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董燕灵  郑晓娟  卿钰  刘东娜  杜晓 《食品科学》2014,35(24):158-163
采用常规分析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相结合对蒙顶甘露茶的主要滋味成分、游离氨基酸组分和香气组分进行检测,并就内含成分与品质风味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主要滋味成分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全含量为(23.98±0.26)%、(17.52±0.05)%、(4.26±0.21)%、(4.85±0.12)%和(4.66±0.16)%,酚氨比值为3.95~7.43;日常饮茶冲泡时,第2次泡滋味感官评分(28.9±0.2)最高,品质风味好,其主要成分包括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浸出质量浓度分别为262.2、63.9、66.5 mg/250 mL和89.3 mg/250 mL,酚氨比值较小,为2.93;蒙顶甘露茶中含有18 种游离氨基酸组分,其中茶氨酸高达20.46 mg/g,占51.5%;蒙顶甘露茶中酯型儿茶素组分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含量分别为3.39%、6.97%;检测到51 种香气组分,主要是醇类(12 种)和酯类(9 种),其中芳樟醇、β-紫罗兰酮、橙花叔醇和反-橙花叔醇含量较高,这些组分共同成为嫩香持久馥郁的香气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LC-TOF/MS)研究四川蒙顶黄芽指纹图谱,并对蒙顶黄芽的主要水溶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为四川蒙顶黄芽的成分分析与鉴别提供理论依据。以24个蒙顶黄芽样品为实验材料,采用梯度洗脱(A相为0.1%甲酸溶液,B相为乙腈),柱温30℃,检测波长278 nm,流速0.2 mL/min,建立蒙顶黄芽LC-TOF/MS指纹图谱,确定共有色谱峰,并进行了定量分析。24个蒙顶黄芽样品具有16个共有色谱峰,确定了9种化合物,分别为GC(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CAF(咖啡碱)、C(儿茶素)、EC(表儿茶素)、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定量分析表明,不经过闷黄工艺制成的蒙顶黄芽GC、EGC含量较低,EGCG、ECG含量较高;而用陈茶炒黄的蒙顶黄芽EGCG含量均较低;因子分析表明,14个品质成分综合为4个公因子,前4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80.44%,主要代表性指标为儿茶素类、咖啡碱、蛋白质和糖类等;当临界值小于20时,通过聚类分析将24个样品分为4类。根据构建的蒙顶黄芽LC-TOF/MS指纹图谱,可以鉴定和评价不同工艺的四川蒙顶黄芽。  相似文献   

3.
以蒙顶黄芽加工过程中的茶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研究蒙顶黄芽在加工过程中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儿茶素、咖啡碱、茶多酚、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随加工进程逐渐减少,其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降幅较大,分别为52.00%和44.44%;水浸出物和茶色素含量随加工进程逐渐增加,其中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增幅较大,分别为56.52%、54.55%;由感官审评结果可知,经三炒工序后的茶样感官品质已接近蒙顶黄芽成品的品质特征,表明蒙顶黄芽独特的品质特征经过闷黄过程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为缩短传统蒙顶黄芽加工时间,提出一种快速闷黄工艺,并结合感官审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等分析方法,探讨不闷黄、传统闷黄、快速闷黄工艺对蒙顶黄芽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闷黄工艺的感官审评总分均比不闷黄工艺高,且快速闷黄工艺总分最高。闷黄工艺后,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咖啡碱、可溶性糖和谷氨酸含量均增加,EGC、可溶性糖和谷氨酸含量增加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儿茶素总量均减少,快速闷黄工艺的EGCG、茶多酚、氨基酸总量、茶氨酸、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的减少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种工艺样品均鉴定出42种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5.
