<茶园地(1.22 g/cm3)<次生草地(1.38 g/cm3);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依次是人工牧草地(0.98 g/cm3)<坡耕地(1.09 g/cm3)<旱作梯地(1.19 g/cm3)<茶园地(1.22 g/cm3)<次生草地(1.38 g/cm3);010 cm土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次生草地(30.84%)<旱作梯地(37.54%)<茶园地(41.69%)<坡耕地(45.40%)<人工牧草地(55.08%);次生草地和坡耕地的土壤毛管含水量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人工牧草地、旱作梯田和茶园地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土壤中,毛管含水量差异较小,其值分别在25.83%10 cm土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次生草地(30.84%)<旱作梯地(37.54%)<茶园地(41.69%)<坡耕地(45.40%)<人工牧草地(55.08%);次生草地和坡耕地的土壤毛管含水量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人工牧草地、旱作梯田和茶园地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土壤中,毛管含水量差异较小,其值分别在25.83%21.61%、4.25%21.61%、4.25%7.38%之间波动,相互之间大体不显著;人工牧草地、坡耕地、旱作梯田和茶园非毛管含水量随土层增加而减少,次生草地则增加,07.38%之间波动,相互之间大体不显著;人工牧草地、坡耕地、旱作梯田和茶园非毛管含水量随土层增加而减少,次生草地则增加,010 cm土层中人工牧草地土壤非毛管含水量为24.02%,明显高于次生草地(3.07%)、坡耕地(11.57%)、旱作梯田(10.80%)和茶园地(10.33%);不同整治方式土壤田间持水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毛管含水量相同,其中010 cm土层中人工牧草地土壤非毛管含水量为24.02%,明显高于次生草地(3.07%)、坡耕地(11.57%)、旱作梯田(10.80%)和茶园地(10.33%);不同整治方式土壤田间持水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毛管含水量相同,其中010 cm土层以人工牧草地田间持水量最大,为30.82%.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影响有显著差异性,人工牧草地土壤水分物理结构最好,因此,对红壤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坡耕地整治技术,以及如何对土地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 相似文献
5.
张明洋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全国各大电网负荷急剧增加,电源结构和用电特性发生了重大变化,负荷峰谷差越来越大,系统调峰问题越来越严重。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电网中夜间低谷时的剩余电能,从下水库抽水到上水库中;而在日间电网高峰负荷时,再从上水库放水发电,在电力系统中承担着"削峰填谷"的作用。本文从抽水蓄能电站备用容量分类及效益研究角度,使用备用效益的计算方法,确定抽水蓄能电站动态效益的统一量化标准,客观公正地反映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解决好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营管理问题,使我国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步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7.
铲运机复垦重构土壤容重值的时空变异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复垦重构土壤物理性状的重要性,采用网格取样法对三块不同时间的铲运机复垦重构土壤以及一块普通农田进行了取样化验,求得容重值,然后应用地质统计学理论的克立格方法,研究了铲运机复垦重构土壤容重属性的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实验田1和实验田2为正态分布,实验田3为对数正态分布,三块实验田的半变差函数模型以纯块金效应模型占多数,铲运机复垦重构土壤的容重值比普通农田偏大。 相似文献
8.
河岸带功能及其保护修复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岸带位于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相比于水体和毗邻高地,它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结构。河岸带具有径流过滤、稳定土壤、水温调节、提供动植物生长繁衍场所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了人类行为对河岸带的影响,提出了保护河岸带和恢复河岸带生态功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由于抽水蓄能电站在我国是一种较新型的电站,其优越的调峰性能对优化电网结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运营管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电站,因而,本文就现阶段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营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吉磊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4):48-51
当前,抽水蓄能电站SFC系统中的间谐波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其SFC系统模拟为常见的电流型变频器,使用谐波调制理论,并结合开关函数的傅立叶分析,分析SFC在电网侧产生间谐波的机理,建立其简化模型。作为验证,依托某变频调速系统,结合计算机仿真模拟,其对比结果表明了该模型的可靠性,从而可推广到抽水蓄能电站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蒋效忠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1,13(1):13-15
在总结抽水蓄能技术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简要阐述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评价、地质勘探、有迳流水库调节、库盆防渗、高压水道设计、机组额定转速选择等不同于常规水电的主要技术问题,对其他工程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抽水蓄能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分析了抽水蓄能电站现行上网电价测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部制电价测算方法并论述了采用两部制电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可以为项目建设区域带来相应的经济效应.为了科学定量地分析这一经济拉动效应,提出了选用投入产出模型作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投资在生产环节经济拉动效应的测算方法,采用了边际消费倾向作为在消费环节由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投资使居民收入增加导致消费需求增加而产生乘数效应的计算方法,并对某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期间为项目建设区域带来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定量测算.该研究是关于抽水蓄能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展开定量研究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抽水蓄能电站成组控制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华东桐柏抽水蓄能电站成组控制系统的具体结构、软硬件配置、运行方式,并详细说明了成组控制系统的负荷控制管理模式.对桐柏电站目前运行的成组控制系统控制流程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利于分析成组控制运行逻辑和缺陷的不足,建议在合适的时机将成组控制系统改造为在通用PLC上运行,以提高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结构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为原型,对其不同的结构形式作了动力分析研究,指出这类厂房结构的减振设计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楼板的约束和提高楼板的法向刚度;由于机墩刚度较大,因此机墩局部削弱的不同拆卸方案对整个结构的动力特性影响不大;而中拆方案对机墩的刚度削弱最大,对减振设计最为不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