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研究乌珠穆沁羊不同生长阶段、不同骨骼肌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kinase,AMPK)活性、糖酵解相关指标和肉质相关指标的内在变化规律,选取3、6、9月龄乌珠穆沁羊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腰大肌,分别测定其AMPK活性、肌糖原含量、乳酸含量、己糖激酶(hexokinase,HK)活性、pH值、剪切力和色泽等指标。结果表明:AMPK活性升高时pH24 h值、红度值(a*)明显下降,并呈显著负相关(P<0.05);剪切力随着月龄增大而降低(P<0.05),腰大肌黄度值(b*)最大,背最长肌b*最小,腰大肌a*变化规律与b*相同,股二头肌与背最长肌a*变化规律与b*相反;同一部位肌糖原含量与月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最长肌最大,股二头肌最小(P<0.05),乳酸含量变化规律与肌糖原含量总体相同;HK活性与月龄呈正相关(P<0.05),腰大肌最大,股二头肌最小(P<0.05),AMPK活性随着b*、肌糖原总体含量、6月龄与9月龄乳酸和HK活性升高呈现显著上升趋势(P&l...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 研究乌珠穆沁羊与小尾寒羊不同生长阶段、不同部位骨骼肌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活性、糖酵解与肉质相关指标的内在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月龄和8月龄乌珠穆沁羊与小尾寒羊的股二头肌、背最长肌与臂三头肌AMPK活性,比色法测定乳酸(lactic acid,LA)含量,微量法测定肌糖原含量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己糖激酶(hexokinase,HK)含量以及常规法测定肉品质等相关性指标。结果 两个品种的肉羊之间AMPK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AMPK活性升高同时pH24值、L*值、b*值与剪切力降低(P<0.05),LA、肌糖原含量、a*值和HK活性升高(P<0.05)。被激活的AMPK能够刺激产能过程糖酵解的HK活性、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酶活性与LA含量呈正相关,宰后呼吸方式的改变导致pH快速下降剪切力增大,嫩度与熟肉率降低。结论 表明宰后羊肉AMPK活性与糖酵解和肉品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AMPK活性以及糖酵解的程度不同,可能导致了肉的剪切力、瘦肉率以及嫩度等差异,AMPK活性增强糖酵解的关键酶被激活活性增加,加快糖酵解进程从而影响肉品质。  相似文献   

3.
选取巴寒杂交一代肉羊5月龄、6月龄、8月龄和12月龄不同部位骨骼肌,分别测定它们的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活性、糖酵解指标和肉质指标,研究不同月龄不同部位三者的差异,以探讨AMPK与宰后肌肉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MPK活性随着月龄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p<0.05),不同部位间背最长肌AMPK活性显著大于股二头肌和臂三头肌(p<0.05);AMPK活性与pH24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肌糖元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L*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熟肉率呈显著正相关(p<0.5).实验表明AMPK活性与pH24值、肌糖元含量、L*值和熟肉率具有显著相关性,AMPK可能通过调节糖酵解进程进而影响肉品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测定了放牧和圈养条件下苏尼特羊宰后羊肉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活力、AMPK基因(PRKAA1、PRKAA2、PRKAG3)mRNA相对表达量和糖酵解指标,分析了 AMPK活力与糖酵解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羊肉AMPK活力及糖酵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条 件下苏尼特羊背最长肌的剪切力、亮度值以及黄度值均显著大于圈养条件(P<0.05);两种饲养方式的胴体初pH值 (pH1)和静止排酸24 h后胴体最终pH值(pH24)差异不显著(P>0.05);圈养条件下苏尼特羊PRKAA1和PRKAG3基 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大于放牧条件(P<0.05),PRKAA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小于放牧条件(P<0.05);AMPK活 力和己糖激酶活力均为圈养条件大于放牧条件,但差异不显著(P>0.05);圈养条件下乳酸含量显著大于放牧条件 (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PRKAG3基因相对表达量与AMPK活力、己糖激酶活力以及乳酸含量均呈显 著正相关(P<0.05),与剪切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PRKAA1基因相对表达量仅与乳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0.05);PRKAA2基因相对表达量与AMPK活力以及糖酵解指标无显著相关性;AMPK活力和己糖激酶活力以 及乳酸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PRKAA1和PRKAG3基因相对表达量高时,AMPK被激活,使 己糖激酶活力增加,加速组织内的糖酵解,增加肌肉乳酸含量,降低pH值,进而影响肉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对糖酵解、肌肉内环境及品质的影响,以0.50 mol/L 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5-amino-4-imidazolecarboxamide,AICAR)处理的西杂牛背最长肌为对象,于4 ℃进行成熟,测定宰后成熟期间肌肉AMPKα基因(PRKAA1、PRKAA2)转录量、P-AMPK表达量、AMPK活性、糖酵解水平及品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宰后24~120?h,处理组AMPKα基因转录量、P-AMPK表达量及AMPK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2~168?h,处理组pH值和肌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168?h,处理组L*、b*值及ATP、ADP、AMP和IM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120?h,处理组蒸煮损失率和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剪切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ICAR通过激活AMPK并加快宰后糖酵解影响肌肉内环境、肉色、剪切力及肌纤维微观结构变化,加快宰后肌肉成熟进程,说明AMPK活性对宰后肌肉糖酵解及品质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且可通过调控宰后肌肉AMPK活性来调节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脯氨酰羟化酶(prolylhydroxylase,PHD)对宰后牦牛肉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糖酵解及肉品质的影响,以牦牛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分析二甲基乙二酰氨基乙酸(dimethyloxaloylglycine,DMOG)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中HIF-1α表达量、糖酵解关键酶活性、糖酵解程度、肉品质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宰后成熟过程中,HIF-1α表达量随成熟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由于DMOG的作用,HIF-1α表达量在宰后12 h内显著升高(P<0.05),说明抑制PHD活性可以上调HIF-1α表达量。己糖激酶(hexokinase,HK)活性、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PFK)活性和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活性均随成熟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同时DMOG组的HK、PFK、PK的活性在3~120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MOG组的糖原含量和pH值均在3~72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PHD介导HIF-1α上调糖酵解酶活性,加速糖酵解进程。同时,DMOG组的剪切力在宰后成熟3~72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值在6~168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a*值在成熟过程中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MOG组的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面积均低于对照组,肌纤维间隙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说明PHD介导HIF-1α对宰后肉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其中剪切力与L*值的变化由pH值变化引起,而a*值的变化原因需要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在宰后成熟过程中,PHD通过上调HIF-1α表达量进而增强糖酵解关键酶活性,加速糖酵解进程,引起肌肉内环境的变化,最终影响宰后肉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以8月龄巴美肉羊、小尾寒羊和苏尼特羊为实验材料,取背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LD)、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BF)和臂三头肌(triceps brachii,TB),测定其糖酵解潜力(glycolytic potential,GP)、乳酸含量,以探讨不同品种肉羊肌肉糖酵解潜力的差异及糖酵解潜力与肉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肉羊3 个部位肌肉的糖酵解潜力均为LD最大,TB最小。不同品种肉羊间的糖酵解潜力差异显著(P<0.05),巴美肉羊最大,小尾寒羊最小。宰后45 min的乳酸含量与糖酵解潜力大小情况并不一致。3 个品种肉羊背最长肌的剪切力值差异显著(P<0.05),巴美肉羊最小,小尾寒羊最大。巴美肉羊的熟肉率显著高于苏尼特羊和小尾寒羊(P<0.05)。小尾寒羊的糖酵解潜力与a*值成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糖酵解潜力的增大,pH24值及剪切力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牦牛肉在宰后成熟过程中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K)活化调控的能量代谢对肉色稳定性的影响,本实验以牦牛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使用AMPK激活剂(AICAR)和抑制剂(Compound C)对其进行处理,并置于4 ℃下成熟,在相应的成熟时间点对AMPK活性、肉色及能量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肉色和能量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成熟至12 h,与对照组相比,AICAR组AMPK活力提高了13.17%,而抑制组降低了9.03%,表明AICAR对AMPK活性有激活作用,而Compound C对AMPK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三者的L*值、a*值和己糖激酶的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b*值、H*值、乳酸含量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L*值、b*值和H*值始终为AICAR组>对照组>Compound C组,a*值始终为AICAR组<对照组相似文献   

9.
