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目的:研究乳状液中β-胡萝卜素的胶束化过程以及油滴粒径、油相含量和β-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对乳状液中β-胡萝卜素生物接近度的影响规律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静态体外消化法,以胶束化率为指标评估β-胡萝卜素的生物接近度。结果:肠消化阶段的前30 min是乳状液中β-胡萝卜素胶束化过程的重要阶段;在一定范围内,β-胡萝卜素的胶束化率(3.23%~10.87%)与乳状液油滴粒径(0.44~4.28μm)呈线性负相关;油相含量1%~20%范围内,β-胡萝卜素的胶束化率随油相含量增加呈"S"型增长趋势;β-胡萝卜素的胶束化率随其质量分数的增加(2~30 mg/100 g)先上升后降低,相应地胶束中β-胡萝卜素的绝对质量先上升而后进入平台期。  相似文献   

2.
以类胡萝卜素从食物基质中释放至消化液中的"释放率"以及被包被入胶束中的"胶束化率"为指标,采用体外消化法研究机械加工、油脂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南瓜类胡萝卜素生物接近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瓜类胡萝卜素的释放率远高于胶束化率,释放率变化范围为0.232%~29.605%,胶束率为0%~5.379%;二者均与南瓜组织的粒度、类胡萝卜素种类及油脂添加量有关。减小南瓜组织粒度,有利于提高类胡萝卜素的释放率和胶束化率;油脂在所研究的添加量范围内,总体上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提高了南瓜类胡萝卜素的释放率和胶束化率。但回归分析表明:油脂添加量超过一定范围时,南瓜类胡萝卜素的释放率和胶束化率达到极值,且南瓜组织粒度越小,极值越大。油脂添加量及组织粒度对南瓜中的叶黄素、β-胡萝卜素和α-胡萝卜素的释放率和胶束化率的影响规律一致,但相同条件下,叶黄素更容易从南瓜组织中释放,也更容易被包被入胶束中。机械加工和油脂有利于提高南瓜类胡萝卜素的生物接近度,也因此有利于提高南瓜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3.
类胡萝卜素作为一种脂溶性天然色素,广泛存在于多种水果蔬菜中,具有维生素A原活性、抗氧化、提高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等多种生物学功能与药理作用,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类胡萝卜素,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未加工果蔬中的类胡萝卜素由于其在果蔬细胞基质中被包被、亲脂性、化学不稳定性及水溶性差等原因在人体中的利用率较低。因而,促使类胡萝卜素从细胞基质中释放,提高类胡萝卜素的生物接近度的方法成为近几年研究热点。文章重点综述了油脂的添加及加工模式对果蔬中类胡萝卜素生物接近度影响,并介绍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体外模拟胃肠道(Gastrointestinal tract,GIT)消化模型,研究了粒径大小和油脂链长对赋形剂乳液/橘子混合体系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物化特性、微观形态的变化和对橘子中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中等粒径(500 nm)乳液和大粒径(10 μm)乳液,小粒径(200 nm)乳液的物理特性(粒径和电位)和微观形态在各个模拟消化阶段中的变化趋势最明显;除小肠消化阶段之外,中链油脂(以MCT油为代表)制备的赋形剂乳液的物理特性与长链油脂(以玉米油为代表)制备的赋形剂乳液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粒径乳液的油脂消化速率最快,其生物可给性提升(38.13%)的效果显著大于中粒径(24.93%)和大粒径(26.23%)乳液(p<0.05);长链油脂与中链油脂的油脂消化速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与中链油脂相比,长链油脂制备的赋形剂乳液对提高橘子中β-胡萝卜素的生物可给性具有更显著的影响(p<0.05)。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设计赋形剂乳液来提高果蔬中亲脂性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物可给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用无机盐沉淀剂从新疆地产胡萝卜中提取天然β-胡萝卜素,用正交实验探讨了天然β-胡萝卜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胡萝卜汁中加入0.7%CaCl2.2H2O作沉淀剂,其体积与胡萝卜汁体积比为2∶1,选用正己烷作提取溶剂时,提取量最高,达788μg/g,β-胡萝卜素纯度为92%。  相似文献   

