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超声波辅助浸提法提取香菇中多酚氧化酶的工艺进行研究,并考察香菇中多酚氧化酶的酶学特性,并对3种抑制剂对多酚氧化酶的抑制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磷酸缓冲液中添加的PVPP含量为2.0%,超声时间150 s,固液比为3∶5(g/mL);香菇中多酚氧化酶的最适pH值为6.9,最适温度为40℃,选取邻苯二酚为底物时,其最适浓度为0.3 mol/L,3种抑制剂对香菇中多酚氧化酶均有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为抗坏血酸柠檬酸乳酸,其中抗坏血酸在浓度为2 g/L时,抑制效果为对照组的8.42%。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大口黑鲈成鱼适合的麻醉方式和麻醉剂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丁香酚和MS-222对大口黑鲈的静水麻醉效果。在最适麻醉质量浓度下模拟运输24 h,记录24 h存活率并测定麻醉0.5、4、8、16和24 h后的血清生化指标、水质p H、氨氮以及麻醉剂的残留量。结果表明:随着丁香酚和MS-222浓度增加,入麻时间缩短,复苏时间延长;丁香酚和MS-222的最适质量浓度分别为18~20 mg/L、50~60 mg/L时,两麻醉组模拟运输和复苏24 h后的成活率为100%,显著高于无麻醉运输组的80%和90%(p<0.05);随着麻醉时间延长,丁香酚和MS-222组血清中的皮质醇(COR)分别从336.83pg/m L下降到291.41pg/m L,从286.11上升到367.05pg/m L(p<0.05),丁香酚组血清中的COR显著低于对照组;葡萄糖分别从14.36、7.48 mg/dL下降到7.36、3.11 mg/dL(p<0.05),而丁香酚组中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GOT)、尿素氮(BUN)的浓度显著低于MS-222组(p<0.05);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在麻醉0.5h时,鱼肉中丁香酚含量达到最大值5.14mg/kg,在清水中复苏1d时丁香酚残留量为0.45mg/kg;而MS-222组在8 h残留量达到最大值为36.24 mg/kg,复苏4 d时基本消除完全。结果显示,丁香酚剂量小,代谢快,在诱发氧化应激和组织损伤时有较少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11):132-136
采用明胶和海藻酸钠为包埋载体,进行菊糖果糖转移酶固定化的初步研究,探究明胶与海藻酸钠浓度、Ca Cl2浓度、包埋时间等因素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并对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明胶浓度为20 g/L、海藻酸钠浓度为20 g/L、Ca Cl2浓度为40 g/L、包埋时间5 h,酶的包埋率为95.6%,重复操作8次后相对酶活力保留在50%以上。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p H为5.56.0,最适反应温度为656.0,最适反应温度为6570℃,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善鲻鱼的加工适性和品质,采用碱性脂肪酶对鲻鱼(Mugil cephalus Mullet)鱼碎肉和鱼片进行了脱脂试验。以酶浓度、酶解时间、料液比为因素,通过L9(33)正交试验,确定了酶解脱脂的最适条件:酶浓度40U/ml,反应时间40min,料液比1:5,最适温度32℃,最适pH8.7。鲻鱼鱼碎肉的脱脂率为75.6%,干物质得率为86.7%,干基残脂率为19.4%。与鱼碎肉相比较,鱼片的脱脂效果较低,鲻鱼鱼片的脱脂率为55.4%,干物质得率为94.6%。通过脱脂工艺,减轻了鲻鱼的腥味并改善了品质,为开发利用鲻鱼创新产品形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L-氨基酸氧化酶可以催化L-氨基酸生成酮酸等化学品,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成功将来源于红球菌(Rhodococcus opacus)的氨基酸氧化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首次用于生物催化合成5-氨基戊酸。结果表明:L-氨基酸氧化酶诱导表达最适温度为25℃,最适诱导剂浓度0.5 mmol/L,最适诱导时间为7 h,诱导时最佳细胞量为0.246 g/L。催化合成5-氨基戊酸时,最适底物L-赖氨酸(Lys)浓度17 mmol/L,最适p H为7.0,最适温度为37℃,最适时间为24 h,最适补加0.5%H_2O_2,添加酶与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的最适摩尔比为1∶1,最终5-氨基戊酸产量达到16.71 mmol/L。