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自古占据我国主导地位的乡村逐渐被拔地而起的城市所包围,遗留下来的城中村被称为"城市毒瘤"而成为每个城市迫切想解决的难题。城乡两极化的发展模式加剧了城中村问题的恶化,城中村改造成为广为热议的话题。而由日本、台湾经验总结出的"社区营造"模式,近年来凭借其良好的兼容性与可持续性被越来越多城市吸纳推广。该理念兴起于城市社区问题,勃发于衰败的农村,将其应用于解决城中村问题,是具有可行性的尝试。文章从政府、企业、村民、高校师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角度,解析了社区营造理念在厦门集美大社这个城中村中推广运用的实例,从而总结出了至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8):138-139
城中村作为我国二元经济体接结构下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产物,是现代化城市与旧式农村的一种结合体。它是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地域现象。它的存在,在城市内部形成独特的城乡二元化格局,在经济、社会、环境、景观、文化等方面导致一系列问题,给城市面貌、建设管理、土地的集约利用、城市的精神文明等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各地政府纷纷开展城中村改造工程。但是,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并由此引发了学界对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探讨。本文将从城中村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出发,以武汉市"江堤模式"为例,探讨城中村改造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正"镇村一体"新生城市培育模式(简称"镇村一体"培育模式)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其基本途径是通过镇村一体化发展,将村庄纳入城市发展序列,培养新型城乡关系,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化解城乡二元分割问题,促进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4.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的一件大事,而实施"城中村"改造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极具挑战性的一部分。这场势在必行的现代化"城市运动",既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等物的因素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更要从精神层面把城中村的农民们名副其实地带进现代城市生活中来。这是一道对现代城市建设管理者的考题。近日,记者实地走访湖北省仙桃市,得到了一个江汉平原区域中小城市关于城中村改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改造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城中村"的出现是我国城乡二元对立背景下一种畸形的空间形态和社会形态,应用新融资模式成为解决目前"城中村"改造资金瓶颈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城中村"改造模式现状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改进的PPP模式,建议通过行业协会的介入改进"城中村"改造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6.
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城镇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念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以一个整体出现,其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地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城乡差别很小,各种时空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城乡一体化是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种概括性描述,是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较高阶段。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城乡的地位是相同的,但城市和乡村在系统中所承担的功能将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城乡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社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向乡村蔓延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地理现象和城乡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城中村改造的过程是城市政府、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主体对土地收益和城市功能的博弈过程,城中村的改造也只有在保证三方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以"襄阳市王寨社区城中村改造方案"为基础,探讨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方案中如何体现政府管理、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的共赢,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思路,为襄阳市其他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的坐标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的、没有或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在中国,城中村是城乡二元矛盾在空间上的缩影,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孕生的"畸形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在广州、深圳、杭州、北京、西安等经济发展、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城市,城中村问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正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扩张促使我国的城市乡村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转型过程,而城边村和城中村代表了两种典型的城乡社区转型模式~(1,2)。城市乡村社区往往因为在城市边缘地带,形成了城市居民的非正式居所和农民依赖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的双重局面。同时,由于缺乏规划约束,传统的乡村社会经济特征也面临严峻挑战。城市整体规划与乡村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城市体,县城在中国的城乡视野中其实是相当庞大的一个群体。然而,近年来它们的屡次被提及,却是因为县域经济这样一个经济概念的词语。县城被当作一种经济体进入学界视野,以实证的数字的话语方式被提及——这是一种"经济"的话语,这种话语其实是当下中国某种"中国特色"式话语思维的典型反映。县城作为城市——或者说一种由乡村向城市的过渡,其棱角被平板而机械的经济数据磨平,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鲜活无比的日常乡土,也被淹没在城市化进程里由数据描述的政绩比拼和GDP战争的洪流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城市化规模和城市密度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典型的单中心城市的格局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在中国的部分区域,如长三角地区,新的城市形态也已出现,对现有的规划方式提出挑战,规划师需要寻找新的规划语言,也需要换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来思考城市"。后城市化"和"城市超级有机体"正是描述了上述城市现象的两个关键词,即从现有的城市化方式过渡到新的方式。提出未来规划将做出的若干改变,应对即将到来的新型城镇化。未来20年,中国将有3亿农民转型为新城镇人口,并且可以预见的是,他们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将需要长三角地区吸纳,而上海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2.
The paper presents a wide range of images, contexts and issues related to contemporary forms of urban–rural interface. The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s come in contact in various ways, generating patterns with hybrid identities which can be read both on a regional scale (in those cases where cities merge to form megapolitan conurbations), on an urban scale (suburbs of the cities), on a settlement scale (city quarters, farmyards and farmsteads), and even with regards to single buildings. This creates manifold diversified configurations of interface spaces, showing seemingly opposite trends. This work focuses on these bidirectional trends, which are discussed by means of a selection of different concepts, images, projects and experiences,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 On the one hand,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rojects insert what i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the idea of countryside into the cities: urban agriculture, mainly located in periurban open spaces, but in some cases even within the built system 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integration with the building envelope, in line with a growing sensitivity about the need to conceive ways of virtu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own planning in many cases “ejects” the spaces for business and leisure, locating shopping malls, entertainment and (agri)tourism centres within the countryside. Moreover, typical rural spaces and activities (farms, farm holidays, wine farms, etc.) often refer to urban styles, due to poor design attention, or rather to marketing strategies aimed at enhancing the farm image. Thus, settlements located in rural areas show markedly increasing urban characteristics, with regards to their built environment, open spaces, and outdoor furniture. Whilst many scholars and designers have focused on reinterpreting the agricultural functions when these are inserted in urban architecture and built areas, further interdisciplinary work is needed to analyse how urban functions can be brought into the countrysid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settlements.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城市主义的批判性实践不应执着于不相干的美学自主性,而应着眼于作为当代城市化主要征象的四种空间类型:位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界定模糊区域的工厂区;纵横全国的基础设施管线和网络;新型文化聚落、邻里和建筑物;来自农村而在城市工作的新城市主体所形成的心理与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14.
食物都市主义的概念、理论基础及策略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都市主义(Food Urbanism)是2011年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年度会议的研讨主题之一,它通过风景园林和城市规划设计手段正深层次地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食物安全.研究对食物都市主义进行了概念辨析,指出食物都市主义包含食物生产和食物系统两个范畴,并分析其出现的社会背景、理论基础及策略体系.食物都市主义对我国城乡...  相似文献   

