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红 《金属学报》2002,7(5):458-460
β 受体阻滞剂阻断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可以有效治疗心衰, 是近二十多年来对心衰治疗产生的新认识, 也成为心力衰竭现代治疗的新策略。本文综述了β 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进展,包括循证医学研究结果, 临床应用应注意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L) 的两个差向异构体α-GL 和β-GL 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其特征。 方法 运用HPLC-UV 法检测小鼠单次iv α-GL 或β-GL 53 mg·kg-1后5、15、30、60 和180 min 时体内各组织脏器中的药物含量, 比较、评价两者的分布差异及特征。 结果 α-GL 和β-GL iv 后分布迅速,除血外, 肝中含量最高, 肺、肾、脂肪、心、卵巢、肠、脾、睾丸、肌肉中药物含量依次减小, 脑中最低;肠肝循环的第二峰现象出现在30 min 时;α-GL iv 后早期肝含量显著高于β-GL, 血及其余组织脏器药物含量明显低于β-GL 或与其相近;随时间的延长药物含量迅速降低的同时肠浓度渐高, 至180 min 时α-GL 各组织脏器(除肠外) 药物浓度接近或低于检测限, β-GL 则仍维持较高浓度, 是峰值的30 %~ 70 %。 结论 小鼠iv α-GL 后在体内呈肝分布特异性, 转化成GA 的速率高于β-GL, 无组织蓄积;而β-GL 在体内分布广泛, 代谢较慢, 有蓄积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葛根素对β-淀粉样肽所致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方法 以β-淀粉样肽3 μl(1 mmol·L-1) icv 制备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用Morris 水迷宫法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检测脑中及血中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酰醛(MDA) 含量。 结果 葛根素25 和50 mg·kg-1均能改善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P <0.05 或P <0.01)。生化指标测定显示葛根素能使模型小鼠脑及血中的SOD 增多、MDA 减少(P <0.05 或P <0.01)。 结论 葛根素可对抗β-淀粉样肽的神经毒性, 其机制可能与清除脑自由基及提高抗氧化活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张林  夏冰  程虹 《金属学报》2005,10(12):1344-1348
目的: 探讨5-氨基水杨酸(5-ASA) 灌肠治疗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 诱导大鼠结肠炎的抗氧化作用及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 TNBS 结肠炎模型,给予 5-ASA 灌肠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 。于治疗后 1、2 周,评价结肠大体 、组织学损伤及髓过氧化物酶(MPO) 活性,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 、丙二醛(MDA) 水平,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 检测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 表达水平 。结果: 5-ASA 灌肠治疗能明显降低结肠炎大鼠的大体、组织学评分及MPO 活性(P<0.05),升高SOD 活性(P<0.05),降低 MDA 水平(P<0.05),降低 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P<0.05) 。结论: 5-ASA 灌肠治疗TNBS 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疗效显著,其机制与抗氧化作用及抑制 IL-1β和 TNF-α的表达有关 。  相似文献   

5.
张量  佟雷  杨宇  赵书芬 《金属学报》2005,10(12):1354-1357
目的: 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建立发热动物模型,研究 4 ℃时蛙皮素的降温作用及其与 cAMP的关系。方法: 选择 SD雄性大鼠,4 ℃下侧脑室微量注射蛙皮素、白细胞介素-1β,观察大鼠体温变化情况,并测定下丘脑和血浆中 cAMP含量。结果: 在 IL-1β诱导发热大鼠中,下丘脑及血浆中 cAMP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升高(P<0.01);蛙皮素可以降低大鼠正常体温,下丘脑 cAMP含量与对照组相比亦随之降低(P<0.01);预先侧脑室注射蛙皮素能翻转大鼠IL-1β性发热,且下丘脑 cAMP含量与 IL-1β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 。结论: 4 ℃时蛙皮素能抑制IL-1β发热,其机制有可能是通过抑制 cAMP合成或释放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李娟  王海涛 《金属学报》2012,17(10):1098-1102