本研究成功的实现了单酶(LAAO)合成5-氨基戊酸,为简便生物合成5-氨基戊酸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远程运输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从MS-222、乙醚及丁香油中优选出丁香油作为麻醉剂,以耗氧量、存活率等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质量浓度(10、20、40、80、160、320mg/L)条件下,丁香- 乙醇水溶液对小龙虾的麻醉效果。结果表明:在丁香- 乙醇水溶液质量浓度20~80mg/L 时,10min 内能使小龙虾进入麻醉状态,存活率达96% 以上;在25~30℃时存放时,经60mg/L 的丁香- 乙醇水溶液麻醉的小龙虾保活效果最佳,与非麻醉组相比,20h 后的存活率提高了9%。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深黄被孢霉(Mortierellaisabellina)为试验菌株,采用发酵法生产油脂。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产脂培养基中碳源、氮源种类及其浓度对菌体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试验确定酶法水解的玉米淀粉水解糖为最佳碳源,其最适添加浓度为100g/L;酵母膏为最适氮源,其最适添加浓度为3g/L。优化培养基条件下获得菌体生物量为12.350g/L,油脂含量为52.19%,油脂产量为6.4376g/L。但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培养基中的其它成分,以有效提高菌体油脂产量。  相似文献   

8.
利用木薯粉为原料发酵生产丁二酸,将先糖化后发酵(SHF)和同步糖化发酵(SSF)2种发酵模式进行比较,发现SSF发酵模式在工艺上、产量上均优于SHF,进而对SSF的一些工艺条件进行摇瓶优化,得到SSF的最适发酵温度为37℃,糖化酶添加量为1000U/g,最适底物浓度60g/L.在7L发酵罐中进行放大实验,用木薯粉同步糖化发酵45h,最终丁二酸浓度为61.2g/L,乙酸浓度为4.66g/L,生产强度达到1.36g/(L·h),丁二酸转化率为89%.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黄酒中EC的检测条件进行优化,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黄酒中EC的含量。结果表明,黄酒中EC的含量为37.5μg/kg,在高、中、低加标浓度范围内回收率为100.8%,RSD(n=6)为2.3%,EC在0~250 ng/m 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μg/L,定量限为2.3μg/L。试验选择萃取柱的最佳体积为12 m L时回收率最高,样品进入萃取柱中的最佳静置时间为10 min,选用正己烷作为淋洗剂,当淋洗剂的RSD为5.12%时,乙酸乙酯-乙醚的洗脱效果最佳,洗脱后样品回收率为90%,吸附时间为30 min。气相色谱-质谱法具有操作简便、能快速检测等优点,适用于黄酒中EC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发酵罐批次发酵实验,对C.tropicalis HDY-02发酵木糖合成木糖醇的几个重要发酵参数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发酵最适温度为35℃,最适发酵pH6.0,最适初始木糖浓度为80 g/L,氧传递系数为KL a 16.5 h-1和18.3 h-1时分别获得最大木糖醇得率为0.73 g/g和最大产率为0.84 g/L·h。因此,为获得更高的木糖醇得率和产率,在发酵过程中采用两阶段的通气策略(0~24 h,KL a为18.3 h-1;24 h之后KL a改为16.5 h-1)。在两阶段通气条件下采用发酵温度35℃,发酵pH6.0,初始木糖浓度80 g/L进行批次发酵,72 h时木糖醇浓度和木糖消耗浓度均达最大值,获得了62.1 g/L木糖醇,0.86 g/L·h产率和0.77 g/g得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丁香酚麻醉辅助加州鲈无水活运技术,探究保活过程中较佳的丁香酚质量浓度、麻醉及保活温度,并分析在较佳保活条件下保活不同时间后加州鲈血液生化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无水保活的鱼样血清中皮质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同时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水平会一直升高,鳃Na+/K+-ATP活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水平随保活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这些血液指标经过复苏暂养一段时间后基本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即无水保活对加州鲈器官的损伤基本可自行修复;通过测定不同保活时间的肌肉品质,发现随保活时间的延长结合水会转化成不易流动水,造成肉质疏松、品质变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暂养可恢复到正常水平;通过药浴的方式丁香酚会富集到加州鲈体内,肌肉中的丁香酚经过2 d暂养后会代谢到日本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0.05 mg/kg)以下。