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探讨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高向东  江取珍 《城市规划》2002,26(1):66-69,89
对上海中心城区市民大搬迁的数量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市民大搬迁的原因和利弊得失 ,提出上海城市人口分布的未来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上海城市郊区化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上海为例分析了其城市的发展阶段,并对处于郊区化的上海的城市发展机制和特性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特性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城是大城市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城建设有助于疏散大城市人口和产业,缓解"大城市病"。在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新城作为郊区建设的重点,其地位正日益凸显。利用六普人口数据,探讨上海人口增长和新城人口集聚态势;通过新城实地调研,掌握新城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人口发展与新城建设,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推动未来新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冯健  周一星 《城市规划》2002,26(1):58-65
首次利用第 5次人口普查 (2 0 0 0年 )的数据 ,结合前几次人口普查数据 ,对杭州市36年来的人口空间变动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时段人口空间变动的特点形成了基于空间集聚与扩散作用的杭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郊区化发展与杭州城市形态的演化关系密切 ,它使“手状”的城市形态不断充实并向外蔓延 ,逐渐演化为“扇状”的形态 ;面对郊区化 ,传统的“集聚式发展”的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也面临转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伦敦、巴黎、香港、东京和首尔等国内外特大城市新城发展的案例分析,总结和探索了这些取得成功的新城在技术层面(包括规模、距离、交通等方面)和在政策层面的共性。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上海的新城建设做出了相应的评价,并给出了规划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上海市人口分布与城市区域功能结构错位、城市发展规划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新城人口导入的必要性,给出了新城人口导入应当遵循的原则,研究了上海市新城人口导入的影响因素,最后从经济发展、住宅供应、政策引导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新城人口导入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近域郊区化到远域郊区化是国内外大都市郊区城市化扩展的重要步骤.以上海大都市郊区化为例,阐述了从近域郊区化向远域郊区化推进的战略意义:辨识了远域郊区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RobertFishman教授的“中产阶级乌托邦”、“科技型新城”、“全球型郊区”三篇文章分别提出了中产阶级行为价值取向的研究视角、“郊区走向消亡,科技型新城的兴起”的观点、发展中国家全球型郊区的假设,使我们对郊区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郊区化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希望通过对RobertFishman的郊区化研究在纵向尺度上的述评研究,获得对未来中国郊区化与城市发展研究的一些有益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9.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城市重要的创新载体之一,对处于发展机遇期的新城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五个新城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超大城市周边新城高新技术企业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上海五个新城高新技术企业的生长环境.分析结果表明:在时序演进方面,新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规模有待...  相似文献   

10.
北京的城市发展阶段对新城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宏远  樊杰 《城市规划》2007,31(3):20-24
北京将建设新城作为疏解中心城职能和人口压力的重要战略。本文首先分析北京的城市发展阶段及其内在机理,借鉴巴黎和东京都市区当年建设新城的经验与教训,剖析现阶段北京市建设新城将会面临的难点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市目前的城市发展阶段,建设新城难以起到疏解中心城人口压力的目的,反而容易使新城成为容纳外来人口继续向北京市迁移的集聚地,进一步造成城市建成区的蔓延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上海市2000年"五普"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揭示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并结合社区案例的实证调查分析,从就业机会、住所选择、开发建设、政策管理四个方面剖析了外来人口的空间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职住空间关系分析上海郊区新城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上海市域居民的就业地和居住地,获取了就业密度和通勤联系数据,从职住空间关系视角分析了上海9个郊区新城的发展状况。首先,通过就业密度识别就业密集区、计算各新城平均就业密度。随后,通过通勤联系分析各新城就业者来源地,划分了各新城就业势力范围。最后用独立指数计算各新城的职住平衡程度。研究发现上海郊区新城已成为郊区经济活动主要集聚区域,但各新城就业辐射范围仍主要集中在其所属行政辖区内,对所属区县以外地区的就业吸引力较弱。独立指数测算定量证实了上海郊区新城基本符合离开中心城越远,自身职住平衡程度越高的规律。其中,地处远郊而且独立指数较低的郊区新城其发展状况较为特殊,原因值得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汪光焘 《城市规划》2004,28(3):13-29
跟踪研究了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发现: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规模和强度上,北京的郊区化都在继续发展。具体而言,1990年代北京居住郊区化愈演愈烈,出现许多新的形式,都市区居住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工业郊区化发展幅度不断加大;商业郊区化趋势初见端倪;近年来私家车的发展及其对郊区化的推动作用大大超出学者们最初的预料;第二住宅引起一定程度的季节性郊区化发展;郊区化进程中城市贫富分化明显,并在空间上有所体现。针对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提出若干调控的建议和对策。最后,尝试构建1990年代中国城市郊区化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14.
大都市郊区化过程中郊区住区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婕  罗巧灵 《城市规划》2007,31(3):25-29
通过对大都市人口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和人口郊区化对住区开发建设影响的分析,借鉴英国的新城建设、美国的边缘城市及新城市主义和巴黎新城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我国大都市郊区住区的开发模式,并提出了适于我国大都市郊区的“中心网络型”住区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全球城市理论为视角,探索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和其影响机制。基于小尺度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数据,分别选取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差异指数、分异指数和隔离指数,分析新移民居住空间特征,并结合相关规划分析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新移民主要聚集于外围地区,其居住空间分异在城市郊区更为显著,而中心城区新移民已基本融入本地居民生活,新移民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密切相关;此外,上海和中国其他世界城市的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的机制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新移民聚集区在形成机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心城区主要受到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城市外围地区主要受到市场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北京郊区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郊区化的已有研究基本上都局限在对人口和工业的离心扩散进行总体分析,而在城市各个功能区对郊区化的影响方面尚未涉足.利用实际调查和深度访谈的资料,分析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北京郊区化的影响内容和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位于远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良好的居住环境等城市一般郊区所不具有的条件,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郊区化的重要载体,吸引了区位竞争力较强的郊区化企业和居民,促进了城市的远域郊区化和郊区化的空间分异.因此,在郊区化背景下,应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促进其与城市的整合发展.同时还应充分关注和研究我国郊区化的空间分异现象.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国际上大都市区新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出发,分析杭州大都市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对杭州新城的建设进行探索与思考,总结问题与教训,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