6.
以再造型胡萝卜复合脆片、胡萝卜脆片、胡萝卜鲜样为对象,通过体外模拟消化,探究加工方式与口腔咀嚼程度(咀嚼5、15?次和30?次)对样品的消化特性以及类胡萝卜素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消化过程中,胡萝卜鲜样和脆片的消化液平均粒径大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咀嚼程度增大,胡萝卜脆片的消化液平均粒径逐渐变大,说明咀嚼后悬浮于消化液中的颗粒数量越多,越容易产生絮凝作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在口腔阶段,消化液中的油脂与样品结合形成较大的聚集体;经过胃消化后,脂滴逐渐分散到消化液中;经过小肠消化后油脂被消化分解,与类胡萝卜素形成胶束,胶束的数量多少决定着类胡萝卜素生物利用度的高低。胡萝卜鲜样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但生物利用度最低;再造型胡萝卜复合脆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但其生物利用度较高,且咀嚼程度对再造型胡萝卜复合脆片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再造型胡萝卜复合脆片消化特性较好,并且具有较高的类胡萝卜素生物利用度,可作为一种有效补充类胡萝卜素的果蔬休闲食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以新鲜胡萝卜为原料,制作低糖胡萝卜果脯的加工工艺。方法以正交试验法研究工艺条件对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并评价其感官指标。结果胡萝卜果脯最佳生产工艺组合:切片厚度0.8cm,糖液浓度50%,糖煮时间30min;渗糖液添加组分:25%蔗糖,25%果葡糖浆,0.5%柠檬酸,0.1%甜菊糖苷和0.4%明胶。结论最佳工艺条件下产品β-胡萝卜素含量达3.55mg/100g,维生素C保存率为51%。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以新鲜胡萝卜为原料,制作低糖胡箩果脯的加工工艺。方法以正交试验法研究工艺条件对β-胡箩卜素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并评价其感官指标。结果胡萝卜果脯最佳生产工艺组合:切片厚度0.8 cm,糖液浓度50%,糖煮时间30 min;渗糖液添加组分:25%蔗糖,25%果葡糖浆,0.5%柠檬酸,0.1%甜菊糖苷和0.4%明胶。结论最佳工艺条件下产品β-胡萝卜素含量达3.55mg/100 g,维生素C保存率为51%。  相似文献   