结论:丁香酚麻醉无水保活有助于短时间运输,无水运输后鱼的肌肉品质有所降低,但经过短时暂养即可恢复正常水平,建议无水运输后的鲈鱼经2 d暂养后上市。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史氏鲟的保活时间和存活率,选取合适质量浓度MS-222麻醉史氏鲟,研究不同无水保活运输温度(4、8、12 ℃)对史氏鲟氧化应激的影响,分别记录模拟保活运输12 h和24 h后各温度组的存活率,分析保活运输前后应激指标和抗氧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MS-222麻醉史氏鲟,较佳镇静质量浓度为100 mg/L、镇静时间为(2.1±0.1) min,较佳麻醉质量浓度为110 mg/L、麻醉时间为(2.1±0.3) min;保活运输12 h时,12 ℃条件下存活率最高,为85%,保活运输24 h时,4 ℃条件下存活率最高,为62.5%;保活运输12 h后12 ℃条件下血糖浓度和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同时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最低(P<0.05),表明受到的应激最小;保活运输24 h时,各温度组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明显差异,4 ℃条件下GPX活性较低,同时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因此在史氏鲟短时间(12 h)保活运输时,较高温度(12 ℃)减少应激效果明显,是较适的保活温度;在较长时间(24 h) 保活运输时,低温能更好保持低代谢和麻醉状态,4 ℃是较适的保活温度。  相似文献   

13.
黄湘湄  黄和  秦小明  范秀萍 《食品科学》2022,43(21):257-264
为探明无水保活运输过程中珍珠龙胆石斑鱼于纯氧及气调环境下的存活情况及机理,本实验模拟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运输环境,检测其应激水平、血清生化指标、物质代谢、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变化,观察存活情况。结果显示,气调环境下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时间为(13.88±1.00)h,明显长于纯氧环境保活时间((10.90±0.66)h)。随着无水保活时间的延长,尿素氮、尿酸、肌酐浓度和酸性磷酸酶活力均呈上升趋势,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稳步上升,在纯氧无水保活10 h时达到峰值,分别为(262.22±1.54)、(232.05±1.87)U/L,显著高于气调无水保活10 h组(P<0.05)。而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活力随无水保活时间的延长呈梯度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冷胁迫休眠下肌糖原、肝糖原含量分别显著下降17.65%、27.34% (P<0.05)。肌肉、肝脏乳酸含量明显增加,复苏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无水保活运输过程中,肌肉乳酸脱氢酶活力呈波动变化,肝脏乳酸脱氢酶活力显著上升(P<0.05),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肌肉及肝脏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总抗氧化能力、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均逐渐上升,复苏后有所下降。纯氧组珍珠龙胆石斑鱼相关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气调组,提示气调环境可有效减轻珍珠龙胆石斑鱼肾脏、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程度;鱼体能量物质代谢、抗氧化系统及免疫防御系统调控能力强,能较好地维持机体在低温无水胁迫环境下的正常生理代谢。  相似文献   

14.
