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付良青  黄丰  唐欣  钱平利  刘泽源 《金属学报》2004,9(9):1016-1018
目的: 研究盐酸托烷司琼胶囊的人体药代动力学。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二极管阵列紫外法测定18 名健康志愿者口服剂量10 mg 盐酸托烷司琼胶囊后受试者血浆中的盐酸托烷司琼的浓度, 并应用3p97 软件对盐酸托烷司琼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 求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盐酸托烷司琼胶囊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达峰时间(Tmax ) 2. 33±0. 43 h, 峰值浓度(Cmax ) 10. 48±2. 70 μg·L-1, 曲线下面积(AUC0-24 h ) 111. 89±39. 86 μg·h-1·L-1结论: 盐酸托烷司琼胶囊在志愿者体内分布及消除都很快, 10 mg 单次给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3.
徐鑫  王睿  高建  彭金咏  李华  王丽 《金属学报》2021,26(2):230-235
多糖是大多数中药材的主要成分之一。近年来,多糖的功效逐渐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其药代动力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多糖的分类、生物分析方法、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多糖药代动力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国产双氯芬酸钠缓释栓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20 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给予100 mg 双氯芬酸钠缓释栓,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双氯芬酸钠的浓度。用3p87 程序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 为1.1 ±0.3 mg·L-1;Tmax 为1.7 ±0.7 h;T1/2(ke) 为2.4 ±0.6 h;CL 为27 ±6 L·h-1;Vd 为74 ±25 L;AUC0-∞为4.0 ±1.2 mg·h-1·L-1结论:双氯芬酸钠缓释栓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单室模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苏梦翔  狄斌  于锋  沈建平  张银娣 《金属学报》2005,10(12):1412-1415
目的: 建立HPLC-UV 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的顺式和反式头孢丙烯,对国产头孢丙烯颗粒剂和胶囊剂进行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人体相对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 将20 名健康志愿者分两组进行单剂量双交叉试验,剂量均为500 mg,两次试验间隔时间为7d 。血浆样品用20 %的三氯醋酸沉淀蛋白后,用乙腈和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提取内源性杂质,离心后取上清液进样分析;色谱柱为LichrospherC8 柱(5μm,4.6 mm×30 cm),流动相为乙腈-1.5 %的乙酸水溶液(15∶8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为30 ℃,内标为头孢拉定。结果: 血浆中杂质不干扰样品的测定,标准曲线范围为0.0209~ 10.47 m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3),最低定量限为0.0209 mg·L-1;参比制剂与受试制剂的达峰时间分别为1.7±0.3 h,1.8±0.2 h;达峰浓度分别为:4.45±1.25 mg·L-1 、4.88±1.08 mg·L-1,生物半衰期分别为1.89±0.45 h 和1.79±0.39 h,用梯形法计算所得的AUC0-12 分别为:12.11±2.62mg·L-1·h-1 、12.34±2.93 mg·L-1·h-1,头孢丙烯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9±8.8)%。结论: 本分析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对Cmax 、AUC0-12经对数转换,方差分析后进行双单侧检验及90 %可信限判断,两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盛玉成  郑青山 《金属学报》2004,9(12):1333-1337
近年来新药临床研究越来越重视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应用。群体药代动力学可以定量地描述病理、生理、合并用药等多种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可将PK 参数中的各种变异区分开, 指导用药方案的调整, 从而增强对新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本文对群体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泛昔洛韦缓释胶囊的人体药代动力学行为,证明受试制剂的缓释特征,评价其与参比制剂泛昔洛韦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单次给药试验四阶拉丁方试验设计,受试制剂250、375、750mg三剂量组及参比制剂750mg组;多次给药试验两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 12例受试者单次口服泛昔洛韦缓释胶囊250、375、750mg后,Cmax分别为(0.31±0.06)、(0.51±0.09)、(1.0±0.16) μg/mL,tmax分别为(4.4±1.8)、(4.0±1.4)、(4.3±1.8)h,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6.9±1.3)、(7.3±1.0)、(7.6±0.7)h,AUC0-24分别为(3.3±0.8)、(5.2±1.1)、(11.3±1.4)μg·mL-1·h;普通片750mg给药后,Cmax为(3.81±0.38) μg/mL,tmax为(1.2±0.6)h,MRT为(3.3±0.4)h,AUC0-24为(13.7±1.5)μg·mL-1·h。