9.
以胡萝卜为原料,研究微波辅助提取β-胡萝卜素的最佳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微波萃取功率,提取时间、料演比为考察因素,采用二次响应曲面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利用SAS(9.0)软件进行优化组合,模拟得到二次回归方程,并确定微波提取β-胡萝卜素的最优工艺参数:微波功率394 W,时间6 min,液料比43 ml/g,在此条件下,β-胡萝卜素的提取量0.399mg/g.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实验室自行搭建的拉曼点扫描系统,以市售新鲜胡萝卜为研究对象,建立一种快速无损检测胡萝卜中的β-胡萝卜素的预测模型。方法在胡萝卜长度方向每隔1 cm进行点扫描,样品点扫描拉曼光谱曲线均先采用Savizky-Golay 5点平滑法去噪后再用Baseline方法进行去除荧光背景预处理,最后取平均值作为样品的拉曼光谱。胡萝卜中的β-胡萝卜素标准理化值按照国家标准GB/T 5009.83-2003法进行测定,理化值与1521 cm~(-1)和1156 cm~(-1)处β-胡萝卜素的拉曼特征峰强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模型校正集的相关系数(R_C)和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0.9249和12.04 mg/kg,验证集的相关系数(RP)和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155和1 1.47 mg/kg。结论基于拉曼光谱完全可以实现新鲜胡萝卜中β-胡萝卜素含量的检测,为新鲜果蔬中β-胡萝卜素含量的定量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颜秀花  王正武  刘峰 《食品科学》2009,30(11):11-16
通过绘制拟三元相图对食品级β- 胡萝卜素的液晶配方和工艺进行研究;用偏光显微镜、流变学方法等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EL-35/ 丁酸乙酯/ 水的溶致液晶的形成、微观结构、动态流变性质及体系相态进行研究;对相同浓度β- 胡萝卜素的液晶、微乳液和丁酸乙酯溶液进行光和pH 值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25℃下,β- 胡萝卜素在EL-35:丁酸乙酯:水=1:1:1 体系的液晶、微乳液和油溶液中对光都比较敏感,但在液晶中相对稳定:pH 值对微乳液和丁酸乙酯油溶液中的β- 胡萝卜素稳定性有影响,对液晶中的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低能N+ 注入黏红酵母高压突变株G-39,经筛选获得高产β- 胡萝卜素的离子诱变株GL-5,其β- 胡萝卜素产量由出发菌株的9.64mg/L 提高到17.36mg/L,增加了80.08%。通过均匀设计试验法,初步确定了诱变株GL-5 的β- 胡萝卜素发酵最适条件(葡萄糖40g/L、蛋白胨30g/L、酵母膏10g/L、番茄汁3ml/L、核黄素0.5mg/L、初始pH6.0、摇瓶装量50ml/250ml、接种量50ml/L),使其β- 胡萝卜素产量进一步由17.36mg/L 提高到34.21mg/L,比对照增加了98.09%。这表明,离子诱变株GL-5 是一株优良的高产β- 胡萝卜素突变株,离子注入对该菌种具有良好的诱变效果。  相似文献   

14.
β-胡萝卜素是一种典型的类胡萝卜素,也是生物体内合成VA的前体物质,广泛应用于化工、化妆品、饲料、食品、保健品以及医药等行业。与化学合成的产品相比,天然β-胡萝卜素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且无毒副作用,因此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三孢布拉氏霉发酵产β-胡萝卜素过程不受光照、气候、产地等环境条件的限制,因此逐渐成为获取天然β-胡萝卜素的主要方法。本文从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化以及反应器等不同角度,对三孢布拉氏霉发酵生产β-胡萝卜素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从而对该技术的优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不同烹调方法对蔬菜中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王强  韩雅珊 《食品科学》1997,18(4):57-59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烹调处理的蔬菜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漂烫、气蒸、油炒对蔬菜中β-胡萝卜素的影响较小,其保存率依次为93.5±3.06%、88.7±1.45%、81.6±1.73%,变异系数依次为3.3%、1.6%、2.1%,而炖煮对蔬菜中β—胡萝卜素影响较大,其保存率为71.6±5.73%,变异系数为8.0%。  相似文献   

19.
丁靖  惠伯棣 《食品科学》2010,31(24):348-354
目的:建立C30-HPLC 内标法对番茄及其制品中全反式番茄红素和β- 胡萝卜素进行同步定量检测方法。方法:色谱条件:固定相:YMC Carotenoid column C30 色谱柱 (4.6mm × 250mm,5μm);流动相A:乙腈:甲醇(3:1,V/V);流动相B:甲基叔丁基醚(MTBE);流动相A 与B 中分别添加体积分数0.05% 的三乙胺;洗脱条件:B 在0~10min 内保持30%,在10~20min 内,B 由30% 线性增至90%,20~30min 内B 维持在90%;流速:1mL/min;色谱图检测波长470nm 和450nm;进样量:20μL;柱温:室温。内标物为全反式-8'- 阿朴-8'-β- 胡萝卜素醛。结果:此方法的最小定量限为0.01μg/mL。在0.3~0.6μg 范围内,内标物对全反式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36 和1.22,重复性RSD 分别为小于0.50%和0.70%,加样回收率均在99.00% 以上。结论:应用本方法可对番茄及其制品中的全反式番茄红素和β- 胡萝卜素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