目的: 建立老年痴呆(Alzheimer's disease, AD)大鼠模型,探讨荔枝核皂苷对AD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荔枝核皂苷治疗组,共5组,每组10只;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时间和平台跨越次数;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脑组织活性氧(ROS)表达的改变。结果: AD大鼠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逃避潜伏时间出现显著性地延长(P<0.01),平台跨越次数显著性地减少(P<0.01)。荔枝核皂苷治疗后AD大鼠的逃避潜伏时间和平台跨越次数得到显著性地改善(P<0.05)。AD大鼠脑组织Aβ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高、中、低剂量荔枝核皂苷治疗组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降低模型鼠脑组织中Aβ的表达水平。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荔枝核皂苷治疗组、中剂量荔枝核皂苷治疗组、高剂量荔枝核皂苷治疗组ROS表达水平的相对值分别为 6.12±0.61、9.54±1.42、8.33±1.26、7.68±1.14、7.23±0.73,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荔枝核皂苷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模型组脑组织中ROS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荔枝核皂苷具有抗AD大鼠痴呆的活性,减少AD大鼠脑组织Aβ和ROS的生成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侧脑室注射(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njection,i.c.v)纳洛酮(naloxone hydrochloride,NAL)对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小鼠作侧脑室埋植套管,术后抗感染4 ~ 5 d,然后采用清醒小鼠造成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迷宫法观察小鼠学习记忆情况,比色法检测脑内丙二醛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脑内及血浆内β-内啡呔(β-endorphin,β-Ep)含量。结果: 纳洛酮可以明显改善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学习记忆的情况,同时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由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内异常升高的丙二醛、β-内啡呔,改善海马CA1 区细胞数目。结论: 纳洛酮对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内升高的丙二醛、β-内啡呔,从而提高海马CA1 区细胞数目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黄芪总提物(TEA) 对肝癌细胞生长、甲胎蛋白(AFP) 分泌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两种人肝癌细胞株HepG2 细胞和Bel-7404 细胞分别与TEA(5 ~ 160 mg · L-1)共培养6 d, 利用MTT 比色、ELISA 及细胞分化检测等方法。结果 TEA(5 ~ 160 mg ·L-1)可抑制两种人肝癌细胞增殖, 并且明显降低HepG2 细胞高水平分泌AFP 。T EA(20、40 和80 mg ·L-1)可抑制肝癌HepG2 细胞的γ-GT 活性, 升高白蛋白(ALB) 含量。TEA(40 和80 mg · L-1)亦可抑制肝癌Bel-7404 细胞的γ-GT 活性, 并升高ALB 含量。结论 TEA 具有抑制肝癌生长、AFP分泌及γ-GT 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丽锋  毕会民  毕欣  王蜀鄂 《金属学报》2005,10(12):1340-1343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组织中糖原合成酶激酶 3β(GSK-3β)表达的影响 。方法: 30 只 SPF 级雄性 Wister大鼠随机分为2 组,正常对照组 10只,常规饲料喂养,模型组20 只,高脂饲料喂养;4 周后模型形成,模型组随机分为2 组(胰岛素抵抗组 、葛根素干预组,每组 10只),继以高脂饲料喂养,葛根素干预组同时给予葛根素注射液 100 mg·kg-1·d-1 腹腔注射。干预 6 周后,用 Western-blot 方法检测各组大鼠附睾脂肪组织中GSK-3β的表达,分析对比各组的表达差异;定期检测大鼠体重、空腹血糖及血浆胰岛素 、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结果: 高脂饲料喂养 4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BW) 、空腹血糖 (FPG) 、胰岛素 (FINS) 、胆 固醇(TC) 、甘油三酯(TG) 显著升高(P<0.05 或 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显著下降(P<0.01),胰岛素抵抗模型诱导成功;葛根素干预6 周后,与胰岛素抵抗组大鼠比较,脂肪组织中GSK-3β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 葛根素显著下调脂肪组织 GSK-3β的表达,并且可能参与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氟唑西林(CXL),阿莫西林(AM)和美洛西林(MZL)的抗生素后效应。方法 采用AVANTAGE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用光密度法测定CXL、AM、MZL三种青霉素类抗生素对4种共20株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与结论 不同品种 、不同浓度的药物对不同受试菌所产生的PAE不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有较明显的PAE,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PAE较小甚至没有。从而提示:在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时,除根据抗生素对细菌的MIC值外,还应考虑抗生素对细菌的PAE值。在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所致感染时,由于PAE较长可快速静滴给药并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在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感染时,由于PAE较短或没有,可主要参考药代动力学等其它因素设计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1.