15.
金笠铭 《城市规划》2001,25(4):14-20
新城市文化是多元文化的集大成 ,在创建国际化大城市进程中 ,新城市文化势必导致一些新城市空间的规划理念 :原生型城市多元化空间规划理念、文化产业空间规划理念、智能型城市空间规划理念、中国式汽车时代城市空间规划理念、绿色城市及绿色社区空间规划理念、新城市主义与新郊区化运动等  相似文献   

16.
杨洲 《城市建筑》2009,(10):50-51
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高层建筑案例的介绍,提出垂直型都市综合体的产生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的新组合形式,更会改变建筑在城市中的作用,形成新型的城市节点,将成为应对快速城市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urbanism and local governance address group differences in cities of nationalistic conflict. I investigate four settings—Basque Country and Barcelona (Spain) and Sarajevo and Mostar (Bosnia‐Herzegovina)—that have experienced intergroup conflict, war, and major societal transformations. Findings come primarily from over 100 interviews with urban professionals (both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community officials, academics, and political leaders in these cities. I find that urban areas can constitute unique and essential peace‐building resources that can be used to transcend nationalist divides. Urban interventions aimed at creating inter‐group coexistence can play distinct roles in societal peace building and constitute a bottom‐up approach that supplements and catalyzes top‐down diplomatic peace‐making efforts. I discuss why some cities play a progressive role in shaping new societal paths while others do not, how this peace‐constitutive city function is actualized, and how this type of urbanism can be misplaced or neglected.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转型是大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趋势,包括经济、人口、用地、交通、景观等方面特征的具体转变。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嘉禾组团为例,分析大城市边缘区现状发展特征。结合大城市主城区空间和功能拓展等趋势,分析边缘区城市化的普遍趋势:产业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用地从城乡交错向布局有序转型,交通功能从对外通道向内外网络转型,景观环境从杂乱污染向山水融城转型。进而提出核心城市功能地域在边缘区城市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核心城市功能地域应科学合理划定发展范围、培育具有功能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城市功能、构建与主城区紧密联系的城市快速交通设施和构建满足城市功能和城市活动需求的景观设施。  相似文献   

19.
当下社会对于速度的过分迷信使得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生活不堪重负。单一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面对已有的城市格局也陷入困境。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遇之下,农村经济、教育水平显著提高,迅速第三产业化。城市居民向周边农村"逃亡"式的度假行为释放了高速运转的城市压力,也对农村规划和文化传承造成困扰。本文引入"慢城"的概念和规划理念,以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周边的新农村规划为例,从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出发,探讨城市周边村镇发展成为城市附属"慢城"的规划思路与策略,并使由乡村反馈城市,对城市问题的"解压"转变为"理疗",试图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探求一条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1年采纳了《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在保存遗产和管理历史名城的创新方式上,城市历史景观方法被认为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历史景观是在近年世界各国城市所面临的城市发展挑战下而产生的新的城市遗产保护理念,它以所有城市遗产为保护对象,特别强调城市发展框架下的城市遗产保护,提出了将城市历史景观纳入地方发展进程和城市规划的手段和对策。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为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大量普通历史城区的保护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考。本文首先阐述城市历史景观的产生背景及其特点,之后以日本的景观法及东京都内某地区保护为例,论述城市遗产景观规划新实践的具体措施和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