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军戎服饰作为一种物质产品,除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外,它还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以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为背景,中国古代传统审美思想为依据,挖掘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深层的文化内涵,说明军戎服饰中所蕴含的特殊的审美思想和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池莉小说创作的分析,揭示她紧抓时代脉搏,过分迎合市场需求,失去了一个当代作家应有的价值标准和创作原则,作品也因推崇生存至上的价值观及过于世俗化的倾向,限制了她小说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品位。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在转型写作成人童话后,探索走出一条与前期童话大相径庭的路数。从叙述模式、叙事视角、语言特色三方面探讨郑渊洁成人童话的审美品质。  相似文献   

4.
教学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现今众多对教学模式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遗忘了学生个体的内在精神。当然,教学模式的建构是一个不断以精神追求为指向的过程,在道德精神和科学精神追求下建构出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而在审美精神追求下建构出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实现人格的完满。因此,教学模式的建构应以审美精神为追求。  相似文献   

5.
王跃文小说既具图书畅销效应又得文坛充分重视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从文化视角审视社会问题、将现实生活内容风俗化的审美眼光和荒诞意味在文本审美境界的贯注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精神深度。在人物命运描述及相应故事情节的展开、官场常规生态及其“游戏规则”的剖析、整体社会环境荒诞现象的描述等方面,王跃文对客观现实的荒诞特征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揭示。象征隐喻性情节的荒诞意味。人物“发疯”、失踪事件和诡异、神秘体验的渲染,融反讽、戏拟于写实性白描的艺术笔调选择,体现出建构荒诞审美境界的主体自觉。以荒诞为意蕴核心的形而上感悟,使王跃文小说形成了既具批判现实主义深度、又有独到精神探索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杜甫以其特有的生命活力,通过对神圣的消解、自我的的调侃以及人生苦难因果逻辑的荒诞化展示,使强大的外部异已力量,以一种巧妙的喜剧化方式呈现出来.个体生命也就摆脱了社会人生的重重重压,而可以张扬于自由的心灵空间,因而杜甫的诗歌于悲剧主调之外,又具有了一种喜剧精神.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特点的具体分析,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审美:一方面,张爱玲的小说虽然通俗,没有崇高、悲壮之类的审美特征,但它在日常琐碎的世俗生活描写中与悲凉境地之问建立了独特的张力,既赋予日常生活以亲切感和合理性,又揭示它的陌生感与荒诞性;另一方面,张爱玲小说具体呈现的有两类悲剧:人生悲剧和爱情悲剧.对人类文明前景的关注与思考,对个人生存境地特别是女性生存境地的深切体悟.使她的小说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8.
英语诗歌富含音乐美、语言美、形式美和意象美,是英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英诗可以为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提供丰富的资源。因此,英语诗歌教学应该走出难教难学的误区,在教学内容和过程中自然融入美学元素,让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结合英语名诗例证挖掘英诗共有的四大审美特征,探讨英诗作为大学生审美教育语言材料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并提出部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诗歌朗诵、歌曲欣赏、画作欣赏和影视欣赏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英诗的审美引导,增强学生发现美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诗歌艺术的美,领会诗歌中表达的深刻意境;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发挥创造性思维创作诗歌也是实现审美引导的重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相似文献   

9.
契诃夫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追求: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上,他追求喜剧效应;在情节处理上,他追求“象外之意”;在语言使用上,他追求朴素之美。  相似文献   

10.
《流军小说选集》以当代城乡的现实生活为题材,从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中突出人性的碰撞,在旧的解构中显示了新的重建,在文学的某种委琐氛围中开拓出一片“人生乐土”,从直面现实、穿透人生中达多了文学的叙事性、艺术的真实性和接受的可读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尼采美学的非理性特征入手,探讨了理性主义存在的弊病,借用尼采的酒神精神重点探讨了尼采的审美思想,介绍了艺术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尼采主张用艺术拯救人生,赞颂艺术给人生带来的美化,使生命从痛苦之中解救出来,认为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在《印度之行》中,E.M.福斯特围绕阿齐兹的犯罪审判,对英国统治下印度的法庭、法庭审判场景、审判气氛和参与法庭审判的观众、律师和法官等各式人物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本文介绍了殖民地时期印度的法律发展历程,探讨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对于印度的种族偏见以及在对阿齐兹审判过程中的反映.本文认为,通过对于阿齐兹审判的描写,小说揭示了英国强加于印度的法律制度以及该法律制度与印度本土的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的冲突,充分反映了殖民地法律中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  相似文献   

13.
审美距离是审美经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审美距离包括审美时间距离、审美空间距离、审美心理距离和审美情感距离.审美距离是沟通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座桥梁,它是"审美无功利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距离一方面规定着审美对象的产生,另一方面又唤起主体的审美能力.这二方面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审美距离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审美距离是审美经验产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有系列优势:音乐更能激发人们的审美兴趣;音乐传播的便捷性为审美教育的落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音乐系列特性更利于完善审美的心理结构;音乐对人全面发展的多层促进作用有利于推动审美教育更深入地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发挥其优势,在实践中全面贯彻和落实音乐教育,对进一步提高审美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土家织锦是身处巴楚文化长期融合与发酵区域的土家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一种艺术理解,反映了土家人生产生活的一种精神特质,更是体现了土家织锦对巴楚文化的精神继承。本文从西兰卡普的巴楚文化历史溯源出发,立足于史料记载和巴楚文化特征,通过西兰卡普中体现出的热烈奔放的浪漫风格、朴拙的审美情趣、兼容并蓄、果敢创新等文化精神内涵来分析与巴楚文化精神之间存在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6.
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讨论协调文化冲突的契合点;提出民俗旅游既要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又要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7.
自西汉文翁兴学以来,巴蜀人才辈出,就有"人文之盛,天下莫与京焉"之说.近代以降,外侮不断,泱泱大国,金瓯残缺.在抗击外侮、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国护法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巴蜀爱国正直之士更是以身作"马前卒",以笔作刀枪,谱写了一曲曲凛然激烈的壮歌和一篇篇义薄云天的散文.这些作品是巴蜀近代革命风云的镜子,是爱国爱民的策论,是山水人物的画卷,是社会人生哲理的揭示,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充分展现了近代巴蜀大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貌,以及"巴蜀人文天下盛"的宏伟壮观.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分析了对数字图书馆认识上的误区和发展方向;指出在我国应改变各自为政建设数字图书馆的现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布式的网状数字图书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剖析了体育美的种种形态,在了解体育美与体育教学的相互共存性的同时,说明了引入审美教育于体育教学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庄子思想蕴含审美技术思想,与目前学术讨论热点——"工匠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高职教育所培育的"工匠精神"蕴含敬业精神,追求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精益求精,在这种精神信念引导下从事生产与社会生活,从中获得职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与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人的精神自由和自我满足感的人本思想如出一辙,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从古老传统文化——庄子思想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