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食物中反式脂肪酸的来源:反刍动物的脂肪组织及乳与乳制品;食用油脂的氢化加工产品;蔬菜、禽肉、猪肉、鱼和蛋(含量有限,在膳食中所占比例甚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氨丙基硅胶柱从反刍动物脂质中分离甘油三酯和磷脂,以氢化大豆油作为对照。采用银离子固相萃取柱分离甘油三酯和磷脂中反式脂肪酸异构体,气相色谱仪测定反式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在3种反刍动物脂质中检测出trans-16:1,trans-18:1和trans18:2 3类反式脂肪酸,其中总脂质和甘油三酯总反式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羊肉脂质,分别占总脂肪酸的7.64%和7.38%;磷脂中总反式脂肪酸最高的是牛肉脂质,占总脂肪酸的5.89%。银离子固相萃取柱能够从反刍动物脂质中分离出9种trans18:1异构体,其中含量最高的是11t18:1,分别为总脂质、甘油三酯和磷脂trans18:1的30.33%~39.03%,38.08%~45.09%和27.10%~44.47%。通过PLS-DA分析3种反刍动物反式脂肪酸异构体之间的差异,羊肉脂质中甘油三酯中的9t18:1和磷脂中的11t18:1含量均显著高于牛奶脂质和牛肉脂质(P<0.05);牛肉脂质中磷脂中的9t18:1和15t18:1含量均显著高于牛奶脂质和羊肉脂质(P<0.05);牛奶脂质磷脂中的12t18:1和16t18:1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牛肉脂质和羊肉脂质(P<0.05)。反刍动物磷脂中的反式脂肪酸异构体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天然存在于反刍动物(如牛羊)体内的脂肪组织和乳制品;另一种是油脂氢化加工和应用氢化食用油加工而成的产品。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第二类氢化油中的反式脂肪酸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诸多危害,  相似文献   

4.
油脂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我国市场上的著片、炸鸡、麻花和饼干等常见的几类油脂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薯片和方便面面饼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较少,基本在1%以下;饼干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以夹心类饼干最高,一般在3%以上,最高可达18.30%,酥性饼干和曲奇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则一般在3%以下;蛋黄派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97%-18.21%;洋快餐食品(薯条、炸鸡)和中国传统油炸食品(油条、麻花)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与油炸时间和煎炸油反复使用的周期有关,其测定值存在显著差异。反式脂肪酸含量低可在1%以下。高可迭13%以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测定巧克力中脂肪酸组成和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气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氢氧化钾-甲醇甲酯化方法,将甘油三酯转化为脂肪酸甲酯,并使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分析。结果以三油酸甘油三酯为模型化合物,确定甲酯化效率为99.8%。使用面积归一化定量方法,对市面上不同品牌、不同种类的5种巧克力进行分析。巧克力油脂中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范围分别为:25%~27%、32%~35%及30%~32%;反式脂肪酸含量范围为0.4%~1.1%(以油脂中含量计)。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适合巧克力油脂中脂肪酸组成和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高原地区食物中脂肪和脂肪酸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束彤 《食品科学》1995,16(5):52-55
对海拔2000~4500m高原动植物中脂肪和脂肪酸值进行采样分析,反映生长在高原地区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动物不同部位脂肪和脂肪酸的含量,为人们对脂肪和脂肪酸的科学膳食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6种市售坚果中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比较不同品种坚果间脂肪含量、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坚果中37种脂肪酸的含量,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坚果的平均脂肪含量为(55.6±0.86)g/100 g,变化范围为40.2~71.3 g/100 g,碧根果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坚果脂肪含量(P0.05);坚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2.77~95.47 g/100 g脂肪,平均值为(86.68±0.12)g/100 g脂肪,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4.53~22.19 g/100 g脂肪,平均值为(11.31±0.16)g/100 g脂肪(P0.05),东北榛子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最高,为84.34 g/100 g脂肪,而纸皮核桃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最高,为74.17 g/100 g;坚果中不含短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结论坚果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富含ω-6和ω-3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植物油、油炸时间及油炸温度对油炸面制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以期确定合适的油炸面制品加工条件。