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食物过敏原标准物质是解决食物过敏问题的关键实验材料之一。在食物过敏原标准化方面,鸡蛋、牛奶和花生过敏原的分离纯化、结构和免疫学性质表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研发单个过敏原蛋白标准物质提供了支撑。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颁布的8种过敏性食物标准物质中,只有RM8445用于检测食物过敏原;由欧盟资助的两大项目中,EuroPrevall项目主要构建了一个食物过敏原信息的数据库,而CREATE项目则首次证实重组花粉过敏原rBetv1可作为天然花粉过敏原Betv1的候选标准物质,为开发重组食物过敏原标准物质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策略。总之,研发食物过敏原致敏性蛋白标准物质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极具挑战性。  相似文献   

2.
食物过敏是当前食品安全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相应的过敏原检测方法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相比于传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质谱技术在检测加工后以及复杂基质中的食物过敏原中,具有高通量和高灵敏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物过敏原的检测。本文主要从定性和定量2方面介绍了质谱技术在食品过敏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对牛乳、鸡蛋、小麦和榛子(坚果类)等主要食物过敏原均有涉及。在定性研究中,以肽质量指纹图谱法和肽碎片离子鉴定法为主,鉴定食物中的过敏原蛋白。在定量研究中,通过标记/无标记技术,也能够实现对微量的目标蛋白进行相对/绝对定量。质谱技术应用于食物过敏原检测中,将有助于提升过敏原检测能力,降低食物过敏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3.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食物过敏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丽姬  佟平  肖娜  陈红兵 《食品科学》2014,35(21):274-278
食物过敏是目前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检测食物过敏原对保护过敏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检测食物基质中痕量的过敏成分依赖于可靠的分析方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具有高灵敏性、高分辨率、高自动化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物过敏原蛋白质的研究中。本文主要阐述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单一过敏食物中过敏原蛋白质的检测方面和在复杂基质中多个食物过敏原蛋白质的检测方面的应用,并简要概述了提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过敏原蛋白精确度的措施,指出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检测食物过敏原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食物过敏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对食物过敏原的潜在致敏性进行评价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食物过敏原自身特性及其对过敏人群免疫系统的影响。模拟消化实验是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的有力手段。食物过敏原蛋白的消化稳定性为其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但并非所有食物过敏原均具有较强的消化稳定性。食物过敏原的潜在致敏性一方面取决于过敏原蛋白在通过消化道时的消化稳定性,另一方面取决于消化产物中具有免疫刺激能力的过敏原表位的丰度。不同模拟消化方法的应用对食物过敏原的消化结果及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体内及体外模拟消化方法的优缺点及在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综述了食物过敏原消化稳定性与其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的关系。以期对食物过敏原致敏性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食物过敏作为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食物过敏仍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严格避免摄入致敏食品仍是过敏性疾病防治的最有效方式。因此,食品中过敏原的识别鉴定、性质分析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八大类过敏食物,从分子结构、免疫学特性等方面介绍了常见食物过敏原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现阶段用于食品中过敏原分析的常规检测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兴检测丰富,并比较分析了不同检测技术方法的优缺点。相比于植物源性过敏原,动物源性过敏原的相关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蛋白家族的确定及空间结构解析等是未来动物源性过敏原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食品中常见过敏原的常规检测方法及新兴检测方法依然存在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不高、成本昂贵等局限性,建立高效、准确、低成本的过敏原检测方法仍是该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6.
生物信息学技术在食物过敏原表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位是过敏原与抗体结合的物质基础。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的表位预测包括线性表位预测和构象性表位预测。其中线性表位预测主要是基于过敏原蛋白的理化性质进行预测;构象性表位预测主要包括基于蛋白结构信息和结合噬菌体展示技术的两大类预测。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食物过敏原表位主要应用在牛乳、鸡蛋、鱼、甲壳类水产动物等动物性食物过敏原和花生、大豆、小麦、果蔬类等植物性食物过敏原方面。  相似文献   

7.
食物过敏是一个全球化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通过食品加工来消除或减轻食物过敏原蛋白的致敏性,一直是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介绍了3种热加工技术(湿热加工、干热加工、微波加工)和6种非热加工技术(超高压技术、超声波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辐照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和酶交联技术)对食物过敏原蛋白致敏性的影响,期望为研发低致敏性或脱敏食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以破解食物过敏人群膳食受限的困扰。  相似文献   

