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山地城市空间塑造与平原城市的不同,介绍了恩施市旗峰大道沿线区域城市空间的形成过程,阐述了山地城市新区城市空间的塑造过程与方法,以期营造一个生态良好,环境怡人的城市居住区。 相似文献
2.
3.
开发区空间拓展与城市空间重构——苏锡常的实证分析与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苏州工业园、无锡新区和常州新北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开发区空间拓展及其影响下的城市空间重构特征,并进而讨论城市空间优化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5.
6.
作为一座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的古都,西安曾见证了中国周秦汉唐的鼎盛辉煌,并留下了众多的城市纪念空间。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文献佐证对西安城市纪念空间进行了系统研究,梳理了不同类型的现存城市纪念空间分布和数量,并归纳了西安城市纪念空间的分布特征,以上研究将为西安城市纪念空间的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城市与建筑的关系是建筑的组成部分。结合西安城市空间的历史演进及当下西安城市空间及其建筑形态特色的关联性描述,探讨城市空间和建筑形态之间的有机联系,为城市的认知、保护与发展及建筑设计思考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各类综合性新区、新型产业空间为代表的城市新区在城市外延式空间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879个城市新区为研究对象,对基于空间连续性与跳跃模式下的城市新区空间增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新区的空间增长模式可以分为边缘连续式、近郊跳跃式与远郊跳跃式;目前城市新区以5~20 km的近郊跳跃式为主,边缘连续式与远郊跳跃式居次;城市新区的跳跃程度同时受到新区自身功能与母城发展条件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在城市空间增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选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所属483个城市新区作为研究对象,论文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城市新区空间效应的主要特征,具体包括:(1)城市新区促使城市功能出现分化和外迁,并在郊区形成综合化集聚;(2)城市新区引起人口空间的流动与重构;(3)城市新区带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样化;(4)城市新区促成区域城镇空间的组群集聚。最后,论文初步探讨了城市新区的空间增长机理,包括新区空间生产、空间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协作与博弈、城市资源与空间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空间触媒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城市设计是人们对于特定城市的特定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城市外部空间和环境的组织及设计.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形态,成为城市设计必须结合的因素.西安市曲江新区就是一个紧扣城市历史文化的优秀城市设计作品.本文分析评价了西安曲江新区的城市设计,对于其它城市设计的立项及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当前,我国的城市新区建设发展存在许多令人深思的城市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城市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城市设计视角下,运用城市景观打造高品质的现代城市新区,是解决城市新区特色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15.
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展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西安市1991~2004年建设用地数据的统计资料,分析了西安市14年间土地数量和用地类型扩展的特点与规律。最后通过计算绝对扩展强度、城市扩张用地系数及异速增长参照速度,定量揭示该地区土地扩展数量变化的速度、幅度,总结得出西安市土地扩展总体上属于适宜增长类型,同时对今后西安用地扩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多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扩展与国内研究阶段性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本文尝试从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和规划设计学等几个视角分别概括和归纳国内外城市研究者的相关成果,为在连续的时空背景下全面综合地认识城市发展条件和影响因素提供必要的理论联系。同时,在基本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城市空间扩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后,笔者阐述了对城市规划学科自身研究任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大城市安全空间的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研究城市安全空间,主要通过对城市心理安全空间的研究途径进行探讨,以达到对城市“人本化”安全空间的认识。在总结国外研究城市心理安全空间的基础上,以西安城市为探讨区域,通过行为抽样调查,建立起一套评价认知指标体系,对构成心理安全空间的三种区位类型:安全区域、压力地带和危险地带逐一分析,综合得出中国城市(西安)居民共同认知的心理安全空间在地域上的分布与构成模式,揭示西安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及其结构。 相似文献
18.
发展新区是国内外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的基本策略之一.但我国历史城市发展新区时常常采用以旧城为中心、对称布置的空间结构,虽然缓解了用地和人口压力,但交通期望线仍然以旧城为核心,反而加剧了旧城的交通集聚和拥堵,导致拆房拓路对历史格局的破坏.对比中西城市和交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我国为保护历史城市而发展的新区空间布局宜采取“偏”在旧城一侧的双核结构,或不以旧城为几何中心的多核结构,将旧城作为以历史文化保存为特色的“副中心”,另设综合性的现代城市“主中心”,彼此间以不穿越历史城区的快速路相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