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人居环境的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同时也是主要的人居环境。从人居的角度来看,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将受制于在相对狭小的宜居空间内集聚大规模人口的特殊国情,同时受到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发展的影响。将城市群视为不同尺度空间之叠合,一是在国家/区域尺度上以快速交通网络为骨架的城市节点网络空间;二是在区域/地方尺度上以不同等级城市组成的中心地体系。基于"网络"与"中心地体系"的空间特征,提出了模拟城市群空间格局的"递归近邻搜索法",模拟了快速铁路网络条件下由3个世界级城市群、5个国家重点城市群、以及若干个区域性城市群组成的中国城市群新格局。对城市群的未来格局进行展望,并提出优化我国城市群的人居环境的建议,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群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探究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实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马尔可夫链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异格局、空间动态演进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均有提升,且具备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2)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指数有所提升,总体水平由初级协调转至中级协调,且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区以上海市为中心扩散,冷点区集中在皖北地区,高水平协同发展地区自身锁定效应明显,且对低水平协同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3)基础设施建设、消费水平、政府调控和对外开放共同驱动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且各影响系数存在空间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探索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能为长三角城市群有关部门推进二者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地位,也是区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形式。本文以分别位于我国东、中、西部的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地区和成渝城市群为分析对象,从中心-外围的圈层关系视角,运用数量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考察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的阶段特征和一般规律。研究发现:城市群地区的要素集聚呈现出明显的中心指向和交通指向,外向扩散表现出沿"核心都市区中心市-核心都市区外围县-城市群次圈层-城市群外围地区"的空间梯度扩散规律,且人口扩散滞后于经济扩散。进一步考察了初始规模、投资强度、经济发展、通达性以及市场分割对沿海和内陆城市密集地区空间聚散的不同影响作用,以期揭示和解释这类地区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并为城市群的跨区域协调发展和空间规划提供认识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垚  朱美琳  王勇  李萌  孟晓东 《规划师》2022,38(3):61-67
文章基于"统计数据+大数据"的多源数据,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构建城市群碳中和潜力评价体系,测度长三角城市群碳中和潜力指数,分析碳中和潜力空间格局与聚类特征,结果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碳中和潜力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层级呈现明显的空间一致性,并且存在明显的省域空间差异;空间聚类表现为城镇化主导、产...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的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四横四纵"的高铁布局。高铁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加强了各大城市的联系,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快速转移和流动,也使各个城市的分工更加明确。依托这样的高铁时代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各大城市群都希望能搭上这个时代列车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章以中原城市群为例,探究高铁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国内"路、带、圈、群"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已成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抓手。文章从长三角地区建设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出发,梳理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分析指出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小镇定位不准、追风复制、同质化竞争等问题,认为长三角特色小镇建设应主动做到创新观念,打破行政区划束缚,通过精准定位、"互联网+MAS"模式优化生产要素空间配置,以品牌建设提升本体发展质量,从而促进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小城镇是我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增强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及服务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我国进入以城市群为主体推进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小城镇不仅是连接城乡的纽带,也是促进城市群区域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湖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因太湖而得名。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湖州的城镇建设并未摊饼式蔓延,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太湖水乡城镇群。湖州毗邻上海和杭州,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铁时代到来之后,湖州加快"接沪融杭",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一步深化,湖州小城镇发展进入新阶段。优质的生态和人文本底条件是湖州小城镇发展的先天优势。一方面,湖州市生态环境良好,是"两山"重要思想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唯一的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际出行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垚  钮心毅  宋小冬 《城市规划》2021,45(11):43-53
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计算得出居民城际出行联系,分别从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两个维度测算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发现,城市等级和腹地的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群依然是稳定中心地体系,但逐步瓦解;城市网络结构的分析表明区域形成了"一核多极"非均衡网络结构。研究认为,当前长三角空间组织同时具有"场所空间"与"流动空间"双重特征,流动空间一定程度上受到场所空间影响,与中心流理论基本相符。都市圈将成为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的物质载体,是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关键。针对当前规划中的不足,提出规划方法和规划内容的建议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载体和参与全球竞争的空间单元,将在新世纪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世界上顶级的城市群将主导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文章以世界级城市群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背景,从功能体系和组织体系两方面总结了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特征,在分析新技术革命及其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巨型城市区域”将作为世界级城市群规划的新空间单元;探讨轨道交通引导下的世界级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并从世界级城市群的规划层面,探索产业转型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景观保护的“大型化”等三方面策略,以期为国内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与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及"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下,城市群作为主要的城乡空间形态左右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研究运用人文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趋势及其机理:在理论研究中,对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程进行四阶段划分并简要归纳了空间演化规律,提出城市群空间演化的三种模式;采用集聚与扩散理论对演化机理进行探讨,梳理城市群空间演化的驱动要素。在实证研究中,通过Kernel空间分析法总结出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演化过程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群空间演化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不同演化阶段城市群的发展动力,并对城市群未来空间演化模式及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元 《城市规划》2015,(10):52-5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经济的开发推动了陕北经济跨越式快速增长,但能源富集并未真正带动城镇化发展,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表现出危机,表现出"资源诅咒"。本文在分析陕北城镇化表征的基础上,从资金投入、利益分配与利益补偿三方面揭示了"资源诅咒"的内在逻辑与危机。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诅咒"是能源产业"非常态"发展积累所致,受制于资源依赖过度路径、历史欠账较多、体制局限。能源新常态倒逼陕北转型发展,转变城市发展理念、目标和方式,化解资源对于城镇化的抑制作用,是规避"资源诅咒"的机遇期。陕北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构建应以创新和生态为底线,统筹城矿乡村资源配置和劳动力分配,挖掘城市潜力,彰显地域特色,实现多元和谐、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楼瑛浩  朱晓青  王竹 《工业建筑》2012,42(10):25-29
地区性工业遗产是特定时代产业文脉的表达,同时也是特定技术线索和工艺流程的文化展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开发,既包括对原有工业文明、工业精神等场所虚质的传承,同时也包含实质空间遗存的利用。以"线索"为楔入点,结合杭州炼油厂改造地块进行探索,一方面从虚质角度出发,探讨文脉、行为、反馈线索对空间的营造意义;另一方面从实质角度,探讨载体、模块的实体再利用保护方针。并总结相关社会指导策略,为今后工业遗产保护提供具体借鉴。  相似文献   