杨会杰  郑青山 《金属学报》1999,4(4):309-312
目的 观察布他比妥,醋氨酚和咖啡因联用的历时性镇痛作用。方法 选用大鼠和小鼠两种动物,通过甩尾法、热板法和尾尖部压痛法等试验,设大剂量,中剂量和小剂量,并设对照组(氨酚待因组和溶剂对照组),观察布他比安,醋氨酚和咖啡因联用的镇痛作用,其联用比例约为1.25:8.1:1。结果 小鼠联用 剂量在53~107 mg·kg-1 (ig)和大鼠在84~42 mg·kg-1 (ig)范围内,联合镇痛作用与氨酚待因(小鼠73 mg.kg-1,ig;大鼠57 mg·kg-1, ig)相当;小剂量组弱于氨酚待因组。在用药30 min已有镇痛作用,在用药1 h达高峰,2h后作用明显降低,4 h时作用已消失。大、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间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 布他比妥, 醋氨酚和咖啡因联用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潜伏期为0.5h,药效达峰为服药后1 h,作用时程小于4h。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观察头孢噻肟(CTX)与其他两种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对30例血液病合并感染患者杀菌活性(SBA)及临床疗效。方法 SBA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临床疗效根据临床治疗登记表按三级标准判定。结果与结论 头孢噻肟的临床反 应最佳,杀菌作用时间维持较长,但对绿脓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杀菌作用较差;呱拉西林(PIP)与阿米卡星(AN)方案的抗菌谱广,但PIP杀菌作用时间较短,可考虑缩短给药间期,而AN可按一日一次给全日量的方案,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头孢哌酮(CPZ)可主要用于绿脓假单胞菌感染,也可用于其它细菌的混合感染,但给药间隔时间以一日三次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苯那普利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硝本地平缓释片合用, 治疗单用苯那普利不能控制其血压降至目标水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副反应。方法:112 例单用苯那普利治疗不能控制至理想血压的患者, 在原有剂量不变下, 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或硝本地平缓释片治疗, 用药后4周判断降压效果, 不良反应。结果: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后有效率为85.71 %, 加用硝本地平缓释片为78.57 %, 两组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5), 加用苯磺酸左旋胺氯地平后的显效率有(73.21 %) 高于加用硝本地平缓释片(54.38 %, P <0.05);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加用硝本地平组(7.14 %vs 28.5 %, P <0.01) 。结论:对单用苯那普利治疗不能控制其理想血压的患者, 苯那普利合用苯磺酸左旋胺氯地平或苯那普利合用硝本地平缓释片治疗都是有效的。苯那普利和苯磺酸左旋胺氯地平联合更适合于此类病人的抗高血压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低氧高碳酸性大鼠离体膈肌疲劳模型, 探讨沙美特罗、咖啡因对此种大鼠膈肌疲劳的作用。 方法 用低氧高二氧化碳混合气造成膈肌疲劳模型, 观察沙美特罗(10-9 ~ 10-6 mol·L-1) 及咖啡因(10-5 ~ 10-3 mol·L-1) 对膈肌收缩力的影响。 结果 混合气降低了5 ~ 120 Hz 所有频率下的张力, 且使峰颤搐张力、维持张力、肌刺张力均下降;沙美特罗10-9 ~ 10-6 mol·L-1 提高了力-频率关系曲线中40 ~ 120 Hz 下的张力;咖啡因10-4 和10-3 mol·L-1明显增强了5 ~ 120 Hz 所有频率下的张力(P <0.01);同时增强了峰颤搐张力、维持张力及肌刺张力。 结论 通低氧高二氧化碳混合气4 min 能够造成低氧高碳酸性大鼠离体膈肌疲劳模型, 沙美特罗和咖啡因对此种大鼠膈肌疲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Asp)与维拉帕米(Ver)合用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右旋糖酐(Mr 480 000)360 mg·kg-1 iv 制备大鼠肠系膜急性微循环障碍(AMD)模型, 采用活体微循环法观察肠系膜微循环细动, 静脉血流速度(ABFV、VBFV), 血流状态(BFS), 血管口径(AD、VD)的变化。结果 Asp 2.5、5 mg·kg-1、Ver 0.3、0.6 mg·kg-1,Asp+Ver(1+0.15)、(2.5 +0.3)mg·kg-1 iv 可使ABFV 增大各为11.1 %、31.3 %、18.7 %、19.5 %、26.5 %、37.3 %; VBFV 则为12.5%、25.7 %、12.5 %、13.7 %、30%、34.7 %, BFS 改善;AD 增大4.3 %、17.9 %、31.5 %、35 %、20 %、38.1 %;VD 则为2.2%、4.2 %、25 %、31.5 %、5.8 %、23.5 %;CN 增多;Asp+Ver 可明显逆转AMD 。结论 Asp 增快ABFV、VBFV 作用优于Ver, 而Ve r 扩张AD、V D 作用强于Asp, 两者合用呈协同效应, 并对右旋糖酐诱导的AMD 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小苹  陈学福  崇雨田 《金属学报》2004,9(10):1190-1192
目的: 观察单用或联合应用泛昔洛韦和肝炎灵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影响, 探讨泛昔洛韦及泛昔洛韦和肝炎灵联合应用抗HBV 的疗效。方法: 112 例初治的慢性乙肝患者, 采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3 组。泛昔洛韦组:39 例, 泛昔洛韦500 mg, tid; 肝炎灵组:33 例, 肝炎灵4 ml, 肌注, qod; 联合用药组:40 例, 泛昔洛韦+肝炎灵。每组治疗24 周, 随访24 周。治疗前与治疗后1 、3 、6 、12 个月时复查肝功能、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 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结束后3 组HBV DNA 阴转率分别为43. 6 %、18. 2 %、72. 5 %, ALT 复常率分别为69. 2 %、48. 5 %、90. 0 %, 联合用药但与肝炎灵组、泛昔洛韦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 05); HBeAg 阴转率分别为17. 9 %、9. 1 %、25. 0 %;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0. 