建立同时测定山楂中绿原酸、表儿茶素和芦丁3 种酚类物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研究这三种酚类物质在山楂干果果肉、干果果核和鲜果果肉中的含量。经测定,表儿茶素在山楂鲜果果肉中含量最高,达到(1.661 ± 0.024) mg/g;绿原酸和芦丁在山楂干果果肉中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550 ± 0.002) mg/g 和(0.498 ± 0.002) mg/g。本方法样品处理简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线性,相关性系数均达到0.999,绿原酸、表儿茶素和芦丁的回收率分别为91.8%~110.9%、94.6%~107.9% 和94.2%~108.8%;检出限分别为0.14、0.37 和0.68μg/ml (S/N = 3)。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26种市售四川黑茶(S1~S26)为材料,分析茶多酚单体、咖啡碱(CAF)、总多酚(TPC)和总黄酮(TFC)含量,并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梯度洗脱分析茶多酚单体、咖啡碱含量,分别采用福林酚法和化学分析法分析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并以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抗氧化活性。结果:黑茶中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咖啡碱(CAF)、总酚酸(TPC)、总黄酮(TFC)含量分别为0.26~19.64,0.72~4.73,0.00~20.28,0.00~0.95,0.00~6.06,0.32~9.44,0.62~63.12,0.29~17.08,0.21~1.81,9.53~44.43,20.96~279.05,7.92~17.49 mg/g。ABTS自由基清除力以水溶性维生素E当量计算为33.49~232.87 mg/g,DPPH自由基清除力以水溶性维生素E当量计算为45.26~237.59 mg/g。相关性分析表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10个单体化合物以及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与GC、GA、CAF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TPC和TFC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EGCG、C、TPC 3个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7.566%。结论:S16、S23、S19 3种黑茶得分较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对春季、夏季和秋季茶树鲜叶加工而成的18款信阳白茶茶样中的8种儿茶素、6种黄酮类、2种酚酸、3种嘌呤碱等品质成分进行测定,对不同采制季节的信阳白茶进行品质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技术均能将信阳白茶茶样按照采制季节不同进行归类,分为春季、夏季和秋季白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了不同采制季节信阳白茶中儿茶素、黄酮类、嘌呤碱等品质成分差异。结果显示:不同采制季节信阳白茶中的品质成分均存在显著性(p<0.01)或极显著性(p<0.001)差异;春季白茶中(-)-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鞣花酸含量极显著性(p<0.001)高于夏季或秋季白茶,含量分别为33.26、59.30、2.81 mg/g左右;夏季白茶中(-)-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花旗松素、芦丁、杨梅素、山奈酚、槲皮素、木犀草素含量极显著性(p<0.001)高于秋季白茶,含量分别高达0.72、4.40、0.84、2.40、0.97、0.21、0.25、0.11 mg/g;秋季白茶中(+)-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酸、咖啡碱和可可碱极显著性(p<0.001)高于夏季或春季白茶,含量分别为4.98、14.35、27.02、10.10、36.85、1.53 mg/g。该研究揭示了信阳白茶的品质特征和不同采制季节信阳白茶品质成分差异,为白茶等茶叶采制季节的识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藏茶渥堆过程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以不同发酵阶段藏茶样为原料,研究发酵过程中藏茶水提物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及水提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并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水提物中茶碱、咖啡碱、没食子酸和8种儿茶素类单体的含量,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水提物中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含量。结果:藏茶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降低后略有回升,可溶性糖、总多酚、总黄酮含量逐渐降低,抗氧化活性逐渐减弱,咖啡碱呈波动状态且变化较小,没食子酸与儿茶素含量先上升再略有下降,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表儿茶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均呈持续下降的状态,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在黑毛茶中含量为39.69 mg/g,在成品茶中降至1.36 mg/g;茶红素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茶黄素含量变化很小,茶褐素含量逐渐升高(黑毛茶中3.12 g/100 g,成品茶中7.46 g/100 g)。结论:藏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可溶性糖、总多酚、总黄酮等含量降低,抗氧化活性减弱,茶碱、咖啡碱、儿茶素类单体等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茶褐色含量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翅果藤的食用价值,以成熟翅果藤果实为原料,测定其理化、营养活性成分、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翅果藤鲜果中水分含量为90.50%,蛋白质、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11.29±0.228)、(7.19±0.129)mg/g,脂肪含量为(1.28±0.073)mg/g。翅果藤的矿物质含量略低于韭菜和西葫芦,但高于苹果的矿物质含量。翅果藤干粉的多糖含量高达(36.86±0.73)%,多酚和黄酮的含量分别为(30.52±0.86)、(8.34±0.24)mg/g。