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有机包裹体及成岩作用研究的角度对崖21-1构造油气成藏作了初步分析。崖21-1构造上第三系砂岩储层烃类丰度高,演化程度也较高,储层经历了两期烃类运聚过程,运聚时储层温度在145-165℃,埋深在3100-3600m,时间为上新世-第四纪,油/气源来自梅山组。构造顶部下第三系砂岩储层为含烃水层,少量的烃类是崖城组烃源岩早期排烃的产物。构造顶部砂岩储层中可能存在一致密胶结带,此胶结带对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了封堵作用。构造形态及沉积特征是形成胶结带的主要原因,而成岩胶结作用与油气运移的时间导致油气运聚最终与构造顶部浅层无缘。推测在胶结带下方和构造翼部可能形成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2.
以准噶尔盆地腹部莫西庄地区三工河组(J1s)低孔渗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烃类荧光显微鉴定,依据成岩产物之间及其与烃类流体(油包裹体和孔隙沥青)之间的赋存关系,建立了储层成岩演化和油气充注的时间序列,恢复了关键油气充注时期的储层古物性,探讨了孔隙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匹配关系。结果表明:三工河组储层为低成分成熟度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压实作用、碳酸盐和黏土矿物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低孔渗的主要原因,石英颗粒表面覆盖的绿泥石膜难以有效地保持原生孔隙,次生溶蚀孔隙是主要储集空间;储层成岩演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压实作用下富含软岩屑砂岩中软岩屑强烈塑性变形致使早期致密,而钙质强胶结砂岩因成岩早期的碳酸盐胶结发生致密化,低软岩屑-弱胶结砂岩主要经历了3期有机-无机流体作用交替,分别以无荧光炭质沥青、黄色荧光油、蓝-白色荧光油等3期烃类流体活动为划分标志;在晚白垩世末关键油气成藏时期(距今100~70Ma),高软岩屑和钙质强胶结砂岩古孔隙度低于8%,早期致密化储层难以发生油气注入;低软岩屑-弱胶结砂岩在晚白垩世末期可保持中-高孔渗性,普遍发生了早期油气充注,早期原油注入不能阻止储层深埋过程中物性变差的趋势,但可能改变局部储层的润湿性质,油湿通道网络是晚期成藏阶段(距今62~0Ma)低孔渗储层条件下发生大规模油气注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柯克亚背斜油气藏形成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烃源岩的热演化史,构造的形成演化史,储集岩的成岩作用史分析论证了柯克亚背斜下第三系始新统卡拉塔尔组及上第三系中新统油气藏的形成及成藏模式。卡拉塔尔组凝析气藏的形成具下断上褶垂向运移和不整合面倒向运移双重运聚模式。中新统带油环的凝析气藏的形成具侧断背科型运聚模式。断裂及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4.
有机包裹体技术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储层岩石中的气液包裹体是被成岩作用胶结物所捕获,包裹在矿物晶格的缺陷或窝穴内的成岩成矿流体。有机包裹体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与成藏具有示踪作用。该文利用有机包裹体分析技术,对高邮凹陷北斜坡阜宁组储层岩石中的烃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及烃类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北斜坡原始生烃母质以低等水生藻类和高等植物蜡质为主,沉积环境介质盐度相对较高,以缺氧环境为主,油气注入储层前业已成熟。通过烃类包裹体和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的对比发现,油气主要来自阜二段烃源岩。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聚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北斜坡地区油气运移主要发生在早第三纪始新世晚期至晚第三纪,其中以始新世晚期为主,这与研究区区域的构造运动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廊固凹陷不同构造带沙四段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成岩演化序列及成岩阶段划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四段储层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及杂基重结晶作用等。河西务构造带岩石组分以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成岩作用以强烈的压实作用、硅质胶结作用及碳酸盐胶结作用为主;柳泉-曹家务构造带岩石组分以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成岩作用以长石、岩屑等的强烈溶解作用为主;旧州-固安构造带岩石组分主要为长石质岩屑砂岩,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以及后期的杂基重结晶作用为主,见少量的碳酸盐胶结物。不同构造带储层成岩作用演化序列存在差异。研究区沙四段储层2 640 m以上处于早成岩B期,2 640~3 400 m处于中成岩A1亚期,3 400~4 250 m处于中成岩A2亚期,4 250 m以下处于中成岩B期。  相似文献   