缓释胶囊单次给药后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81.96±2.54)%,两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相当。10例受试者每日口服750mg泛昔洛韦缓释胶囊和普通片3d后缓释胶囊和普通片血药浓度均已达稳态,Cmin分别为(0.32±0.13)、(0.16±0.04) μg/mL。达稳态后的Cmax分别为(0.71±0.14)、(1.67±0.44) μg/mL,Cav分别为(0.44±0.09)、(0.56±0.13) μg/mL,波动度DF分别为(90±26)%、(270±59)%。缓释胶囊谷浓度明显高于普通片,波动度则明显小于普通片。结论: 泛昔洛韦缓释胶囊具有明显缓释特征,并与普通片生物利用度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磷酸瑞格列汀和缬沙坦口服后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及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二阶段交叉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6例,男女各半,口服磷酸瑞格列汀片和缬沙坦胶囊。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别测定血浆中的缬沙坦、瑞格列汀和瑞格列汀酸的药物浓度。分析tmax、Cmax、AUClast、AUCinf、90%CI等药代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与单用比较,瑞格列汀与缬沙坦合用后,瑞格列汀的Cmax升高约4.03%,其AUC和主要活性代谢物瑞格列汀酸的AUC和Cmax的90%置信区间在80%~125%的等效性区间内;缬沙坦的Cmax降低了11.58%,AUClast降低了约4.73%,与单独用药相比,AUC比值的90%置信区间均在80%~125%的等效性区间内。瑞格列汀与缬沙坦合用后24 h尿液中瑞格列汀和缬沙坦的累积排泄率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药代谢途径和代谢程度无明显改变。结论: 磷酸瑞格列汀和缬沙坦同服后在健康人体内无明显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江飞  苗彩云  徐萍 《金属学报》2015,20(9):1072-1080
伏立康唑为第2代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临床广泛应用于曲霉菌、念珠菌、隐球菌等真菌感染。本文对伏立康唑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影响研究,以及在不同人群中的药动学情况作一综述,促进临床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时辰服药对乙酰氨基酚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不同时辰服药,测定其唾液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与 20:00组相比, 8:00时服药,药物吸收较快,达峰时间较短,但吸收程度较差,清除较快,在体内的平均驻留时间较短。结论 早、晚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其代谢存在时辰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中国妇女单次及连续肌注cyclofem 后血中醋酸甲羟孕酮(MPA)的药代动力学变化,为长期应用该长效避孕针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9 名健康育龄妇女每月一次肌注cyclofem微晶水混悬剂(醋酸甲羟孕酮25 mg+环戊丙酸雌二醇5 mg), 持续一年。于用药第1、6 和12 个月的临注射前和注射后不同时间取血, 采用自身对照比较此三个给药周期MPA 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 首次及第6、12 次注射后, 血中MPA 分别于3.4±0.9、4.3±2.2 及3.7±2.6 天达峰浓度;MPA 平均峰值血药水平(Cmax)为3.75±1.27、5.54±1.79 及5.55±1.80 nmol/L;AUC0-28 分别为55.84±28.15、95.45±26.56 及98.81±21.84 nmol/(L·d)。MPA 的药代动力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三个给药周期MPA 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无显著变化, 分别为11.98±1.08、12.77±0.47 和12.43±0.64 天。与首次注射后相比, 第6 个给药周期MPA 的Cmax 和AUC0-28 显示有增高的倾向, 但在其后6 个月中, 上述参数未见明显差别。结论 连续使用每月一次避孕针cyclofem 并不引起受试者体内MPA 的明显蓄积。  相似文献   

12.
李皛  郭歆  刘智  余鹏  马岳惠  程泽能 《金属学报》2013,18(3):290-296
目的: 研究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单次及多次口服阿维莫泮胶囊后阿维莫泮及其代谢产物ADL 08-0011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共入组24例受试者,其中12例受试者参加6、12、18 mg 3个剂量组单次给药药动学研究,采用随机开放、3×3拉丁方试验设计;在完成3个周期的单次试验后,继续进行连续多次给药药动学试验,给药方法为每天给药2次,每次给药 12 mg,共给药 6 d。另外12例受试者参加 24 mg 剂量单次给药药动学研究。采用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阿维莫泮及代谢产物ADL08-0011浓度,应用WinNonlin 6.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阿维莫泮在 0.192~75 μg/L 范围线性良好,特异性、精密度、准确度及回收率都符合生物样本测试要求。