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鉴定芥末油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提取了市售4种芥末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所得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与鉴定。采用质谱、保留指数和标准品进行定性,共鉴定出1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最多,为6种;4种芥末油中共有的成分是二硫化碳、烯丙基氯、异硫氰酸环丙酯、异硫氰酸甲酯、异硫氰酸烯丙酯和硫氰酸烯丙酯。采用邻二氯苯为内标对4种芥末油进行了定量,其中含量较高的有异硫氰酸烯丙酯(7487.01~22025.36μg/g样品)、硫氰酸烯丙酯(1074.69~4013.81μg/g样品)、异硫氰酸环丙酯(21.24~49.74μg/g样品)、硫氰酸甲酯(5.80~19.77μg/g样品)等。在鉴定出的成分中,由异硫氰酸烯丙酯转化或降解的产物有硫氰酸烯丙酯、异氰酸烯丙酯、二硫化碳和二烯丙基硫醚。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区不同产地松茸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菲  罗强  丁祥  叶海霞  杨志荣 《食品科学》2011,32(18):171-175
用有机溶剂萃取-蒸馏法提取西南地区林芝、雅江、小金县产鲜松茸子实体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从3个样品的挥发性成分中依次确定出28、22、27个化合物,共计66种。结果显示林芝样与小金样的挥发性成分中有9个共同成分,两者主要成分依次为1-辛烯-3醇(28.43%)、亚油酸(33.86%);雅江样与前两者仅有2个共同成分,其主要成分为亚油酸甲酯(16.58%)和2-乙基己醛(16.54%)。其中林芝样和小金样中的1-辛烯-3-醇(蘑菇香)、雅江样中的2-乙基己醛(青草香)、小金样中的3-辛醇(蘑菇及黄油香)和苯乙醛(花蜜香)等C8醇及醛是导致3者香气差异的主要成分,可作为辅助西南地区不同产地松茸分类的化学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得到泡菜在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及对风味影响较大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对泡菜的乳酸菌总数、基本理化指标和感官进行测定,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发酵过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发酵第6d泡菜品质最优,为最佳食用期;不同发酵时间的泡菜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发酵过程共检出化合物45种,酯类在发酵过程相对含量最高,是结球甘蓝泡菜的特征挥发性物质。对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硫氰酸甲酯、(E)-丁酸-4-己烯酯、乙酸己酯、叶醇、正己醇、β-蒎烯、二甲基二硫和二甲基三硫对泡菜风味形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褪黑素和紫外照射(ultraviolet C, UV-C)处理能有效抑制鲜切麻竹笋褐变、腐烂等品质劣变现象。本研究拟进一步探究两种处理方式对麻竹笋香气的影响。方法: 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igration spectrometry, GC-IMS)对麻竹笋挥发性香气进行分析。结果:GC-IMS检测结果结合表明麻竹笋挥发性成分以醇、醛和酯为主。鲜切麻竹笋中鉴定出70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18种醇、9种醛、4种酮、9种烯烃、10种酯、3种酸和7种其他挥发性化合物。紫外照射和褪黑素处理显著抑制鲜切笋发酵过程并且改变挥发性酯的种类和含量,导致2-甲基丁酸乙酯、乙酸乙酯、醋酸甲酯、丁酸丙酯明显积累。与单独紫外照射或褪黑素处理不同,联合处理可以提高反式2-丁烯乙酯、2-辛醇、3-甲基戊醇、丙酸含量,并抑制发酵过程中不良风味如对甲酚的积累。3-甲基吲哚、安息香醛、对甲酚、反式-2-庚烯醛可以作为判别不同处理贮藏麻竹笋的主要特征性标志物。结论:本文初步探究了褪黑素联合紫外处理对鲜切麻竹笋风味物质的影响,为鲜切麻竹笋保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色拉米香肠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与气质联用技术,对雨润集团的纳波利色拉米、米兰色拉米、匈牙利色拉米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从纳波利色拉米、米兰色拉米、匈牙利色拉米中分别检测到的风味成分分别有69种、59种、63种。其中,脂肪烃类、醇类、醛类物质是三种色拉米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主要来源于脂肪的氧化降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的生化反应及添加的香辛料和烟熏等特殊工艺,不同色拉米中各风味物质相对含量及种类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无子刺梨新鲜果实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无子刺梨新鲜果实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从中共分离了63个成分,并鉴定了其中的57种挥发性成分,包括5种芳香族类、16种烯烃类、8种烷烃类、7种醇类、6种酸类、5种酯类、6种酮类和4种醛类。