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东北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以培养卓越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校内外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完整的教学体系改革,聚焦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通过改革培养现代经济社会所需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和动态适应能力的卓越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
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为高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前贵州省电商人才的专业能力需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应包含所学专业的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应有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现阶段我省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众多高校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体系中对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合理性,本文根据当前我省高校的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力争能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完善它,让我省电子商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拥有良好的实践平台,使学校的专业教育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融合,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与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广西轻工业》2019,(6):151-152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高职教育的新要求。本文以适应新技术为前提、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双创能力为目标,从实践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平台体系建设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对高职机电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适应知识型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有效途径。基于陕西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科发展需求,针对轻化工程专业目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提出了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团队建设的拔尖创新人才新模式,以解决在该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机制不完善、培养过程系统性和科学性有限、科研-教学资源平台和科研团队师资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可显著提升轻化工程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为形成具有科研团队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以“新工科”的内涵及要求为导向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反向设计机制、“评价-反馈-持续改进”循环工作机制。搭建由基础认知实践平台、专业导向实践平台和创新融合实践平台三部分构成的能力递增式实践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以及科研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期望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为新工科复合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专业培养特色出发,以东北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工程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进行专业综合改革。通过改革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素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文章以福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通过着力强化实践教学,统筹建设"基础实验平台"、"中试实训平台"、"科研训练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以及"校外实践基地"多元实践平台,采用"引进来-走出去-传帮带"多措并举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形成"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多维实践教学新体系,为海西经济建设培养一批基础扎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培养,转变教学思想,不断的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可见实践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工程中的重要性。然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学。本文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及重要性出发,对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做了有关论述,旨在为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  相似文献   

9.
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高水平的工程后备人才,郑州轻工业学院紧跟形势,及时启动学校"卓越计划",面对"卓越计划"新要求,环境工程专业及时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为培养高素质环保工程创新人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高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剖析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了实践教学理念与新形势要求的匹配性、实践教学体系多环节之间的衔接性等关键问题。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新工科建设理念,形成了“强+弱”实践环节分类培养体系、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理念、智能化实践教学平台等3大模式。通过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构建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油水分离的现象普遍存在。鉴于此,从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中心创建、培养路径创新、培养机制建立等环节入手,探索并实践"专创互融"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这对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积极地意义。  相似文献   

12.
洪婷 《西部皮革》2023,(23):54-56
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崛起,为服装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平台,但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对于人才能力多元化的要求。基于此,高校服装专业需要在新形势下创新教育理念,准确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精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强化学生对产业的了解和发展认知,结合新市场概念,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应用型人才"实习教学培养模式,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必要性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东北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具体情况,提出了"2+1"的实习教学新模式,对实习环节进行了优化。通过多年的实习实践证明,优化的实习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蒲晓璐  崔玥  王琳  刘易东 《食品工业》2022,(12):266-271
为了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国家提出“新工科”,积极推进面向未来与产业需求、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程教育改革。文章阐述了在食品类专业教育中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与新工科高等教育要求相融合、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的应用价值,总结了坚持立德树人-强调思政引领、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构建双创教育实践平台、产学研创协同育人四种主要应用途径,归纳了目前国内外高院在食品课程和专业建设上创新创业思维的应用成效,为新工科食品类创新创业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为深化双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仪器分析实验是食品科学、化学化工等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实验课,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以"应用型"教育为教学改革的背景,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对食品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循环模式上课、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建立校-所-企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为更好的培养企业和市场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6.
以湖南工程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及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改革实践为例,探讨纺织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的目标与挑战,培养引领新时代发展的高层次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基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学科一流专业的建设优势、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规划以及专业认证标准,本文探究了食品类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行径。在分析当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以创新为突破、以涉农加工技术为根基”是“双一流”协同乡村振兴政策推动下食品类专业型硕士培养的重要体现,同时结合创新机制的完善途径,构建“一体三翼两融合”的食品类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与“平台+四化”的联培机制。该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食品类专业型硕士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创造能力。这对推动食品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探索独立学院以能力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通过搭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五模块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和遴选优秀实习单位等有效措施,显著提高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高职服装专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以陕西工院服装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建设实践为例,阐述其建设思路、保障机制及实践特色,以期共同探索为学生搭建更好地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广西轻工业》2019,(3):172-173
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与任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围绕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探索适合民办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搭建产学平台,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食品科学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