6、12、18、24 mg 单次给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 Cmax(8.79±6.10)、(18.30±9.92)、(31.48±13.68)、(32.91±17.95) μg/L;tmax(1.4±0.6)、(1.8±0.6)、(1.8±0.6)、(2.1±0.6) h;AUClast(33.2±23.0)、(60.3±28.9)、(94.1±42.2)、(112.0±57.5 ) μg·h·L-1; t1/2(8.4±4.9)、(8.4±5.3)、(7.9±4.8)、(10.0±4.3) h; CL/F(218.1±111.8)、(234.7±135.7)、(217.6±95.3)、(256.9±132.5) L/h。多次给药(12 mg bid)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 (16.57±10.15) μg/L,tmax(1.6±1.0) h,AUClast (64.4±32.0) μg·h·L-1,t1/2 (12.0±3.3) h,CL/F (258.4±109.4) L/h。结论: 该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阿维莫泮的药动学研究。阿维莫泮在6~18 mg 剂量范围内的单次给药以及 12 mg bid 的多次给药人体药动学特征都符合线性动力学过程,而 24 mg 剂量单次给药则吸收过程出现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梓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建立LC-MS/MS 分析方法,应用Xcalibur 1.4 数据处理工作站,以待测物(梓醇)与内标物(桃叶珊瑚苷)的色谱峰面积比计算大鼠灌胃50、100 和 200 mg/kg 和静脉注射 50 mg/kg 梓醇后,各时间的血浆药物浓度。选用DAS 2.0 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t检验法统计实验数据,计算生物利用度。结果: 梓醇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大鼠灌胃 50、100 和 200 mg/kg 梓醇后,AUC0→∞与剂量呈正比,t1/ 2与剂量无关;大鼠灌胃与静注 50 mg/kg 梓醇后,AUC0→∞分别为 (70±23) 、(104±11) μg·h·mL-1,该剂量下梓醇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 66.7%。结论: 梓醇的吸收和消除呈一级动力学特征,在大鼠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大鼠灌胃不同厂家尼群地平片后体内药代动力学的一致性。 方法: 固体灌胃给予SD雄性大鼠尼群地平 50 mg/kg,用液质联用的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用DAS 3.0 数据处理系统对测得的血药浓度数据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结果: 三个原料药生产厂家的测定结果显示,晶Ⅳ型尼群地平原料药较常用晶型即晶Ⅰ型有着更好的药物吸收和相对生物利用度,为优势药物晶型;随机抽取的临床常用的16个不同厂家尼群地平产品的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呈现差异性,Cmax、tmax、t1/2、AUC(0-t)四个主要参数的最大差异分别可以达到 2.5、24.4、4.5 和 1.6 倍之多。 结论: 不同厂家的尼群地平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化合物的晶型状态是导致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盐酸伊伐布雷定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的单次及连续多次给药药动学特征。方法: 12例受试者采用随机开放二重3×3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单次及连续多次给药药动学特征;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伊伐布雷定及其活性代谢产物S-18982的药物浓度。药动学参数采用WinNonlin软件计算。结果: 单次(5、10、15 mg)给药后伊伐布雷定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9±10)、(47±24)、(79±41) μg/L,tmax分别为(0.7±0.5)、(0.6±0.3)、(0.5±0.1) h; AUClast分别为(58±32)、(138±83)、(189±115) μg·h·L-1;AUCinf分别为(59±32)、(140±84)、 (191±116) μg·h·L-1;其活性代谢产物S-18982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3.1±1.2)、(7.9±2.8)、(15.0±5.4) μg/L; tmax分别为(1.1±0.8),(0.8±0.4),(0.6±0.1) h;AUClast分别为(17±8)、 (47±19)、 (76±29) μg·h·L-1;AUCinf分别为(20±8)、(52±21), (85±30) μg·h·L-1。连续多次给药 5 mg 后伊伐布雷定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20±7) μg/L;tmax(1.0±0.7) h; AUClast( 67±32) μg·h·L-1; AUCinf (69±33) μg·h·L-1;其活性代谢产物S-18982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4.5±1.3) μg/L;tmax(1.1±0.8) h; AUClast (34±11) μg·h·L-1; AUCinf (39±13) μg·h·L-1结论: 单次5~15 mg 给药后,伊伐布雷定的体内过程符合一级线性动力学过程,代谢产物S-18982的体内过程呈非线性;连续多次 5 mg 给药后,母药和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第5天可达稳态,母药在体内无蓄积,代谢产物存在蓄积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冻干重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在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中皮下单、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研究纳入12名符合入选标准的健康成人受试者,男女各半。给药第1~8日,每日皮下注射 5 μg 的rE-4一次,连续8日。