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申纪 《金属世界》1997,(2):27-27
<正> 19世纪中叶以后,欧州炼钢技术飞速发展。1856年贝塞麦发明了转炉练钢技术。不久,一位德裔英国人F.西门子(1826—1904)和他的哥哥C.W.西门子(1823—1883发明家、科学家、工业家)又发明了平炉炼钢法。 西门子小时候体弱多病,在卢贝克上学,15岁时,上船当了装卸工。1844年在长兄维纳·冯·西门子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1848年,前往英国到另一个哥哥威廉·西门子那里去当助手,协助工作。威廉·西门子在马德堡技术学校学习,3年  相似文献   

2.
15世纪英国出现了以毛纺织业为主的手工业工场,16世纪以来英国的采煤业、采盐业和有色金属开采业得到发展,其手工工场普遍雇佣数百工人[1].15世纪末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为起点[2],至18世纪中叶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建立了海上霸权,在非洲、美洲、亚洲获取了大量殖民地,并从中掠夺巨额利益,可用作发展工业的资本...  相似文献   

3.
<正>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石器时代、铜—青铜时代之后,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进入了铁器时代。现代大规模炼钢方法出现于19世纪中叶。英国人亨利·贝塞麦于1856年获得可以使生产钢的成本减少到原来的七分之一的空气转炉炼钢法专利,以及稍后利用带蓄热室的火焰炉生产钢水的平炉炼钢法的问世,标志着炼钢工业大生产的开端和从“铁时代”向“钢时代”的过渡。 钢铁具有强度高、硬度大、易于进行塑性加工、磁性好、耐腐蚀以及便于回收从而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诸多优良性能,兼之  相似文献   

4.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应用的金属之一。据考证,西亚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铜并掌握炼铜技术的地区。在靠近西亚的土耳其南部的查塔尔萤克发现的含有铜粒的炉渣距今已有8000—9000年的历史。1698年英国开始采用反射炉炼铜。真正引起炼铜工艺大变革的是19世纪后期,1865年欧洲出现了电解精炼,从而使铜的纯度大大提高。1880年出现转炉以后,用转炉吹炼铜锍,简化了流程,缩短了冶炼周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鼓风炉熔炼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 ,世界科学中心曾发生过几次较大的转移 ,主要是在英、德、美之间的转移。沿着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轨迹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英国兴衰的背后17世纪初到 1830年 ,英国曾是全球科技中心。 17世纪全球科技中心由意大利转入英国 ,英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从传统的农业国跨入到先进的工业国。到 19世纪末 ,英国殖民地遍及全世界 ,号称“日不落帝国”。然而从 19世纪后期开始 ,英国经济开始衰落。 2 0世纪之后 ,更是急转直下。(一 )英国兴盛的原因1.重视教育的发展18世纪后期起 ,初等教育开始发展起来 …  相似文献   

6.
李军花 《焊接技术》2006,35(5):I0001-I0002
古代焊接技术焊接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商朝制造的铁刃铜钺,就是铁与铜的铸焊件,其表面铜与铁的熔合线婉蜒曲折,接合良好。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建鼓铜座上有许多盘龙,是分段钎焊连接而成的。经分析,与现代软钎料成分相近。战国时期制造的刀剑,刀刃为钢,刀背为熟铁,一般是经过加热锻焊而成的。据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中国古代将铜和铁一起入炉加热熔炼,经锻打制造刀、斧;用黄泥或筛细的陈久壁土撒在接口上,分段锻焊大型船锚。西方早在青铜器时代就出现了焊接技术:人们把搭接接头通过加压的方式熔接在一起,制成圆形的小金盒子。到了铁器时代,埃及人和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居民已经掌握了将铁片焊接在一起的技术。中世纪的西方出现了锻造技术,许多铁制品是通过锻焊的方法制造的。但现在我们知道,直到19世纪才出现了真正的焊接技术。近现代焊接技术碳弧焊1800年,Humphry Davy爵士使用电池在两个碳极之间生成了电弧。1836年,英国人Edmund Davy发现了乙炔。在19世纪中叶,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弧得到了广泛砬用。19世纪末出现了气焊和切割,碳弧焊和金属极电弧焊得到了发展。1881年,法国卡伯特实验室的Auguste De Meritens利用电弧产生的热量成功地焊接了蓄电池用铅板。他的学生——俄国人Nikolai N Benardos和另一个俄国人Stanislaus Olszewski在1885年获得了一项英国专利权,在1887年获得了一项美国专利权。这些专利涉及的是一种早期的电极夹,他们的研究标志着碳弧焊的开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碳弧焊开始得到广泛应用。金属极电弧焊1890年,美国底特律的C LCoffin利用金属电极(光焊条或光焊丝)进行电弧焊并获得了关于该工艺的首个美国专利权。其工艺原理是:电极熔融金属穿过电弧,将填充金属沉积在接头中形  相似文献   