方法选取棕榈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和氢化棕榈油4种植物油作为面制品的油炸用油,利用酸水解法提取油炸面制品中的油脂。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在不同油炸温度和油炸时间条件下反-9-十八碳一烯酸、反-11-十八碳一烯酸和反-9,12-十八碳二烯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在较低温度下(160℃),棕榈油、大豆油和葵花籽油油炸面制品中均未检出反式脂肪酸,氢化棕榈油油炸面制品的含油量和反式脂肪酸含量高于其他3种油脂,而棕榈油的各项指标较优;油炸时间的延长和油炸温度的升高均会提高面制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且油炸温度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结论棕榈油较适合作为煎炸油;选择合适的煎炸用油、降低煎炸油的油炸温度、减少油炸时间对于面制品中反式脂肪酸的生成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植物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及人体摄入量初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我国常见植物油脂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和分布进行了分析,初步估算了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的人均日摄入量。精炼植物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为:大豆油0.89%~3.48%,菜籽油1.97%~4.76%,玉米油1.75%~6.19%,葵花籽油1.48%~2.36%,花生油0.10%~0.47%,棕榈油0.12%~0.28%,其存在形式以反式多不饱和脂肪酸(t—C18:2、t—C18:3)为主;专用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为:替可可脂(CBR)和植脂末用油40%~50%,代可可脂(CBS)、烘焙和夹心用油中3%~5%,其存在形式以反式单不饱和脂肪酸(t—C18:1)为主。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人均日摄入量为1.06g,其中城市1.44g,农村0.92g,分别占日摄入总能量的0.42%、0.61%和0.36%。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乳脂肪分析仪测定乳与乳制品中脂肪的含量,并与国家标准方法比对。方法以国家标准GB5009.6-2016的第三法碱水解法为依据,对样品进行在线碱水解,再用无水乙醚和石油醚抽提样品的水解液,通过蒸馏去除溶剂,最后测定溶于溶剂中的抽提物的质量,用乳脂肪分析仪测定乳及乳制品中脂肪的含量。结果本方法可检测不同食品中脂肪含量,平均回收率为97.5%,其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值(n=6)分布在0.08%~1.24%之间。用仪器法和国标法同时检测质控样品,其回收率和RSD结果显示仪器法优于国标法。结论乳脂肪分析仪集在线恒温水解、搅拌、分层、抽提于一体,操作简便快捷,结果准确,适用于乳与乳制品中脂肪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选择8头泌乳时间为(84±17)d,体重为(569±47)kg的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研究了日粮中不同比例小麦替代玉米对奶牛乳脂合成和乳脂脂肪酸(FA)组成的影响。采用重复4×4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含不同比例粉碎小麦(GW)和粉碎玉米(GC)的日粮,4个处理组分别为(DM基础):W0组(0%GW+27.9%GC),W9.6组(9.6%GW+19.2%GC),W19.2组(19.2%GW+9.6%GC)和W28.8组(28.8%GW+0%GC)。结果表明:随着日粮中小麦比例的增加,瘤胃p H值线性降低(P=0.01);产奶量未受显著影响,平均为27.1 kg/d;乳脂率(P=0.02)、乳脂产量(P=0.02)和3.5%乳脂校正乳(FCM)(P=0.05)产量呈线性降低趋势;乳脂FA(g/100 g总FA)中C16∶0呈线性(P0.01)和二次曲线增加(P0.01),而C18∶0和FAC16呈线性(P0.01)和二次(P=0.03和0.01)曲线降低;C8∶0(P=0.01)、C15∶0(P=0.06)、C16∶1(P=0.01)和C18∶1n9t(P=0.10)呈线性增加趋势,而C14∶0(P=0.09)和C18∶2n6c(P=0.08)呈线性降低趋势;与W0和W9.6组相比,W19.2和W28.8组乳脂C16∶0、C16∶1及C16∶0与C16∶1之和显著增加(P0.01),而C18∶0显著降低(P0.01)。结果提示:奶牛日粮中可用适当比例的粉碎小麦来替代玉米,替代比例不宜超过日粮DM的19.2%;高比例小麦日粮饲喂奶牛(W28.8组)可引起瘤胃p H值和乳脂率下降,进一步引起乳脂FA组成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肉品安全卫生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提高我国肉品安全水平。方法分析我国目前肉类产品存在的主要的安全卫生质量问题,归纳目前我国肉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结果我国肉类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是肉品未经检疫、微生物污染、药物残留污染、养殖过程兽药滥用、肉品注水、搀加有毒有害物质防止肉品变质、私屠滥宰。结论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从养殖到销售的保障肉品屠宰加工安全的法律法规,强化肉品屠宰加工全过程的安全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13.