对海蛾鱼水提物及醇提物的抗氧化及抗疲劳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β-胡萝卜素褪色抑制率及FRAP值来研究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通过测定小鼠转棒停留时间、小鼠强迫游泳时间、肝糖原、肌糖原、血糖、血清尿素氮及血乳酸含量等指标来研究海蛾鱼提取物的抗疲劳作用。海蛾鱼醇提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IC50为1.22 mg/mL,抑制胡萝卜素褪色IC50为1.18 mg/mL,FRAP值为383.35 μmol/g。海蛾鱼水提物可显著提高小鼠转棒滞留时间,400 mg/kg剂量组其滞留时间为(61.81±8.57)s(p<0.01);水提物在400 mg/kg剂量时可显著(p<0.05)延长小鼠强迫游泳时间;海蛾鱼水提物还可提高肝糖原含量至(17.84±4.52) mg/g(p<0.01),稳定血糖(9.24±1.17) mmol/L(p<0.05),降低BUN含量至(7.92±0.57) mmol/L(p<0.05),降低血乳酸含量至(3.76±0.41) mmol/L(p<0.01)。海蛾鱼水提物不具有明显的体外抗氧化作用,而醇提物不具有显著的抗疲劳作用。两种提取物可互补,使得海蛾鱼提取物具有开发成相应功能营养补充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张玉晗  谢晶 《食品科学》2019,40(23):262-268
研究花鲈生态冰温无水活运技术,在暂养过程添加VC和运输过程中加入保护液,研究其对花鲈血液生化指标、鳃组织Na+/K+-ATPase活力、血清溶菌酶质量浓度、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等鱼体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鲈鱼暂养水中加入30 mg/L VC,暂养12 h,冷驯化后包装前浸入G2(0.09%(质量分数,下同)溶菌酶+0.3%山梨糖醇+0.08%姜液)保护液中2~3 s,取出独立包装后进行无水活运的保活效果最好。C2G2保护液(30 mg/L VC(暂养水)结合G2保护液)使用组花鲈在保活运输过程中血清中的总蛋白和白蛋白质量浓度保持稳定,且高于其他保护液处理组,血液中溶菌酶、IgM及鳃中Na+/K+-ATPase也得以保存,使用保护液可有效降低花鲈鳃、肾功能损伤,在花鲈体表形成一层保护膜的同时也有利于鱼体将代谢废物排出。使用保护液可使花鲈无水保活运输后死亡率降低1%~5%。  相似文献   

16.
袁帅  庞广昌 《食品科学》2019,40(17):53-58
本研究以鲤鱼和鲇鱼为实验材料,利用弓鱼技术研究不同温度对鱼类中心代谢网络通量的影响以及弓鱼在最适温度下离水存活的时间,并探究低温诱导鲤鱼与鲇鱼进入休眠以及实现活鱼离水贮运的可行性。将弓鲤鱼和弓鲇鱼分别放置于0、4、6、10、15?℃不同温度下(每个温度采用梯度降温),测定不同温度下弓鲤鱼与弓鲇鱼血清中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的代谢通量。结果显示,鲤鱼在6?℃、鲇鱼在4?℃时的中心代谢途径中代表合成代谢的戊糖途径通量最高;而代表分解代谢和呼吸强度的乳酸盐代谢通量最低,因此判定6?℃和4?℃分别为鲤鱼和鲇鱼的最优贮运温度,且可分别作为诱导鲤鱼与鲇鱼进入休眠的最适温度。进而在最适温度下进行存活实验,结果显示,在6?℃时鲤鱼离水存活时间平均可达48.93?h,最长存活时间为77?h;在4?℃时鲇鱼离水存活时间平均可达38.14?h,最长存活时间为70?h。以上结果表明,活鱼的离水贮藏运输是完全可行的,同时本实验为诱导鱼类进入冬眠或休眠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无水保活过程中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滋味变化规律,通过电子舌分析结果,核苷酸、有机酸和游离氨基酸等测定指标,研究了无水保活0、3、6、9、12 h后石斑鱼鱼肉的滋味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舌PCA分析中,PC1和PC2的累积贡献率为90.29%,可以反映样本的总体特性;与鲜样相比,保活后鱼肉的鲜味值和浓厚味值均显著增高,保活12 h后分别达到3.52和5.00;核苷酸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保活3 h后,腺苷酸和肌苷酸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0、465.0 mg/100 g;有机酸整体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各处理组乳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保活12 h后乳酸达到最大值,为158.70 mg/g;各处理组琥珀酸、乳酸和柠檬酸的TAV均大于1,说明这3种有机酸对石斑鱼的滋味有重要贡献;总游离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保活3 h时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1.50、7.29 mg/100g,显著高于鲜样的8.54、0.60 mg/100 g.