抗氧化活性中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为(362.24±17.89)mg/g(阿魏酸当量),铁离子还原能力为(131.49±8.34)mmol/g,总抗氧化能力为(357.12±13.11)mg/g(VE当量),还原能力为(1 066.67±24.23)μg/g(VC当量)。因此,翅果藤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开发和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蒙顶黄芽的快速闷黄,缩短其加工时间,在借鉴传统黄芽加工经验的同时,并在闷黄材料与闷黄方式上加以创新,同时研究了新工艺下初包60、80、100 min及复包80、100、120 min各三个水平时间段对蒙顶黄芽品质及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包80 min、复包120 min及初包100 min、复包80 min这两个组合的感官审评得分分别为89.05、88.85 分,是所有组合中最高。总体看来,随着闷黄总时间的增加,汤色由杏绿向嫩黄或浅黄再向杏黄变化,茶黄素和茶红素部分转化为茶褐素;滋味由醇厚向甜醇发展,当闷黄总时间从140 min增加220 min时,茶多酚、儿茶素及咖啡碱含量由23.41%、17.03%、4.68%下降至20.28%、15.64%、3.84%,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含量由2.97%、33.42%上升至3.27%、38.33%;香型由清香向甜香转变,香叶醇、二甲基戊酸甲酯、苯乙醇等香气组分减少,顺-4-己烯-1-醇、柠檬烯、萘等香气组分增加。研究提出了蒙顶黄芽新工艺最优闷黄时间组合为:初包80 min、复包120 min,或初包100 min、复包80 min,同时探明了不同闷黄时间对蒙顶黄芽品质成分及香气组分含量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短瓣金莲花的抗氧化活性部位。方法:将短瓣金莲花药材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95%乙醇、60%乙醇、30%乙醇和去离子水提取,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不同溶剂提取部位的黄色素、总黄酮和总酚含量进行分析,并测试各提取部位对羟自由基(•OH)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短瓣金莲花石油醚提取部位的黄色素含量最高,为(11.37±0.07 )mg/g;而60%乙醇提取部位总黄酮和总酚含量最高,分别为(213.21±1.12)mg/g和(121.75±0.58) mg/g,95%乙醇提取部位次之,分别为(200.47±0.65)mg/g和(105.19±0.61)mg/g。石油醚提取部位清除•OH能力最强,半抑制浓度(50% inhibiting concentration,IC50)为92.77 mg/L;95%乙醇提取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IC50为10.14 mg/L,60%乙醇提取部位次之,IC50为10.70 mg/L。结论:短瓣金莲花清除•OH能力与黄色素含量呈正相关性,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与黄酮和多酚含量呈正相关性;短瓣金莲花的石油醚和95%乙醇提取部位是最佳的抗氧化活性部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夫红茶中10种内含物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洪林  童华荣 《食品科学》2016,37(8):97-101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夫红茶中咖啡碱、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茶黄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10 种内含物成分含量的方法。通过色谱条件优化,确定出工夫红茶中10 种内含物成分含量测定的最佳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Whatman Partisphere C18液相色谱柱(4.6 mm×125 mm,5 μm)、柱温32 ℃、流动相为0.035%三氟乙酸-5%乙腈溶液和0.025%三氟乙酸-50%乙腈溶液、流速1 mL/min、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05 nm。在此条件下,上述10 种内含物成分得到很好的分离和测定。各种内含物的线性范围为0.05~500 μg/mL,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在0.999 8以上,精密度检测相对标准偏差为0.72%~3.32%(n=5),重复性检测相对标准偏差为1.87%~4.43%(n=5),回收率在94.73%~102.38%之间。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重复性好,可应用于工夫红茶中10 种内含物质的同时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3.
研究挤压膨化预处理对玉米蛋白粉色素提取的影响,探讨挤压膨化可有效提高玉米黄色素提取量的原因,并对玉米黄色素的组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挤压膨化预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黄色素的提取量,当物料水分含量18%、螺杆转速160 r/min、挤压筒温度150 ℃时,玉米黄色素提取量可达到(59.03±1.86)mg/g,比未处理提高了149.70%;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挤压膨化前后玉米蛋白粉微观结构的分析结果显示,挤压膨化预处理可使玉米蛋白粉颗粒内外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内部致密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增大了玉米黄色素提取量;经高效液相色谱对挤压膨化预处理后提取的玉米黄色素进行初步分析表明,其主要成分为玉米黄质、叶黄素等类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14.
杨清  蒋丹  刘庆玲  董燕灵  杜晓 《食品科学》2014,35(6):146-151
通过对直条形四川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各工序茶样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分析测定,确定其加工工艺参 数,优化加工工艺。结果表明,随着制作工艺递进,茶叶的含水率递减,晒青及做青步骤失水最低,仅4.61%及 4.07%,其他工序失水均较高;鲜叶制成乌龙茶后,儿茶素、叶绿素总量、茶多酚、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分 别降低了88.63 mg/g(相对比例)、3.03%、15.94%、1.66%、0.20%;而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较鲜叶分别 升高了2.91%、1.38%、0.74%。分析表明,做青和初炒工序是整个直条形四川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部分内含物变化最 显著的环节,鲜叶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也验证了关于做青过程中保持水分适度的传统经验。  相似文献   

15.
