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砖混结构中设钢筋混凝土圈梁及构造柱,增加了建筑物的整体刚度与延性,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但在砖混结构中设置的竖向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常出现一些质量问题。现介绍我们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几项措施: 一、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在平面上多设在外墙转角和内外墙交叉处(内纵、横墙交叉处多设在楼梯间);在竖向则从基础开始直至顶层圈梁。由于构造柱在通过每层圈梁处都和圈梁混凝土现浇在一起,所以如果抛开墙体去看,它和圈梁在形式上和钢筋混凝上框架相似(但设计上还是以墙体承重)。事实上构造柱是嵌在墙体中的钢筋混凝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多层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抗震地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设置构造柱,由于抗震构造柱嵌固在墙体内,通过拉结筋与墙体联结,提高了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和整体刚度,但在施工中如不注意施工质量,不但起不到增强抗震能力的作用,相反还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给安全使用留下隐患。下面就几种质量通病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有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选用基本材料制作完成带有圈梁和构造柱的夹心墙体,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圈梁和构造柱的抗震受力性能进行测试,通过对墙体的受力应变分析,发现构造柱拉结筋受力较大,各墙体圈梁和构造柱的应变规律相似。构造和材质对构造柱和圈梁受力影响不大,圈梁和构造柱可有效提升夹心墙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砖混结构构造柱和圈梁从规范规定出发,通过构造柱和圈梁在砖混结构中的不同作用,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对构造柱和圈梁不规范的设计或施工造成砖混结构房屋的不同损坏情况,进行粗略分析构造柱和圈梁对砖混结构抗震所起到的主要关键作用,供今后的砖混结构的设计、施工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5.
现代房屋建设中,较多用砖混结构,它与框架结构相比,可降低造价。通过结构设置构造柱、圈梁等方法来确保证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砖混结构有构造柱进行抗震设防,增加了建筑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构造柱既加强墙体的连接,又与圈梁构成立体骨架,提高了建筑刚度,避免墙体产生裂缝,因此构造柱的质量好坏,决定了砖混结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6.
任先明 《山西建筑》2002,28(4):129-130
分析了多层砖混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在抗震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在保证抗震设计要求的条件下,如何确保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的施工质量,如何消除其质量通病,施工缺陷,从而保证构造柱,圆梁对墙体的约束作用,增强其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延性,确保构造柱,圈梁形成类似主“小框架”的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7.
砖混结构中,常见的现浇检结构主要是构造柱、圈梁、现浇板及楼梯等,这些部位的钢筋改增强了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延世,提高了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但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些施工单位往往忽视以上结构的施工质量,特别是对钢筋绑扎质量重视不够,再加上部分施工人员对某些部位钢筋受力状态不明确,以致产生各种施工缺陷,给工程留下了不应有的隐患。现谈谈施工中常见的几个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一、构造柱钢筋绑扎存在的问题。施工中部分施工人员不注意构造柱箍筋在圈梁连接处的加强措施,忽视构造柱与砌体整体连接,如梁柱结点处,柱箍…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砖混结构房屋设置圈梁及构造柱是基于抗震构造要求考虑的,人们形象地将这种结构称为“捆绑式”结构,主要是因为圈梁及构造柱在横向和纵向对房屋起双重约束作用,加强了房屋的整体刚度。由于圈梁与构造柱截面在设计上大多与墙体同宽,而且保护层厚度一般要求也相同(为25毫米),因此,圈梁箍筋按常规方法制作时,如果使圈梁钢筋骨架顺直,在构造柱节点处势必与构造柱钢  相似文献   