3 %、9. 1 %、17. 5 %, 3 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24 周3 组HBV DNA 阴转率分别为28. 2 %、15. 2 %、50. 0 %;HBeAg 阴转率分别为12. 8 %、9. 1 %、27. 5 %。治疗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泛昔洛韦抑制HBV DNA 优于肝炎灵, 联合用药能提高HBV DNA 阴转率, 泛昔洛韦对促进HBeAg 阴转、HBeAg/抗-HBe 血清转换的作用不明显, 联合用药也未能提高此作用;但联合用药增加HBeAg 阴转的持续应答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霉素对荷瘤鼠MCF-7 乳腺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建立小鼠MCF-7 乳腺癌细胞模型, 用TUNEL 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阿霉素作用下MCF-7 乳腺癌细胞的凋亡和PCNA 表达的变化。结果: 1.25 mg·kg-1 阿霉素的抑瘤率为43 %。MCF-7 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指数为1.93 %, 较荷瘤对照组的1.11 %明显升高(P <0.05)。增殖指数为35.75 %, 较荷瘤对照组的56.38 %明显下降(P <0.01)。结论: 阿霉素有诱导小鼠MCF-7 乳腺癌细胞凋亡和抑制其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Y. Xiang  J.J. Vlassak   《Acta Materialia》2006,54(20):5449-5460
We present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surface passivation, film thickness and grain size on the plastic behavior of freestanding Cu thin films. The stress–strain curves of the films are measured using the plane–strain bulge test. Films with a passivation layer on one or both surfaces have an offset yield stress that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decreasing film thickness; the yield stress of unpassivated films, by contrast,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film thickness and increases mainly as a result of grain-size strengthening. The stress–strain curves of passivated films show an unusual Bauschinger effect on unloading. This effect is not observed for unpassivated films.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 that passivation layers prevent dislocations from exiting the films and that they block slip bands at the film–passivation interface. The back str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se blocked slip bands increase the resistance to forward plastic flow on loading and cause reverse plastic flow on unloading. The effect of the back stresses increases with decreasing film thickness and leads to the observed strengthening of the passivated films. The constraint of a passivating layer on dislocation motion and hence on plastic flow cannot be described by classical plasticity theories, but can be modeled with some strain–gradient plasticity theories. We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the strain–gradient plasticity theory developed by Fleck and Hutchinson to describe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a continuum framework. Comparison between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calculations yields very good agreement for the effect of film thickness, but the strain–gradient plasticity model fails to describe the Bauschinger effect observed in passivated films.  相似文献   

19.
Titanium oxide film with a graded interface to NiTi matrix was synthesized in situ on NiTi shape memory alloy(SMA) by oxidation in H2O2 solution. In vitro studies including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 hemolysis, MTT cytotoxicity and cell morphology tests we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the H2O2-oxidized NiTi SMAs with this titanium oxide film.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wettability, blood compatibility and fibroblasts compatibility of NiTi SMA are improved by the coating of titanium oxide film through H2O2 oxidation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