其中,1,1,6-三甲基-1,2,3,4-四氢化萘的含量最高(20.16%),其他含量较高的有十四烷(6.56%)、β-芹子烯(5.33%)、己酸(5.19%)、二氢-β-紫罗兰醇(5.01%)、三甲苯(3.63%)、十五烷(2.93%)和肉豆蔻酸(2.15%)。研究结果将为深入了解其香气特征、改善产品风味及开发天然香料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发酵牦牛肉挥发性香气成分在成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对各取样点样品中挥发性物质进行提取,利用气相-嗅闻-质谱联用法对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总计有84种挥发性成分被鉴定,其中,经嗅闻鉴定的香气活性化合物有48种,包括烃类(12)、醇类(8)、酮类(7)、醛类(3)、酸类(3)、含硫化合物(2)、酯类(4)、含氮类化合物(7)和酚类(2)。在成熟过程中,烃类和酮类含量整体呈现波动变化。醛类和酯类含量在成熟前期增加,而后又降低。酸类和吡嗪类形成于成熟过程,含量逐渐增加。烃类是成品发酵牦牛肉风味组成中含量最高的,其次是醇类、酮类及吡嗪类化合物。香辛料的添加、氨基酸的降解及微生物的代谢对发酵牦牛肉的香气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2种古井贡酒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溶剂,通过液液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古井贡酒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标准品、NIST 11谱库检索和保留指数3种方法进行定性。结果表明: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出来的化合物不同,正戊烷与乙醚、二氯甲烷相比,对芳香族化合物、烷烃类化合物以及含硫化合物萃取效果较好,二氯甲烷相较于正戊烷、乙醚,对杂环类化合物萃取效果较好。古井贡酒中共定性出188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化合物74种、醇类化合物26种、芳香族化合物25种、酸类化合物20种、烃类化合物14种、醛酮类化合物8种、含硫化合物8种、缩醛类化合物7种、杂环类化合物4种、内酯类化合物2种。其中167种化合物通过标准品比对进行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蒸气蒸馏,无水乙醚萃取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了市售芝麻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实验共分离鉴定了57种化合物。占总检出化合物的81.66%,检出化合物可分为吡嗪,吡咯,吡啶,噻唑,噻吩,呋喃和酚类。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热脱附结合气质联用技术(TD-GC-MS)对冷榨法、超临界法、亚临界法和溶剂提取法所得椰子油中的挥发性成分组成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从4种椰子油中共鉴定出8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酸类、酮类、酯类、醛类、烃类等化合物;亚临界法制得的椰子油中检出醇类化合物种类最多,达8种,与其他3种椰子油几乎无共同性;辛酸在4种椰子油中均有检出,在亚临界油中含量最高,达58.75%;酮类及醛类化合物在4种椰子油中种类与含量均较少;酯类化合物在各椰子油中种类最为丰富,δ-辛醇内酯在溶剂提取油中含量最高,达21.53%;D-柠檬烯在溶剂提取油中含量最高,为2.68%;1,3,4,6,7,8-六氢-4,6,6,7,8,8-六甲基环五-γ-2-苯并吡喃在超临界油中含量最高,为2.86%。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测定7?个白肉品种、15?个红肉品种枇杷成熟果肉的挥发性成分,结合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枇杷果肉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个品种枇杷成熟果肉检测到醛、萜烯、醇、酮、酯及其他6?类挥发性化合物,醛类物质是枇杷果肉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酯类、酮类和醇类是构成不同品种枇杷特有风味的重要组成,正己醛是相对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7?个白肉品种枇杷检测出65?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挥发性物质14?种,莰烯、氧化石竹烯、2-甲基丁酸仅在白肉品种枇杷中检测到;15?个红肉品种枇杷检测出81?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挥发性物质10?种,甜瓜醛、反-2,4-癸二烯醛、反-β-罗勒烯、3-蒈烯、丁二醇、叶醇、十二醇、植酮、乙酸己酯、水杨酸甲酯、丁酸芳樟酯、香叶酸甲酯、乙酸橙花酯、肉桂酸乙酯、百里香酚、丁香油酚是红肉品种枇杷特有的挥发性物质。不同果肉类型枇杷的挥发性成分的主要差异体现在醇类和酯类物质,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类香气物质香叶基丙酮、β-紫罗酮在红肉枇杷中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白肉枇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能把除‘冠玉’和‘乌躬白’外的其他白肉品种枇杷聚集,壬醛是对果肉风味贡献率最高的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13.