6.
通过岩性观察、薄片鉴定和矿物成分统计,对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东南斜坡带和北部斜坡带白垩系营城组-沙河子组优质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区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粒度较粗、可溶性组分含量较高、岩屑含量较低的砂岩中;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胶结充填、溶蚀和构造裂隙作用等。在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及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大量减少,溶蚀作用则形成大量次生孔隙,构造裂隙是晚期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和储集场所。该区储层有“原孔式”、“孔溶式”、“溶孔式”、“裂隙式”、“裂溶式”5种主要的孔隙组合样式,控制优质砂岩储层孔隙发育的成岩作用主要为溶蚀作用及后期构造裂隙作用。砂岩组构好、溶蚀性强、构造裂隙发育、单层厚度大,且与烃源岩邻近的层段及区域,是今后勘探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7.
歧南断阶带的成岩-孔隙演化模式表明,研究区内特定的成岩-孔隙演化史有利于深层沙河街组二段砂岩孔隙的保存.这一演化史的典型特征包括:储层深埋时间短;烃类流体侵入砂岩孔隙较早;快速埋藏期间的超压流体活动;碳酸盐胶结不普遍;石英的压溶作用受到抑制.各成岩动力学过程与孔隙演化之间的时空组合是导致研究区深部发育砂岩储层的直接原因.深层砂岩孔隙的发育程度及保存状况与各成岩动力学过程间的匹配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中生界地层普遍发育异常高压,且与油气分布关系复杂.为了明确异常高压形成演化过程与烃源岩成烃演化、储层成岩演化的关系及其在成藏期油气充注过程中的作用,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录井资料,充分采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测试成果,建立地层压力、生物标志物、储层物性分布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异常高压对成烃、储层成岩演化以及油气充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压作用影响下,烃类演化保持较长的时限,对于盆地腹部有效烃源岩的长期演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储层砂岩的孔渗条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异常高压演化,是现今深部储层砂岩保持较好的孔渗条件的重要成因之一;成藏关键期,油气充注过程在超压或强超压驱替作用下,油气的横向和垂向运移具幕式排放特征.  相似文献   

9.
综合利用岩心与露头样品的铸体薄片、电子探针、扫描电镜、X衍射及物性分析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及成岩相进行了研究.柯坪塔格组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等.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及溶解作用,其中溶解作用以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溶解为主,产生的次生孔隙明显改善储层物性,而压实作用与晚期碳酸盐胶结作用则导致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消失.识别出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强溶解-晚期弱、中等充填、晚期碳酸盐强烈胶结、较强石英次生加大-较强压实和强烈压实等4种主要成岩相.其中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强溶解-晚期弱、中等充填相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与保留,为最有利的储层成岩相;强烈压实可导致原生孔隙减少或消失,且不利于次生孔隙形成,为储集性能较差的成岩相.  相似文献   

10.
针对陆相碎屑岩特超低渗储层油气运聚成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延长组下组合砂岩油藏储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沉积结构构造、成岩作用与致密化过程的非均质性,认识储集空间的非均质性分布规律与石油充注特征。研究发现,河湖相特超低渗含油储层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含油砂岩与不含油砂岩交互成层,其中不含油砂岩可分为3类:钙质砂岩、富软颗粒砂岩和含水砂岩。其成岩过程迥然,其中钙质砂岩和富软颗粒砂岩的发育多与中-低级构型界面有关。含油砂岩中可识别出3期沥青,分别对应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的石油充注。以这些沥青为时间标志可将含油砂岩中的成岩过程划分为3期,并在含水砂岩中识别出对应的3期成岩过程。在钙质胶结和富软颗粒致密砂岩中,成岩作用主要发生在第1充注之前,其构成了储层内的隔夹层,并且往往形成不同层次、不完全封隔的似网状结构,影响甚至控制了后期的流体活动,引起后期成岩作用和油气充注过程的非均匀性。在储层非均质性及沉积构造分析、成岩过程及其与油气充注关系研究、古物性恢复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非均质性特超低渗砂岩油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以胶骨体积比和矿粉体积浓度为参数较为合理。沥青混凝上的各种性能主要由沥青用量控制。矿粉对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较小,其主要作用是调整沥青混凝土的粘度,以便使配合比在工程中实现。在实际工程中应严格控制沥青用量,性能调整以沥青为主。施工配合比调整以矿粉为主。  相似文献   