结果: 受试者第1日和第8日皮下注射rE-4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t分别为 690.2、718.0 ng·h·L-1;AUC0-∞分别为 779.8、797.9 ng·h·L-1;tmax分别为 0.89、0.79 h;Cmax分别为 201.4、212.7 ng/L;t1/2Z分别为 2.38、2.31 h;CLz/F分别为 6.7、6.5 L/h。单、多次给药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次给药后累积指数为 1.0017。试验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仅发生1例轻度不良反应。结论: 中国健康受试者每日1次连续8日皮下注射 5 μg rE-4安全性良好,药时曲线符合一室模型,体内无蓄积,可推荐进一步用于II期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维脑路通及其各组分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7 例患者静脉滴注维脑路通注射液600 mg 后, 用一种程序控制检测灵敏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血清中维脑路通和各种羟乙基芦丁含量, 并分别计算其药物动力学。结果 维脑路通和一、二羟乙基芦丁在血清中的药物动力学为一室开放模型, 三、四羟乙基芦丁为二室开放模型, 各组分生物半衰期随羟乙基数目增加而缩短。结论 维脑路通的动力学过程与其组分并不呈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健康受试者单次静脉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后的药代动力性质。方法: 采用ELISA分析方法测定血浆总uPA、sc-uPA抗原浓度以及联合免疫生色底物法测定纤溶活性变化。结果: 健康受试者单次静脉注射给药剂量分别为20、40和 60 mg,血浆uPA、sc-uPA和纤溶活性的AUC和Cmax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剂量比为1∶2∶3,AUCuPA 之比为 1∶2.1∶3.3;AUCsc-uPA 之比1 ∶1.9 ∶2.9;不同给药剂量组间的uPA、sc-uPA抗原浓度的CLS、VSS、MRT、末端t1/2和tmax等参数无统计学差异。血浆纤溶活性浓度时间曲线的AUC和Cmax随剂量增加而增加,但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变化趋势,Cmax之比为1∶2.3∶3.9,AUC之比为1∶2.9∶4.7, CLS与Vd随剂量增加而逐渐减少。结论: 健康受试者个体口服20~60 mg剂量rhproUK后,血浆总u-PA、sc-uPA抗原浓度变化表现为线性药代动力学;而血浆纤溶活性浓度表现出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19.
叶英 《金属学报》2013,18(6):661-668
目的: 比较左氧氟沙星治疗重症肺炎的不同用药方案的药物动力学差异,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24例成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且正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两组(n=12),分别每日1次或2次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 500 mg,同时每日滴注1次拉维酸 1 g,连续静脉滴注 10 d,经过 2 d 的治疗达到稳定状态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上皮细胞衬液中左氧氟沙星的浓度,并比较两组间药动学参数。结果: 每日滴注1次的患者,左氧氟沙星的血浆值浓度和上皮细胞衬液浓度分别为(12.6±2.3) mg/L 和(11.9±2.7) mg/L,每日滴注2次的患者分别为(19.7±1.8) mg/L 和(17.8±1.7) mg/L,这表明左氧氟沙星在肺组织的穿透率都大于100%。每日滴注1次和2次的患者全身暴露浓度(AUC24h)分别为(151.2±12.8) mg·h·L-1 和(208.6±15.1) mg·h·L-1,均高于常见重症肺炎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每日滴注1次组的治疗成功率为83%(10/12),每日滴注2次组为92%(11/1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因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每日静脉滴注500 mg左氧氟沙星1次或2次均能达到最小的抑菌浓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氯法拉滨注射液单剂量及多剂量静脉滴注的人体药动学过程。方法: 4例白血病患者单剂量恒速静脉滴注氯法拉滨注射液 52 mg·m-2·d-1 ,单剂量试验结束后进入多剂量给药试验, 52 mg·m-2·d-1 ,连续给药 5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及尿液中氯法拉滨的浓度,并采用DAS药动学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求算有关药动学参数。结果: 4例受试者单剂量静脉滴注氯法拉滨注射液后,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414±205) μg/L,tmax(3.0±1.4) h,t1/2z(4.4±2.0) h,AUC0-t(2475±659) μg·h·L-1,AUC0-∞(2566±606) μg·h·L-1,CLz(21.2±5.1) L·h-1·m-2,Vz(142±97) L/m2,MRT(0-t) (6.3±2.2) h,Zeta(0.18±0.07) h-1,24 h 平均尿液累积排泄率为(39.53±20.98)%。52 mg·m-2·d-1静脉滴注氯法拉滨注射液,连续给药5 d,第5日达稳态,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581±126) μg/L,tmax(2.0±0.8) h,t1/2z(6.4±3.1) h,AUC0-t(2451±349) μg·h·L-1,AUC0-∞(2603±409) μg·h·L-1,CLz(20.4±3.7) L·h-1·m-2,Vz(187±80) L/m,Zeta(0.13±0.05) h-1,MRT(0-t) (5.1±1.8) h,Css(102.14±14.53) μg/L,蓄积因子R(1.04±0.28),血药浓度波动度DF(576.26±226.89)%。结论: 氯法拉滨注射液静脉滴注给药 52 mg·m-2·d-1 ,连续给药 5 d,药物在体内无蓄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