13.
1引言贵刊2004年第23卷第24期刊登了题为“基于突变理论的深井巷道临界深度”的文章(以下简称为文[1]或原文)。由于研究方向相同,故仔细地阅读了文[1],提出一些问题与作者商榷。为便于比较,文中公式编号采用原文编号,而本文提出的公式则采用式(A),(B),(C),(D)等表示。2讨论(1)文[1]给出关系式:σcP=σc? Mo(ε1?ε c)(1)式中:ε1=εθ,εθ为切向应变,并称其中σ cP 为软化区强度。这样式(1)中εθ=ε c 时,软化区强度cσcP =σ。巷道围岩任一单元体受有三向应变εθ,εr ,εz(=0),不能只考虑切向应变εθ,而不考虑ε r ,εz(=0)及三者…  相似文献   

14.
关于“节理岩体拉剪断裂与强度研究”一文的一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第3期刊登了“节理岩体拉剪断裂与强度研究”一文(以下简称“原文”)[1],在其结语中提出“原文”的主要贡献是“建立Hoek-Brown准则中材料常数m,s与岩石的断裂韧度KIc,KIIc的关系”。笔者阅后认为,此关系的推导前提存在缺陷,现提出来希望引起作者和读者重视。比较熟悉断裂力学基础理论的都知道[2],应力强度因子(KI,KII)是表征裂纹尖端应力奇异性强度的参数,由KI,KII表达的裂尖应力场,即原文的(3),(4),(5)三式,都只能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的局部区域,用r表示到裂尖的距离,这些公式应用的条件是r→0。“原文…  相似文献   

15.
原型概念自引入建筑领域以来,已由最初的物质层面问题演变为更具有根本价值的人文精神问题。本文以西方心理学及东方佛学等为理论根基,深入探索了建筑原型的相关理论。从建筑原型的来源开始,一直到建筑原型的位置,即原型意象的"中道"思想的体现,最后分析了建筑的双重本体性范畴以及在实践方面的价值等,致力于构建一个新视角下的建筑原型理论体系,从而为原型理论在建筑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在城市空间增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选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所属483个城市新区作为研究对象,论文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城市新区空间效应的主要特征,具体包括:(1)城市新区促使城市功能出现分化和外迁,并在郊区形成综合化集聚;(2)城市新区引起人口空间的流动与重构;(3)城市新区带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样化;(4)城市新区促成区域城镇空间的组群集聚。最后,论文初步探讨了城市新区的空间增长机理,包括新区空间生产、空间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协作与博弈、城市资源与空间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空间触媒作用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黑龙江省安达市为例,通过对安达市14个乡镇,116个行政村的现场调研,从市域、乡镇、村庄三个层面展开现状分析,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角度分析目前安达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家及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及安达美丽乡村3年建设行动计划。分别从市域、乡镇驻地、示范村庄及基层村庄四个层面,整理出安达市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需要建设的内容、标准及建设时序。最后结合安达作为新型城镇化试点这一政策机遇,将近五年安达新型城镇化需要建设的内容总量,分别进行横向及竖向的建设资金概算。期望通过系统的梳理,能给安达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一个明确的建设思路和抓手,实现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的目的,整体实现新型城镇要求指标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安全评价技术是安全管理领域中的新方法,它的出现使得安全管理从事后预防型转变为自主控制型,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对事故发生的控制能力。由于目前的安全评价技术主要针对于石油化工等行业以及重点部位的控制,适合于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评价技术还不成熟。本文综合目前安全评价技术,结合建筑业的特点,运用管理理论中的模糊评价方法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一种适合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评价方法。本文详细论述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方案以及模糊综合安全评价的具体运用步骤。 本文是在承担的建设部课题《建筑安全生产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与天津建工集团共同开发完成的,并在天津建工集团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区化"城市养老居住设施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城市养老居住设施严重不足、建设中追求床位数量"规模化",建设场所"郊区化"所产生的问题,提出城市养老居住设施建设应转向生活形式"家庭化",设施建设"社区化"的新方向.探讨了以城市住宅空间为基础,以社区发展为平台,以满足亲情化养老生活需求为目标,构建"社区化"城市养老居住设施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首先欢迎王启智教授对作者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第3期上发表的“节理岩体拉剪断裂与强度研究”一文提出的几点看法(以下简称王文),为此作出如下回复。(1)作者在“节理岩体拉剪断裂与强度研究”一文中已指出,由于岩石材料的不均匀性与性质各异,导致了岩体拉剪断裂的复杂性,要比较准确地确定岩石的断裂性质是很困难的,因此只有从宏观上去把握问题的实质,以求得总体效果,这样,我们采用等效的原则来确定裂缝前沿的应力分布。所谓等效,就是裂缝前沿的应力分布的总和力与等效平均应力的总和力相等,来求等效应力,合力是平衡力,是相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