8.
食物过敏原致敏性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过敏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检测和评价食物过敏原的致敏性也日益受到重视。食物过敏原致敏性的评估方法可分为体内法、体外法和生物信息学比对法。体内法主要包括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食物激发实验、皮肤实验和动物模型。体外法包括过敏原吸附抑制实验、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组胺释放实验等。生物信息学比对法主要用于转基因食物中过敏原的致敏性评价。虽然评价食物过敏原致敏性的方法众多,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独立的方法能够完全有效地评价食物过敏原的致敏性。因此,应尽快建立快速、高效、精准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过敏原表位是过敏原直接参与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 也是导致过敏反应的“元凶”。牛乳β-乳球蛋白是lipocalin家族的代表和常用模式蛋白, 它的表位信息比较完整, 拥有7个人血清IgE和6个IgG的线性表位、3个IgE结合的构象性表位以及7个T细胞表位。另外, 它的动物源血清IgE、IgG和T细胞表位也在不断被发现。牛乳β-乳球蛋白的表位信息为基于表位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它们的应用主要涉及到预测食物过敏原的致敏性, 食物过敏的交叉反应, 食物过敏的诊断, 食物过敏的免疫治疗以及食物过敏原的检测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食物过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全球性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在食品加工多元化的背景下,食物过敏患者要完全避免过敏原十分困难,研发低致敏食品对食物过敏患者的安全膳食至关重要。总结了低致敏食品制备技术的加工技术原理;以蒸煮、微波和烘烤为主的热加工技术通过加热诱导蛋白质变性的方式破坏致敏性构象性表位;高压、脉冲电场、脉冲光、低温等离子体、辐照和超声等非热加工技术可以通过过敏原蛋白结构修饰、多肽链断裂、新化学键的产生等方式直接破坏致敏性表位;酶水解、酶交联、糖基化、微生物发酵等其他加工方法则通过改变蛋白质构象或将蛋白质与糖类物质结合,破坏或隐藏过敏原致敏性表位。另外,对工业化低致敏蛋白配料的加工方法和生产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基于酶法水解的部分水解乳蛋白和深度水解乳蛋白已经可以工业化生产,其他消减食物致敏性的方法以及其他低致敏蛋白配料值得进一步研究。希望可以为工业化生产低致敏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Cow milk allergy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ood allergies in early childhood and often persists through adult life, forcing an individual to a complete elimination diet. Milk proteins are present in uncounted food products, such as cheese, yogurt, or bakery item, exposing allergic persons to a constant threat. Many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overcome this global problem and to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allergic individuals. First, proper and reliable food labeling is fundamental for consumers, but the verification of its compliance is also needed, which should rely on accurate and sensitive analytical methods to detect milk allergens in processed foods. At the same time, strategies to reduce milk allergenicity, such as immunotherapy or the use of food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modify allergen structure, have to be extensively studied. Recent research findings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food processing, such as heat treatment, fermentation, or high pressure, have revealed great potential in reducing milk allergenicity. In this review, significant research advances on cow milk allergy are explored, focusing on prevalence, diagnosis, and therapy.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cow milk allergens and cross‐reactivity with other nonbovine milk species are described,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processing, food matrix, and digestibility on milk allergenicity. Additionally, analytical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milk allergens in food are described, from immunoassays and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s for protein analysis to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DNA analysis.  相似文献   