7.
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科学精神是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在科学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英国教育界围绕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价值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随后掀起了一场广泛的科学教育运动.19世纪后半期城市学院的兴起和牛津、剑桥大学的改革为英国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英国高等科技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压铸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金城  彭余恭 《铸造》2005,54(1):6-15
压铸技术的发展至今有150余年.19世纪初,由于印刷业的兴起,用于铅字铸造的铸字机应运而生,不久,在铸字机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热室压铸机.到19世纪中叶,典型的热室压铸机诞生.进入20世纪以后,热室压铸机日渐成熟,冷室压铸机问世.20世纪后半叶,压铸机经历了更大的改革、演进与创新,压铸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近二三十年来,压铸机在大型化、自动化、单元化和柔性化等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最近的几年,压铸的高新技术又不断地对压铸机提出更高和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金属热处理》2012,37(1):118
由全国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机电研究所副所长徐跃明研究员率领的访问团一行10人于2011年10月17日赴英国参加第19届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大会。第19届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大会(IFHTSE 19th Congress)于2011年10月17~20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市召开,会议邀请了工业界、研究与开发机构和大学的学者和专家近200人参加,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英国铁器生产无束缚地急剧发展支撑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借助炼钢技术革命进入了钢铁时代。钢铁产量持续地上升支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程度。钢铁时代于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结束,并转入信息时代。中国传统铁器时代的冶铁技术明显领先于世界,且至北宋时期中国铁器年产量已达十几万吨的世界绝对领先地位。但是,鉴于皇权统治时期经常性地禁止民间冶铁,致使宋朝之后的铁器产量长期低迷。清朝时期虽曾在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技术以推进钢铁生产,但当时陈旧的封建制度的局限导致中国始终无法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钢铁时代,但长期落后造成的缺憾和不足使得中国的钢铁时代延续到信息时代行将结束的2013年。民营钢铁业的高速发展为完成中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结束钢铁时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即将进入智能时代的今天,中国积极汲取历史教训、未雨绸缪,紧随时代而发展,以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11.
《模具工业》2013,(6):6-9
<正>审时度势:打造精准高效的数字化模具工厂18世纪晚期,随着英国詹姆斯·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式揭开序幕,人类迎来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19世纪七十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世界工业从此走向了规模化生产时代。21世纪初,以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和新型材料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制造业,规模化  相似文献   

12.
大学服务的英国模式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的英格兰地区。19世纪90年代,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赫·亚当斯大力宣传,美国大学服务教学协会、威斯康星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将英国模式全部或部分地引入美国。在众多著名教授和大学校长的热情推动下,大学服务的英国模式在引入美国后迅速繁荣发展起来,其影响力,尤其是巡回教学课程的影响力,迅速波及美国绝大部分地区。但是,由于英美两国教育理念和社会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从19世纪末开始,缺乏教育理念和社会文化支撑的大学服务的英国模式在美国逐渐丧失活力,并在财政、师资、引入策略和管理等众多问题的综合作用下,自20世纪初开始逐渐走向衰亡。1915年,全国大学服务协会成立,威斯康星模式形成,大学服务模式开始美国化,从此,美国大学服务运动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秘鲁,一个位于南美洲西部,频临太平洋的国家,这里曾孕育了南美最早的文明——纹理小北地区史前文明,也曾缔造了哥伦布时期美洲最大国家一一印加帝国。早在19世纪中叶,就有飘洋过海的中国人来到这里定居创业,现在已完全融入了当地社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中坚族群。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艺术     
陶春虎 《失效分析与预防》2011,6(1):I0001-I0001
自19世纪中期Wohler揭示出金属的疲劳现象以来,有关疲劳损伤机理特别是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美国俄勒州立大学的Jamie.J.Kruzic研究团  相似文献   

15.
通过高周疲劳试验,测定了大厚壁NiCrMoV钢深窄间隙埋弧焊焊接接头的S-N特征曲线.疲劳试验发现,疲劳试样断裂位置多发生在焊缝处,并对疲劳断口进行了SEM分析.发现疲劳裂纹源出现在材料内部,焊缝的裂纹源多萌生于焊接缺陷处,非金属夹杂是造成母材疲劳裂纹形核的原因.试验得出了该焊接接头的条件疲劳强度(N=5×107)为405 MPa,从而为结构设计工作人员提供了技术依据;严格控制焊接缺陷可改善整个接头的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紧固件材料疲劳试验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疲劳试验过程中数据剧烈增长以及汽车工业数据统计分析的需要,基于数据挖掘的基本思想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在挖掘有效信息、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项目,概述了疲劳试验数据处理的特点和关键技术,重点讨论了疲劳试验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的体系结构和基本过程,并指出了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试验分别从实际情况出发严格控制试验温度和通过试验标准试验了同种钢不同温度下的冷热疲劳性能。分析两次试验结果发现,裂纹都在缺口处萌生。按照试验标准试验所得的疲劳裂纹较大。控温温度越接近试验温度,两者试验数据越接近。  相似文献   

18.
通过06Cr19Ni10钢疲劳试验研究其应力控制下的低周疲劳断裂特性。由光滑试件疲劳试验得到其S-N曲线并拟合表达式,分析不同应力下应变、塑性应变能与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由缺口试件疲劳试验研究缺口深度及缺口角度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对疲劳断口的宏观及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裂纹萌生于试件表面,应力及缺口参数影响断口形貌。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程需求的提升和试验手段的进步,对钢铁材料超高循环周次疲劳性能的研究逐渐深入,发现其机理与低周疲劳和高周疲劳有所不同。对钢铁材料超高周疲劳性能进行综述,总结了钢铁材料超高周疲劳的试验方法、S-N曲线、断裂机理、寿命评估模型以及超高周疲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超高周疲劳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15世纪到16世纪,新航路开辟、大航海时代到来,人类历史迈出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第一步。17世纪中叶,西方一些国家陆续完成了自我革命。但彼时的中国生产力水平,技术装备,军事力量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这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1840年至1926年的66年间,中国经历了数次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一步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甚至一度面临亡国的威胁。1921年7月,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思想的学习和对过去失败经验的总结下,中国共产党带着民族的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