芮汉明  贺丰霞  郭凯 《食品科学》2009,30(8):255-259
本实验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热风干燥不同时段的香菇中的挥发性成分,然后用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用GC-MS总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分析其风味成分。香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一些含硫和八碳的化合物。其中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甲硫基二甲基三硫醚、1,2,4-三硫杂环戊烷、香菇精是香菇的特征风味成分。其中以含硫的杂环化合物最为重要,它们是香菇风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汉麻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考察以二氯甲烷为萃取溶剂,不同萃取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时间为4h,从汉麻叶中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占挥发油总组分的86.04%,其中酮类7种(4.67%)、酚类2种(6.13%)、醛类4种(3.88%)、醇类8种(15.35%)、烃类13种(29.40%)、杂环化合物类2种(0.97%)、其他8种(25.64%)。在鉴定出的成分中含量较多的是石竹烯氧化物(14.36%)、石竹烯(8.08%)和α-石竹烯(7.05%)等。  相似文献   

15.
不同等级金华火腿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thermal desorption-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TD-GC-MS)检测不同等级、不同部位金华火腿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的金华火腿挥发性风味物质具有很大的差异,相同等级金华火腿不同部位之间差别也很大。特级火腿第一签中甲苯、苯甲醛和壬醛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1.74%、9.93%和8.64%;第二签中γ-丁内酯、壬醛和甲苯相对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0.49%、10.23%和8.76%;第三签中壬醛、异戊酸、2-戊基呋喃相对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4.12%、8.69%和8.01%。一级火腿第一签中2-戊基呋喃、己醛和壬醛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7.85%、14.70%和12.07%;第二签中苯酚、四氢香叶醇和甲苯相对含量最高,分别达到44.81%、17.43%和4.04%;第三签中己醛、四氢香叶醇、α-蒎烯相对相对含量最高,分别达到25.75%、13.89和6.90%。二级火腿第一签中壬醛、己醛和反式-2-癸烯醛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4.91%、12.71%和6.89%;第二签中己醛、2,3,5,6-四甲基吡嗪和正丁酸相对含量最高,分别达到23.74%、15.82%和6.58%;第三签中壬醛、己醛、δ-壬内酯相对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9.27%、15.28%和5.59%。  相似文献   

16.
孙小媛  李铁纯  周雪 《食品科学》2010,31(22):442-444
为比较不同地区芹菜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采用水蒸气蒸馏方法对产自辽宁3 个不同地区芹菜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采用GC-MS 方法对提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从3 种芹菜叶中一共鉴定出32 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鞍山芹菜叶中鉴定出12 种,其含量占挥发油的27.29%,特有成分为β-月桂烯、n-十六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等;抚顺芹菜叶中鉴定出16 种,其含量占挥发油的21.78%,特有成分为苯酚、桉叶双烯、5-(1,5-二甲基-4- 己基)-2- 甲基-1,3- 环己二烯等;北票芹菜叶中鉴定出9 种,其含量占挥发油的12.59%,特有成分为桉叶双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十八烷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黄鳍金枪鱼肉挥发性成分与加工温度的关系。方法:利用电子鼻分别检测不同温度(70、80、90、100、120、150℃)加热条件下的黄鳍金枪鱼肉及其生肉样品,并对所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新鲜和分别加热到95、150℃的黄鳍金枪鱼肉样品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条件下的样品电子鼻信号表现出很强的聚类特性。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3种样品,分别检出52、50、53种成分,主要为醛类、烃类、醇类、酮类、呋喃类,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黄鳍金枪鱼肉特有的特征气味。结论:黄鳍金枪鱼生肉中含有较多的腥味成分--1-戊烯-3-醇、1,5-辛二烯-3-醇,通过加热处理后这两种成分的相对含量明显减少;加热处理后,具有特殊香气的长链醛以及呋喃类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增多,2-乙基呋喃、2-戊基呋喃是烤制肉品重要的香味呈味物,是加热后黄鳍金枪鱼的特征气味。  相似文献   

18.
刘嘉  陈杰  孙文彬  蒋立文 《食品科学》2011,32(24):256-260
为分析发酵辣椒原料和成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别,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提取发酵辣椒中的挥发性成分,另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对其成品与原料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发酵辣椒成品中共鉴定出45种挥发性有机成分,发酵辣椒原料中共鉴定出43种挥发性有机成分,成品中酯类物质含量增加,醇类物质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番石榴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经计算机检索与标准谱图对照,确定其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番石榴果实中共分出71个色谱峰,初步鉴定了其中的38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性化学成分的76.55%。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萜烯类、醛类、酯类、烷类及其它类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己醛(22.91%)、β-石竹烯(15.31%)、(顺)-乙酸叶醇酯(8.52%)、(E)-2-己烯醛(6.45%)、α-蒎烯(4.56%)、(D)-柠檬烯(3.84%)、(+)-δ-杜松烯(2.11%)、(+)-香橙烯(1.93%)、Z,Z,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一碳三烯(1.54%)、氧化石竹烯(0.95%)、别罗勒烯(0.89%)等。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番石榴果实的生物活性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