12.
清净剂晶型分布对碱值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枫  徐宏坤  宋美卿 《润滑油》2005,20(5):35-38
介绍清净剂晶型判定方法,论述清净剂胶体粒子晶型结构对碱值测试的影响,探讨相关润滑油碱性组分分析测试中异常现象的本质,通过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并对9种船用油进行实际测定验证,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注水开发过程中变差函数的变化及孔隙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微相的孔隙度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是不一样的。丛聚型河道中,开发初中期孔隙度分布明显受单河道的大小和形状控制,注水开发过程使得粘土矿物被带走,并消除了河道之间的高含泥屏障,致使开发后期孔隙度的次变程加大,平面上的分布更趋广泛,但纵向上非均质性加剧。对离散型河道而言,由于孔隙度的高值区仅分布于离散的河道内,注水过程并不能改变河道的形状,因此,尽管河道侧缘的储层性质有所改观,平面上孔隙度的分布基本不受注水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夏江海 《石油物探》1985,24(3):65-71
本文以极简单的数学推导,给出了正常重力垂直梯度的实用表达式,并对其精度作出了评价.本文还从数学上严格证明了如下结论:正常重力垂直梯度随地理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石油化工装备研究的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着重讨论了近一个时期内,有关我国石油化工装备技术中值得重视的几个发展趋势。包括装置的大型化及设备的高负荷;针对节能降耗所开发的新型高效设备;从装备上保证装置的长周期安全生产;重视开发新型三废治理装备技术;应用新的化学工程开发新的高效设备。  相似文献   

16.
刘枫林 《润滑油》2003,18(4):33-35
利用酯化反应和聚合反应合成各种不同化学结构的PMA降凝剂小样,考察了在各种基础油中的降凝效果,重点探讨了PMA降凝剂的分子量和酯基侧链碳数分布等化学结构对降凝效果的影响,对提高我国PMA降凝剂的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胜坨油田二区储层微观渗流场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以长期注水开发的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储层为例,应用岩心分析及实验室渗流物理模拟的数据,从岩石的润湿性、孔隙结构和相对渗透率等3方面的变化,研究长期注水开发储层的微观渗流场演化规律。研究认为,随注水开发程度加深,储层岩石润湿性、亲水性逐步增强;储层孔隙结构的演化趋势是孔隙均匀程度变好、喉道均质程度增高和孔喉连通性及控制流体流动能力变好;束缚水饱和度呈上升趋势,残余油中水相相对渗透率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大。储层渗流场的演化控制和影响着储层中剩余油的数量及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8.
从热力学理论讨论烃类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体中的石油,处于一种特殊的介质内,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埋藏深度的增加,受着较高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发生着改变石油成分和性质的种种演化。可以说,压力与温度是影响石油性质的主要因素。石油成分的变化,是一种化学变化。而热力学在解决化学变化方向上的正确性,已为许多化学实践所证实。本文以热力学理论为基础,侧重于压力因素的定性对比,结合我国湘中地区古生界碳酸盐岩等方面的资料,探讨石油的演化。初步研究表明,地层压力是石油演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盆地定量分析的精度,必须在模拟过程中尽量采用动态参数,但如何准确获取各种动态参数是当前盆地分析模拟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在对“动态参数”的概念及其3种获取方法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更加准确地校正时间因素对各种模拟参数影响的“时间校正系数”概念,并以孔隙度为例,对其确定方法作了详细的阐述.“动态参数”和“时间校正系数”概念的提出和确定对盆地定量分析,特别是含油气盆地内各种演化史的深入研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前所有的应力敏感实验都假设上覆压力不变,事实上,油气田开采时储层部分甚至整个上覆岩层的应力将重新分布,上覆压力将随着生产时间不断变化,因此计算不同形状储层上覆压力变化值对低渗储层应力敏感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统计苏里格砂体展布特征,将储层模型简化为近饼状体模型和近椭圆柱体模型,以Sohanzadeh非均质理论为基础,计算了苏里格气田两种简化储层模型在油气开采时上覆压力的变化情况,并应用于储层的应力敏感评价中.结果表明:油气开采时,苏里格气田上覆岩层中形成压力拱,不同形状储层的压力拱比不同,近饼形储层和近椭圆柱体储层的最大压力拱比分别为0.276和0.119.地层压力降低30 MPa时,近饼状体储层上覆压力最大降低14%,近椭圆柱体储层上覆压力最大降低6%,对应的应力敏感渗透率较常规应力敏感实验分别提高38.57%和23.25%,对于压力拱效应显著的低渗储层,常规实验夸大了储层的应力敏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