9.
孙永刚 《山西建筑》2002,28(2):125-126
砖混结构中构造柱和圈梁对结构抗震性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因思想不重视,造成了构造柱钢筋纵筋移位;混凝土底部马牙搓洞内漏振,构造柱连接处有断点;砌筑马牙搓尺寸、高度、位置等留设不规范。造成了圈梁横板拆后梁有凸肚、翘曲;混凝土梁桩节点振捣不密实等。针对上述质量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制定了预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设置水平拉结带和构造柱-圈梁对薄壁节能砌块薄灰缝组合墙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共设计了9片墙体试件,对比分析了有无构造措施的薄灰缝组合墙体的抗震性能,研究了竖向压应力、洞口大小、洞口位置对墙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破坏机理。结果表明:设置水平拉结带和构造柱 圈梁后组合墙体整体性增加,各阶段主要受力部位由上下区砌块墙体转变为端部构造柱,因此破坏主要集中在该部分;设置水平拉结带和构造柱 圈梁的墙体抗震性能明显优于未设置该措施的墙体,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均有较大幅度增加,滞回曲线饱满,刚度退化缓慢并有一定残余刚度,后期变形性能好;组合墙体洞口两侧破坏严重,洞口显著削弱墙体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在混凝土框架主体结构施工时,砌体工程中设计的抗震构造施工易被施工人员轻视,从而间接导致构造柱、墙体拉结筋施工质量问题的产生。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预防措施,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捆绑装配式综合加固技术是一种外纵横墙采用方形薄壁钢管混凝土构造柱、槽钢圈梁、内横墙用扁钢或支托角钢拉对多层砖混结构加固的方法。本文针对既有砖混结构多层住宅的抗震加固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捆绑装配式综合加固方法,有效地改进了旧加固法的缺陷,提高了施工速度,增加了结构安全性,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既有砖混结构房屋抗震加固和老旧住宅的综合改造,完善改进抗震加固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圈梁和构造柱的布置方式对砖混结构教学楼横墙抗震性能的影响,按照1/2的缩尺比例设计制作了5片横墙试件,试件类型包括无构造柱横墙体、两端设置构造柱的普通墙体试件以及在墙体中加设构造柱和圈梁形成的组合墙体等,采用拟静力试验对各试件的破坏特点、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梁和构造柱的布置方式决定了横墙的抗震性能,按照现行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横墙两端设置构造柱,同时确保墙体与基础梁间不发生剪切滑移破坏,则横墙表现出较好抗震性能,墙体中加设1根构造柱或同时再加设1根圈梁形成的组合墙体的抗震性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但加设圈梁和构造柱的墙体试件在极限变形后破坏墙块的变形受到中间圈梁的约束,墙体具有较好的后期整体性。  相似文献   

14.
砖混结构施工中,阳台拉结筋的传统留设方法是,将拉结筋绑在构造柱主筋上,弯头朝上或朝下,紧贴模板。这种方法的弊端主要是混凝土振捣时容易引起往主筋和拉结筋移位,必须剔凿混凝土才能把拉结筋拉出。我单位施工中采用了一种新方法,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将拉结筋一端勾绑于构造柱主筋上,另一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圈梁和构造柱的布置方式对砖混结构教学楼横墙抗震性能的影响,按照1/2的缩尺比例设计制作了5片横墙试件,试件类型包括无构造柱横墙体、两端设置构造柱的普通墙体试件以及在墙体中加设构造柱和圈梁形成的组合墙体等,采用拟静力试验对各试件的破坏特点、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梁和构造柱的布置方式决定了横墙的抗震性能,按照现行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横墙两端设置构造柱,同时确保墙体与基础梁间不发生剪切滑移破坏,则横墙表现出较好抗震性能,墙体中加设1根构造柱或同时再加设1根圈梁形成的组合墙体的抗震性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但加设圈梁和构造柱的墙体试件在极限变形后破坏墙块的变形受到中间圈梁的约束,墙体具有较好的后期整体性。  相似文献   

16.
成湘涌 《建造师》2010,(5):58-59
结合实际工程,笔者从构造柱基础、钢筋、构造柱与墙体交接处墙体、构造柱模板、构造柱混凝土施工几个方面,较为详细的探讨了构造柱在砖混结构房屋中的应用以及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对中小城市来说。多层砖混结构仍是主流。而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此类建筑普遍采用的结构抗震措施之一。构造柱从竖向加强墙体的连接,与水平方向的圈梁一起构成空间骨架,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墙体的延性.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从而增加建筑物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确保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是提高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关键。从目前的施工状况来看,施工中还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现就施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做一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砌体填充墙体的材料选择、构造柱及圈梁布置、与主体结构的拉结措施等要求,均为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文章简要介绍了砌体填充墙体抗震设计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住宅建设工程大多数采用多层砖混结构 ,而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此类建筑普遍采用的结构抗震措施。自海城、唐山地震以后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多层砖房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对混凝土构造柱的设计与施工制定了明确的技术规定。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 ,确保工程的结构安全 ,以其达到震烈而不倒的目的。多层砖混住宅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其主要作用是 :构造柱可以加强墙体的抗剪和抗弯能力 ,并显著提高墙体的延性 ,使之有较高的抗变形能力 ,以约束墙面裂缝的开展。所以构造柱是…  相似文献   

20.
构造柱是房屋抗震设防的重要措施,就施工现场而言,目前构造柱拉结筋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拉结筋漏埋(图1),(2)拉结筋的间距、长度、数量不符合要求;(3)拉筋末端没有设弯钩(图2);(4)拉结筋埋设不牢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