梁菡峪  龙悦  黄先智  丁晓雯 《食品科学》2014,35(11):215-218
采用原子荧光法和滴定法分析影响木薯蚕蛹食用安全性的成分。结果表明:木薯蚕蛹中总砷含量(1.99±0.84)mg/kg、铅含量(0.14±0.03)mg/kg、镉含量(0.54±0.14)μg/kg、汞含量未检出。木薯蚕蛹中氰化物的含量为(0.33±0.07)mg/kg干样,经过水煮、蒸、油炸、微波处理后,其氰化物的清除率分别达到100%、78.83%、26.78%和39.37%。木薯蚕蛹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达到(71.62±5.32)mg/100 g。说明木薯蚕蛹铅、镉、汞和氰化物的含量远低于相关规定的限值。  相似文献   

16.
郑义  赵节昌  李勇  张格言  冯佳男 《食品科学》2016,37(10):139-143
采用国标及各种常规方法对东方栓孔菌子实体中的营养与生物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测试的东方栓孔菌子实体样品的水分、蛋白质、总糖、脂肪、灰分、水溶性多糖、三萜含量分别为(11.25±0.34)%、(18.01±0.25)%、(62.21±1.3)%、(1.58±0.042)%、(4.20±0.15)%、(7.29±0.17)%和(3.52±0.11)%;含有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18 种氨基酸总量的39.70%,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为0.66;矿质元素Ca、Mg、Fe、Zn、Mn和Cu含量分别为(816.9±8.5)、(456.0±11)、(187.0±3.7)、(6.0±0.14)、(24.5±0.83)μg/g和(3.9±0.091)μg/g;水溶性多糖和三萜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并呈现出一定的质量浓度依赖性。东方栓孔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组成合理,富含Ca、Mg、Fe等矿质元素的食用菌,其营养价值丰富,并含有水溶性多糖、三萜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7.
凤凰单丛古茶树叶片中硒含量及溶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双桃  朱慧 《食品科学》2016,37(4):127-131
选取10 种珍贵的凤凰单丛古茶树为研究对象,采用石墨消解法测定茶叶中的硒含量,并分析硒元素在茶叶冲泡过程中的溶出特征。结果表明:10 种凤凰单丛古茶树的成熟叶与新叶的硒含量范围分别为0.056 0~0.352 5、0.045 5~0.299 0 mg/kg,平均含量分别为0.180 9、0.154 5 mg/kg,二者之间相差17.46%;基于凤凰单丛“一芽二三叶”的采摘标准,以0.2~4.0 mg/kg的硒含量作为富硒茶的标准,则宋种蜜兰香(0.299 0 mg/kg)和宋种东方红(0.210 2 mg/kg)2 种古茶树的茶叶达到富硒茶的含量要求;以硒含量最高的宋种蜜兰香茶叶作为探讨硒元素溶出特征实验的材料。结果显示,冲泡温度以95~100 ℃、单次冲泡时间小于5 min为宜,且凤凰单丛古茶树茶叶耐多次冲泡;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及冲泡次数(x)与茶汤中硒溶出量(y)的相关性分别符合直线方程(y=0.000 4x-0.028 3,R2=0.939 8)、对数方程(y=0.006 6lnx+0.001 1,R2=0.957 9)及幂函数方程(y=0.013 7x-0.786 6,R2=0.948 6)。凤凰单丛古茶树具有一定的富硒茶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云南盘鮈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盘鮈含肉率为(66.62±4.46)%,肌肉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6.10±0.91)%、(20.24±0.05)%、(1.32±0.17)%和(1.30±0.02)%(以鲜质量计)。肌肉中含18 种氨基酸,总量为(79.78±4.22)%,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3.05±1.62)%(以干质量计),占氨基酸总量的41.43%,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云南盘鮈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8.09,4 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为30.47%(以干质量计),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在总脂肪酸中含量分别为(27.93±2.67)%、(40.28±2.54)%和(29.23±2.77)%;肌肉矿物元素含量丰富,微量元素中锌含量较高。云南盘鮈营养价值较高、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