研究结果表明,无水保活可以改善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滋味,提高鱼肉蛋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南美白对虾响应急冷与无水暴露双重胁迫的生理调节机制,优化南美白对虾无水保活运输管理和提升运输存活质量,本实验模拟南美白对虾无水保活流通环境,探究急冷(acute cold exposure,AC)与无水暴露(waterless duration,WD)双重胁迫(AC+WD)对南美白对虾机体代谢途径及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胁迫进程中,对虾血清乳酸(lactic acid,LD)浓度、肝胰腺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力上升,血清LDH、己糖激酶(hexokinase,HK)、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dehydrogenase,SDH)、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PF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Na+/K+-ATPase活力均先升高后降低,而肌肉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和肝胰腺糖原(glycogen,Gn)含量降低。复苏后血清葡萄糖(glucose,Glu)和LD浓度分别为(23.92±0.59)mmol/L和(6.27...  相似文献   

19.
曹杰  谢晶 《食品科学》2021,42(23):237-244
研究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3-aminobenzoic acid ethyl ester methanesulfonate,MS-222)对大菱鲆的麻醉效果,并进行模拟运输实验,研究大菱鲆在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麻醉液、运输水温及鱼水质量比(简称鱼水比)中的存活率,筛选出大菱鲆麻醉保活运输的最优条件,为大菱鲆的保活运输提供参考。在静水条件下,研究MS-222质量浓度(20、40、60、80、100 mg/L和120 mg/L)对大菱鲆行为的影响,测定其麻醉效果、复苏时间及复苏存活率,确定MS-222对大菱鲆的有效麻醉质量浓度。在此条件下,分别设定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20、40、60、80 mg/L)麻醉液、不同的水温(2、8、13、20 ℃)以及不同鱼水比(2∶1、1∶1、1∶3、1∶5)进行模拟运输,记录大菱鲆的存活率,在运输不同时间段,对运输水体及大菱鲆进行取样,检测运输过程中水体氨氮和溶解氧水平的变化、大菱鲆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水温为8 ℃、MS-222质量浓度为40 mg/L、鱼水比为1∶3时,大菱鲆保活运输时间长,适合大菱鲆长时间(24 h)运输;随运输时间延长,水中氨氮质量浓度升高,溶解氧水平降低;在鱼体肌肉指标中,随运输时间的延长,乳酸含量上升,糖原含量、pH值呈下降趋势;在大菱鲆血清生化指标中,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血糖、尿素、肌酐水平在运输24 h过程中均变化显著(P<0.05),这表明大菱鲆肝脏、肾功能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一定损伤,麻醉组鱼体生化指标的变化均小于对照组。综上,适当使用MS-222可以提高大菱鲆保活运输的存活率,延长保活运输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无水贮藏温度对克氏原螯虾保活期间品质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不同无水贮藏温度下克氏原螯虾保活期间存活率、肌肉品质、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无水贮藏72 h时,4~16℃组的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仍有80%~90%;24℃组降至40%;32℃组为0。虾尾肌肉的水分含量、持水率、硬度和弹性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与贮藏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P<0.05),乳酸的生成降低了肌肉的pH。4、24与3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酶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P<0.05),8~16℃组的氧化应激响应较低于4、24和32℃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以及溶菌酶(LZM)活性在4、24与32℃贮藏条件下显著升高(P<0.05),8~16℃组的变化相对平稳。研究表明,无水贮藏中保持适当低温条件,在12~16℃范围内,可提高克氏原螯虾存活率和肌肉品质,这与机体保持较低的氧化应激水平及维持良好的免疫机制有关,本实验结果可为克氏原螯虾无水贮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