文中主要探讨了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kinase,AMPK)在宰后早期(3、5.5、7和10 h)不同部位牛肉中的差异性表达以及对最终牛肉品质的影响。选取牛柳(psoas major,PM)与西冷(longissimus dorsi,LD)2个部位,分别测定p H值、AMPK活性、糖酵解指标和肉品质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宰后时间的延长,AMPK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而且PM中的AMPK活性显著高于LD(P0.05);AMPK活性与p H值与肌糖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乳酸含量及(AMP+IMP)/ATP[AMP:adenosine monophosphate,一磷酶腺苷;IMP:inosine monophosphate,肌苷酶;ATP:adehosine triphosphate,三磷酶腺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丙酮酸激酶随宰后时间先升高后降低(P0.05),而且PM中丙酮酸激酶达到最大活性值的时间以及最大值要早于且高于LD(P0.05);同时,PM在成熟期间表现出较高的嫩度以及较低的蒸煮损失(P0.05)。上述结果表明,AMPK能够通过调节糖酵解进程而影响牛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李乔  马纪兵  余群力  韩玲 《食品科学》2021,42(12):17-23
为研究宰后牛肉中NO对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kinase,AMPK)活性、糖酵解及肉品持水力的级联调控作用。以NO释放剂二乙烯三胺(diethylenetriamine,DETA)、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itro-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DETA+Compound C(AMPK抑制剂)处理的牛臀股四头肌为研究对象,在成熟0、6、12、24、48、72 h分析NO含量、AMPK活性、糖酵解关键酶活性、蛋白质溶解性以及持水力等指标变化。结果显示,AMPK活性在0、6、12 h L-NAME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ET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NAME组己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在6、12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H值在6、12、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蛋白溶解性在6、12、24、48、72 h高于对照组(P<0.05),离心损失在6、12、24、48、72 h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指标在NO促进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然而,NO促进+AMPK抑制组己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在6、12 h显著低于其他3 组(P<0.05),pH值在6、12、24 h则显著高于另外3 组(P<0.05),总蛋白溶解性在6、12、24、48、72 h显著高于其他3 组(P<0.05),离心损失在6、12、24、48、72 h显著低于其他3 组(P<0.05)。结果表明,牛肉在宰后成熟初期,NO通过激活AMPK进一步增强己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和糖酵解速率,使牛肉pH值、总蛋白溶解性和持水力均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宰后牛肉品质劣变内源因素及后期开展肉品质控制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选取苏尼特羊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分析宰后4 ℃下成熟过程中(0、24、48、72、96 h)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质量浓度和活力、糖酵解及肉品质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以探究宰后AMPK的含量和活性对糖酵解和成熟进程的影响,确定苏尼特羊宰后最佳的成熟时间。结果表明:羊肉中磷酸化AMPK的质量浓度和活性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4 h达到最高点。糖酵解指标中,pH值在宰后24 h内显著下降(P<0.05);肌糖原和游离葡萄糖的含量随着宰后成熟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乳酸含量在宰后24 h到达最大值。肉品质相关指标中,羊肉的剪切力在24 h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48 h后总体趋于稳定;a*值及b*值在宰后均呈现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L*值在宰后96 h达到最大;在不同时间点(0、24、48、72、96 h)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为29、30、41、40、46 种,整体呈现升高的趋势,其中48 h时醛类物质种类最多,有助于提高羊肉的整体风味。综上所述,宰后不同时间点AMPK含量和活性的变化会造成糖酵解指标的改变,进而影响了肉品质指标的变化;在宰后48 h的羊肉具有较好的品质和风味,适宜加工食用。  相似文献   

12.
以放牧和舍饲两种饲养条件下12 月龄苏尼特羊股二头肌为实验材料,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对肌内脂肪沉积动态平衡中脂肪酸β氧化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肉毒碱脂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CPT1)通路所涉及的相关酶活力和质量浓度、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及肉品品质等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AMPK-ACC-CPT1信号通路相关指标、肌内脂肪含量及肉品品质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饲养组羊股二头肌AMPK质量浓度、AMPK活力、CPT1质量浓度、AMPK mRNA表达量、亮度、黄度和剪切力显著大于舍饲饲养组(P<0.05);放牧饲养组羊股二头肌ACC活力、ACC mRNA表达量、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舍饲饲养组(P<0.05)。由此可见,放牧饲养可以一定程度上激活AMPK-ACC-CPT1通路,从而减少肌内脂肪沉积,增加羊肉亮度和黄度,降低嫩度,进而影响肉品品质。  相似文献   

13.
189 只白羽肉鸡随机分配到9 个处理组,处理因素分别为运输时间(0.5、3、5 h)、休息时间(0、1、2 h),工厂条件宰杀取样后,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含量、皮质酮激素(corticosterone,CORT)含量、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活性、亮度L*值、pH值、滴水损失、蒸煮损失、肌肉乳酸含量、糖原含量等指标,研究夏季不同运输和休息时间对肉鸡应激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ACTH、CORT、CK含量及肌肉pH值呈上升趋势(P<0.05),L*值、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及肌肉乳酸和糖原含量都呈现下降趋势(P<0.05);随着休息时间的延长,ACTH、CORT、CK含量呈现下降趋势(P<0.05),休息时间对其他指标的影响则不显著(P>0.05);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运输时间对所测指标均影响极显著(P<0.01),休息时间对除ACTH、CORT外的所有指标影响均不显著(P>0.05),运输时间和休息时间的交互作用对CORT、1 h时L*值、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影响显著(P<0.05),对其余指标影响均不显著(P>0.05)。提示,夏季运输会造成肉鸡应激,不利于宰后肌肉品质;合理的运输时间搭配适当的休息时间可以缓解肉鸡应激,提高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对羊肉糖酵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霞  李泽  靳烨 《食品科学》2010,31(5):237-239
通过抑制剂阿糖腺苷(araA)改变肉样中的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性后,测定羊肉样品中乳酸含量、己糖激酶(HK)活性及pH 值的变化,研究AMPK 活性变化对羊肉宰后糖酵解的影响。结果表明:AMPK活性降低时,乳酸蓄积率降低(P < 0.01),己糖激酶活性受抑制(P < 0.01),pH 值降速减慢(P < 0.01),并且3 个指标随AMPK 活性变化而表现出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