12.
随着食用玉米的人群越来越广泛,玉米过敏问题日渐凸显。对玉米过敏的有效防御被人们所重视,加工通过改变过敏原的蛋白结构可以使过敏原致敏性降低。其中食品加工对过敏原致敏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处理方面;然而各种非热方法,如微波、超高压等食品加工新技术,在降低食品的致敏性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比来说非热方法通常是有利的,它们能够保留在热处理过程中经常改变的感官特性,如营养成分和风味。本文综述了玉米过敏原研究现状,总结了玉米中的过敏原,描述了对食物进行热处理和非热处理在改变食物过敏原反应性方面的作用,并且提出多种加工方式联合使用来降低玉米过敏原致敏性的未来研究方向,为玉米过敏的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甲壳类水产品是亚洲地区最主要的致敏食物。食物过敏主要由摄入的食品致敏原引起,而食物致敏原的结构不仅与抗原表位的形成有关,也决定了其在食品加工和体内消化过程的稳定性。本文针对甲壳类水产品,首先阐述了甲壳类水产食物过敏及致敏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对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的分子结构及其与致敏性的构效关系展开论述,并基于此提出了致敏原脱敏策略。目前已鉴定的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大部分属于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磷酸原激酶和EF手型钙离子结合蛋白3个家族。针对不同蛋白质家族致敏原的结构特点,通过食品加工技术消减致敏性或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获得低致敏性衍生物都是防控食物过敏的重要途径。但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的结构信息有待完善,其与致敏性的构效关系也仍是未来致敏原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综合阐述了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结构特性及其与致敏性的构效关系,以期为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的系统研究和食品脱敏方法的建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蛋白组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过敏原蛋白得到鉴定。为了提高对过敏原的研究及其在食品安全上的应用,很多机构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过敏原数据库。本文详细介绍了由美国健康与环境科学研究所(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nstitute,HESI)协调组织国际合作团队建立的一个过敏原综合数据库COMPARE (COMprehensive Protein Allergen REsource),该数据库通过高通量序列分选算法结合专家人工审核方法,从各个公共蛋白质数据库、其他过敏原数据库以及相关文献中筛选过敏原,每年更新一次。此外还开发了基于FASTA算法的序列比对工具COMPASS (COMPare Analysis of Sequences with Software),允许用户进行实时序列比对。该数据库已广泛应用于新过敏原蛋白的鉴定以及蛋白质潜在致敏性的评价,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和保障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COMPARE数据库的全面介绍,旨在提高该数据库在我国的应用价值,推动过敏原分子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以及食品安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High‐pressure processing (HPP) technology is a novel, nontherm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for food. This special processing method can inactivate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in food at room temperature using ultra‐high pressures of above 100 MPa, while the original flavor and nutritional value of the food are maintained, with an extended refrigerated shelf‐life of the food in distribution.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rising prevalence of food allergies, many researchers have actively sought processing methods that reduce the allergenicity of food allergens.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effects of the current HPP technology on allergen activity. Our main goal wa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HPP to eliminate the allergenicity of various foods, including legumes, grains, seafood, meat, dairy products,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addition, the processing parameters, principles, and mechanisms of HPP for allergen destruction are discussed, such as the induction of protein denaturation, the change in protein conformation, allergen removal using the high‐pressure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romotion of enzymatic hydrolysis to alter the sensitization of the allergens. In the future, the application of HPP technology as a pretreatment step for raw food materials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products with low or no allergenic ingredients, which the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ncern for consumers with allergies, reduce the risk of mistaken ingestion, and reduce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allergic reactions from food.  相似文献   

16.
大豆作为"八大"过敏食品之一,其过敏患者数量约占食物过敏总人数的25%。如何降低大豆产品的致敏性,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已经成为食品安全领域一个热议的话题。大豆中含有多种致敏因子,如Gly-m Bd 30K蛋白、Gly-m Bd 28K蛋白和Gly-m Bd 28K蛋白等。其中Gly-m Bd 30K蛋白作为致敏性最强的过敏原,能被65%的大豆过敏患者血清识别,在几种过敏蛋白中占着较突出的地位。本文综述了Gly-m Bd 30K蛋白的抗原表位、去除方法的研究现状。其中,酶法处理、超高压法、挤压膨化法等降低大豆致敏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进一步提高大豆及其制品的品质质量,保证其在食品工业和畜牧业方面的安全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食物过敏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发现,明确食物过敏原的种类并远离食物过敏原仍是解决食物过敏的最有效途径,鉴于此食物过敏原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目前食物过敏原相关检测技术,探究了基于蛋白质和核酸的食物过敏原检测技术的新发展与新应用,并通过解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食物过敏原检测技术的发展瓶颈与未来的发展前景,旨在为食物过敏防控和消费者健康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过敏原基因的基本性质、探讨过敏的机理,对中国对虾过敏原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并分析该基因的有效密码子,碱基组成、密码子的偏好性,以及过敏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等性质。结果表明:中国对虾过敏原的部分基因序列长为1034,共编码264 个氨基酸,密码子的偏好性强,不同海产动物过敏原基因的有效密码子及碱基含量有很大的相似性。从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角度看,中国对虾的过敏原蛋白与其他种类海产甲壳动物的过敏原蛋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这可能是导致海产品过敏原蛋白活性交叉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