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食品工业》2007,(3):62-62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损伤肺,出现皮脸干裂,151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而秋季大量上市的许多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而且能治疗与肺有关的疾病,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最佳食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损伤肺阴,出现皮肤干裂、口干咽燥、咳嗽多痰等各种秋燥症状。而秋季大量上市的许多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功效,而且能治疗与肺有关的疾病,是秋季养牛保健的最佳食品。 梨 梨肉香甜可口,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  相似文献   

3.
邓泽行 《饮食科学》2004,(10):26-27
按照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秋天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也就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相应,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于是《黄帝内经》提出“秋冬养阴”的保养原则,指出秋冬季节一定要藏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中医学又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因而宣降失常,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所以,秋季如要保养体内的阴气关键是在于防燥。  相似文献   

4.
唐莹莹 《烹调知识》2011,(29):62-63
酷热的夏季渐渐远去,秋高气爽的日子,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空气渐渐干燥起来,这时候最容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故,秋季养生先从养肺开始。养肺,从多方入手燥是秋季气候的特点。秋燥消耗津液,并从口鼻先行入肺。如不及时化解,会出现口干口渴、食欲不振、尿少便秘、皮肤干燥等现象。因此,秋季养生主要应从润肺、养肺、补肺入手。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体的保养要与四时相应。“安县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秋三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风劲急,气候凉爽。从中医理论上来说,秋气性燥,燥性肝涩,易任伤人体津液。秋L肃杀,其气已凉,内应肺与大肠,宜予平补,人的肺脏喜欢清肃濡润,秋燥之气最容易伤肺。所以,秋季的饮食调理也要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准绳,多吃些柔润的食品。百合香菇材料:冬菇24朵、油菜心18根、千h合20屯、葡姜未、老油酱油、糖、盐、味素、麻油。做法:①于国合泡软蒸熟,油菜心洗净过…  相似文献   

6.
秋天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气的濡润。秋天属于西方,西方生燥。燥邪为病,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由感受外界燥邪而引起,多从口鼻而入,其病从肺卫开始。内燥多由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以致机体阴津亏虚而致。燥又有温燥、凉燥之分,秋有夏天的余热,故有温燥;又有正冬天之寒气,故有凉燥。秋季饮食应以养阴清热,养阴润燥为主,  相似文献   

7.
秋季是由夏季往冬季过渡的过程,以收为主要特点。中医学认为秋季燥气当令,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燥邪最易伤肺,引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皮肤干燥、便秘等症,因此,秋季养应遵循中医养生中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注意护阴润燥,以肺为先。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还应“少辛增酸”,  相似文献   

8.
季楠 《烹调知识》2011,(12):21-21
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生,气候凉爽干燥,燥为秋的主气。按中医理论,秋天与人体肺脏相应,秋燥易伤肺,以致皮肤干裂、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病症。加上深秋花木凋谢,叶落草枯,睹物伤感,情绪波动,心情烦躁,忧郁不乐。此时如适时调补,可以有效地减轻不适反应。  相似文献   

9.
养肺为要:秋气内应肺。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  相似文献   

10.
防燥护肺5法     
金秋时节始于立秋,五谷丰登,瓜果飘香。这时,炎热的天气渐渐有了一些凉爽的感觉,但燥气也会随之而来,令我们不得不防。中医认为,外燥伤人,消耗津液,并从口鼻先行入肺。如果不及时化解,很容易引起口干口渴、食欲不振、尿少便秘、体重下降、皮肤干燥等现象。一旦燥症入肺,轻者可引起干咳、痰量少、气喘、胸闷等症状,重者还可导致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因此,专家建议,秋季养生要从护肺开始,做好养肺、润肺、补肺的功课.  相似文献   

11.
《饮食科学》2008,(10):65-65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是由于天气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所致。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从而出现阴液亏虚,损伤肺阴。临床表现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干咳痰少或痰中带血.咽痒不适.皮肤皲裂,毛发不荣,大便秘结,小便短少等。当以生津润燥,养阴益肺为治。  相似文献   