以常规加热为对照组,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H3PO4处理或NaOH处理对非共轭亚油酸(C18∶2)的热诱导顺/反异构化的分子机制。由加热试验可知,C18∶2-9c,12t和C18∶2-9t,12c为加热大豆油脂中的主要反式异构体。随着加热温度逐渐升高、加热时间的逐渐增强,反式亚油酸含量随之增加。3种油样加热后产生反式脂肪酸的量的排序为:NaOH处理后油样>H3PO4处理后油样>未处理油样。在加热过程中,生成单反式亚油酸的量高于生成双反式亚油酸的量。在温度260℃加热8 h时,经NaOH处理的加热油脂产生的单反式亚油酸(C18∶2-9c,12t)最多,达1.222%。通过Gauss软件对油脂中的双键进行分析,可知常规加热形成C18∶2-9t,12t需要跨越能量分别为235.986,223.846 kJ/mol两个能垒,而当油脂进行H3PO4处理或NaOH处理后产生的反式亚油酸的能垒降低,表明H3PO4处理或NaOH处理均会增加加热油脂反式异构体的几率,其中NaOH处理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Chemical composition, cholesterol levels, fatty acid profile, meat taste, and quality parameters were evaluated in 48 buck kids from goats of the Guanzhong Dairy breed (Group G) and their crosses (Group F1: 1/2 Boer♂ × 1/2 Guanzhong Dairy♀; Group F2: 3/4 Boer♂ × 1/4 Guanzhong Dairy♀; Group F3: 7/8 Boer♂ × 1/8 Guanzhong Dairy♀) at different ages of slaughter (6, 8 and 10 month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grading hybridization (P < 0.05) affected meat nutritive value. The muscle of hybrid goats had lower crude fat and cholesterol, higher crude protein, and greater proportion of C18:2 and C18:3 than that of Group G at each age. Group F1 goats had better (P < 0.05) desirable fatty acid (DFA) an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 to saturated fatty acid (SFA) ratios and greater (C18:0 + C18:1/C16:0) ratios (P < 0.01)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genotypes. Furthermore, the muscles of hybrid goats were tenderer and juicier compared to Group G. In all four groups, cholesterol levels increased (P < 0.01), muscle color became redder (P < 0.05) and tenderness decreased (P < 0.05) with increasing age. The low level of lipids and cholesterol, good meat quality, and the higher ratio of unsaturated to SFA in Group F1 indicate better quality for human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我国地方猪种肌肉中脂肪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地方猪种开发利用及科研提供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阪崎肠杆菌检测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分别用常规培养鉴定方法、常规PCR方法和实时荧光PCR方法对32份奶粉样品进行阪崎肠杆菌分离鉴定。结果32份样品中检出2株阳性株,阳性率为6.25%,3种鉴定方法结果相符。结论联合使用多种鉴定方法可提高阪崎肠杆菌检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HPLC法测定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孔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HPLC的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经提取、过免疫亲和柱净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分析.结果 黄曲霉毒素M1在0.1~1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γ>0.999.回收率在90%~110%之间,定量限为5 pg,检测限为2 pg.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改善了现有国标GB/T18980-2003操作繁琐,测定结果易受操作影响的缺点.可作为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8.
牦牛乳脂肪酸结构与功能特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通过比较牦牛乳与牛乳脂肪酸结构特点,对牦牛乳脂肪酸特性进行分析评价。方法:以牦牛乳和牛乳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脂肪酸的分离和测定。结果:牦牛乳与牛乳中的脂肪酸均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在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方面二者差异不大,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功能性脂肪酸方面,牦牛乳所含种类丰富而且含量很高。结论:牦牛乳相对于牛乳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在开发高营养系列产品时更具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开发与利用东北杂豆资源,本文以东北特有杂豆为原料,采用气质分析方法对杂豆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杂豆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且在测定所有杂豆中均是高活性的n:3、n:2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活性相对的n:1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芸豆类杂豆的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大于80%;且高活性的n:3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紫花芸豆的n:3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了48.99%,具有进一步开发应用的价值。本研究为东北杂豆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2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与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测定方法。方法样品用0.1 mol/L的盐酸提取,再用60 g/L的磺基水杨酸沉淀蛋白。缓冲液为10 mmol/L柠檬酸与10 mmol/L辛烷磺酸钠混合溶液,以缓冲液 乙腈(85 15,体积比)为流动相,使用Kromasil KR100-5C8柱,配备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在200~400 nm范围内对待测组分进行分离和测定。结果样品中三聚氰胺的添加回收率在80%~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小于5.24%,方法的定量限为1.0 mg/kg。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操作简便,能够满足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