12.
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生,气候凉爽干燥,燥为秋的主气。按中医理论,秋天与人体肺脏相应,秋燥易伤肺,以致皮肤干裂、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病症。加上深秋花木凋谢,叶落草枯,睹物伤感,情绪波动,心情烦躁,忧郁不乐。此时如适时调补,可以有效地减轻不适反应。百合是中国的传统花卉,因其"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百片合成"而得名,远在南北  相似文献   

13.
燥,是秋季之主气,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损耗肺阴。此时此刻生活中的人们最易患鼻干唇干、口渴咽干、燥咳少痰、皮肤干燥、肠燥便秘等症状。因此,每每秋天到来,在饮食调养上我们要以生津润燥、养阴益肺为治。  相似文献   

14.
秋季三月,炎暑渐消,金风送爽,气候偏于干燥,万物由生长渐趋凋谢。故《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意思是说,秋天三个月,万物生长的现象已经停止,自然界的气候转为天高气爽。秋季的气候对五脏中肺的功能有一定的帮助,故又有“西方白色,入通于肺”之说。关于秋季的饮食养生要求,孙思邈有“秋辛可省便加酸”之说。他认为秋令肺气当旺,而辛味能人肺补肺气,故应少吃辛味,以免肺气过旺而克肝;多吃酸味,以助肝气,可以抵御肺旺的克伐。实际上还要从秋令天气多燥,以生津养肺,润燥护肤为主。 凡性味甘…  相似文献   

15.
杨红  双福 《烹调知识》2014,(10):36-47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食,寒衣服。”根据秋季津亏体燥、易致津伤肺燥的特点,秋季饮食养生宜生津润燥、滋阴润肺。常用食物:秋梨、甘蔗、银耳、百合、山药、花生、杏仁、苹果、蜂蜜、猪瘦肉、鸭肉、牛奶等。饮食宜忌:直食甘寒滋润的食物,以利生津养肺。不宜食辛热香爆类的食物,以免助燥伤津。  相似文献   

16.
秋补:秋燥润补,滋养肌肤.润肺生津,消渴能除.秋季风干物燥,昼夜温差大.此时人的机体的各脏腑也会随气温  相似文献   

17.
谁都知道,饮食调补与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古人云:“安身之体,必资于食”。人体要想获得营养而养生,无不通过摄取食物而进行。所以,世上许多营养学家都这样认为:饮食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也是健康的基本保证。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调治和康复。时下,盛夏过去,秋季来临。那么,秋季进补应该如何进行?祖国医学告诉人们:秋季进补重在养肺补肝。因秋季和肺在五行中都属金,故肺气最旺;金克木,肝属木,故肝气最弱。又因辛味入肺,为肺之本味,如果摄入过量辛味,则导致肺气过旺,使得内火亢…  相似文献   

18.
润燥秋养生     
陈武山 《食品与药品》2007,9(11B):48-49
关于秋季养生保健的问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秋季七、八、九月,阴气已升,万物果实已成,秋风劲急,物色清明,肃杀将至。人们要早睡早起,收敛神气,以应秋气的收敛清肃。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腹泻(秋季腹泻即属于此)方面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藏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那么,秋季具体的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保健食品》2009,(10):46-47
俗语说,长夏要防湿,入秋应防燥。燥是秋季的时令主气。因为入秋后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或易发呼吸道疾病的人应做好预防工作.提早防秋燥。在中医上,秋燥又分温燥和凉燥.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为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喉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难出等。”温燥”伴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舌红等特点;而“凉燥”则在初起时恶寒重而发热较轻、舌头颜色不红、脉浮紧等。身体正常的人也应该做好防秋燥的准备,科学的食物调理是防止秋煤损害人体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正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最喜清气熏蒸,最恶燥气炎逼,而香烟为热毒燥邪,而长期吸烟会使肺气郁闭,火毒上熏,灼液成痰,最终引起咳嗽、咯痰、支气管炎、肺癌等多种疾病。在治疗方面,针对肺的生理功能和烟毒的病理特性,多以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养阴润肺为要。这里介绍几款解毒营养保肺汤,以期通过食疗来预防烟源性疾病,减少吸烟对人体的危害。1.杏仁雪梨山药汤杏仁10 g,雪梨1个,山药、淮山米粉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