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微孔膜对O/W型乳液破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以正丁醇 水为实验体系和十二烷基磺酸钠为表面活性剂制得的乳液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考察了透过压、乳液中油含量以及膜孔径等因素对破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膜破乳技术是一种很有效的破乳技术。乳液通量的稳定在本实验条件下需要 4h以上。增加透过压有利于乳液通量的增加 ,但透过油中油含量会随之增加。在同样操作条件下 ,增加乳液油含量不利于通量增加和透过液中油含量的减少。微孔膜的孔径对膜通量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孔径增大 ,膜通量迅速增加 ,而透过液的油含量仍可保持较低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乳液状液膜法对模拟的含酚废水脱酚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考察无机微滤膜真空破乳的重要参数如操作压力及其提供方式、膜面流速等对膜通量和破乳率的影响。并且讨论了破乳后的油相回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以外旋流进料和真空度提供操作压力的方式是一种较以错流进料和外压操作方式更有效的膜法破乳方法。实验数据表明:对于粒径为5~25μm乳液,用膜孔径为2.0μm的Al2O3微孔膜,在外旋流进料、膜面流速为4m/s、真空操作压差为100kPa的操作条件下破乳,破乳率可达96.2%,膜通量可达1400L/m2.h。  相似文献   

3.
设计加工出一种高分离通量的三维螺旋板式微通道 (three-dimensional spiral plate-type microchannel,3D-SPM),利用该微通道内的亲油疏水表面与三维螺旋微结构之间的耦合作用,强化了对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破乳过程。结合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微通道片数、乳状液体积流速、停留时间对破乳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微通道片数的增加,破乳率增加,破乳后的液滴粒径逐渐减小;随着乳状液体积流速的增加,破乳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体现出通道的表面作用和Dean涡流作用的耦合效果,最大单次破乳率为25%;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破乳率增加,8次循环破乳后,最大破乳率为85.9%。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随着流速增加,微通道矩形截面中Dean涡流的个数及强度随之增加,涡流区域不断向上下壁面拓展,当体积流速为8 ml/min时Dean涡流的个数达到最大为2对,此时壁面剪切速率为5527 s-1,达到最大破乳率,进一步提升流速,由于壁面处剪切速率和Dean涡流扰动过大,导致破乳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液膜乳状液连续电破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岗  李盘生 《化学工程》1994,22(4):20-24
讨论了连续电破乳器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竖式平板绝缘电极实验室用的连续电破乳装置。对于煤油-兰113B(表面活性剂)-ZnSO_4溶液体系,实验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连续破乳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液进破乳器的速度较小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油水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5.
实验考察了TA-1、TA-3、BP-6、SP-1,SP-2、AE-3、TG-1、THO-A2、THG-A3等12种商用破乳剂对辽河油田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并考察了破乳剂的复配破乳效果.结果表明:THG-A2、TA-1两种破乳剂破乳120 min后,稠油乳状液脱水率可以达到80%;THG-A2/SP-2在复配质量比1:2、投放量为0.3~0.35 g/L、破乳温度为60~65℃时复配处理效果最佳,采用该复配剂破乳120 min后,脱水率可高达98.7%.此外,本文通过高速摄像观察了稠油乳状液的破乳过程,并对其破乳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乳状液膜静电破乳器破乳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万抚 《化学工程》2003,31(3):58-61
分析了乳状液膜分离技术中静电破乳的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了乳状液在高压直流静电场和交流静电场中不同的破乳机理 ,结果表明 ,在高压直流静电场中需采用裸电极才能有效破乳 ,在交流静电场中使用裸电极或绝缘电极均可有效破乳  相似文献   

7.
W/O型乳状液破乳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慧  程丽华  王平  谢颖  赵德智 《陕西化工》2012,(8):1434-1438
介绍了近年来W/O型乳状液的破乳技术,包括重力法、离心法、加热法、化学法、电学法、微波辐射法、超声波法、膜法、微生物法、磁处理法、冷冻解冻法、研磨法、润湿聚结法以及针对于沥青质薄膜决定稳定性的W/O型稠油乳化液的新型CO2破乳法,归纳了各种方法的破乳机理和研究现状,并概述了各种技术的应用特点,为其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微孔无机膜的研究状况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作者借助大量的研究文献报道,较详细地综述了微孔及致密无机膜的近期研究进展。在综述了微孔无定形和多晶(沸石)无机膜的合成技术及其主要的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寻求好的膜材质,开发有效的膜合成方法及改进当前膜材质的化学和结构稳定性,仍将是这些领域的研究焦点。  相似文献   

9.
弱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严重,油水分离的速度及程度,影响其经济效益.采用恒温静沉分离、多重光散射仪、脱水率等手段,研究了加热条件下清水型、聚醚型、多乙烯多胺型破乳剂对大庆油田某弱碱三元复合驱乳状液的破乳效果.结果 表明,在加热条件下,3类破乳剂对弱碱三元复合驱均有不同程度的破乳效果,3类破乳剂中100#(聚醚型)破乳剂...  相似文献   

10.
微孔膜制乳技术基本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制乳技术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选择水 -正丁醇和水 -煤油为实验体系 ,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pan85等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在 0 .2 μm的陶瓷膜中研究了压力、连续相流量等因素对乳液粒径大小、分布和分散相通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用微孔膜可以制得分布均匀的乳状液。乳化剂的类型与用量对乳液的性质有显著影响。微孔膜对低界面张力及界面张力中等的体系可制得粒径小、分布窄的O/W乳液。连续相流量和膜两侧压差对于乳液粒径和粒径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 ;分散相通量随压差的增大而明显增大 ,但连续相流速对分散相通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增强型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相转化法制备无纺布支撑的增强型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确定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氯化锂为第二添加剂,以水作为凝胶浴.研究了添加剂组成和浓度、凝胶浴组成和浓度、凝胶浴温度、热处理条件等因素对聚偏氟乙烯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液膜分离技术中溶胀的分类、产生机理及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针对液膜的配比和操作控制参数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对影响液膜溶胀的参数包括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油内比、乳水比及萃取过程中搅拌时间和速度等进行了归纳,最后指出了乳状液膜技术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锈钢金属膜(以下简称不锈钢膜)分离技术处理乳化废液。在实验研究中,探讨了各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着重考察了压力、膜孔径、浓缩倍数、进水浓度等各影响因素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由此确定适合的运行条件,最佳工艺参数为:膜孔径选定为0.1μm,最佳操作压力为0.35MPa,最佳操作温度为45℃;经过不锈钢膜过滤和纳滤处理后的乳化废液具有良好的可生化性,适合采用生化方法做进一步处理。  相似文献   

14.
首先分析了微波辐射功率和辐射时间对磁性纳米粒子协同破乳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物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zeta电位分析仪等分别测量了微波作用前后油滴的分布以及磁性纳米粒子的润湿性和带电性,从而揭示了微波和磁性纳米粒子的协同破乳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磁性纳米粒子作用下,微波辐射参数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磁性纳米粒子破乳产生抑制作用,只有在最优辐射参数范围内,微波才会促进磁性纳米粒子的破乳,且当纳米Ni浓度为150mg/L,微波辐射参数为400W、30s时,乳状液的分水率达到最高值102.56%,而在相同微波辐射参数下,Co3O4浓度为125mg/L,乳状液的分水率达到最大值106.06%。该工作为磁性纳米颗粒-微波辐射协同破乳技术的发展提供试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Span80、石蜡、NaOH所组成的乳状液膜体系进行含酚废水处理。讨论了NaOH含量、水乳比对提取率的影响并得出较优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模拟的含酚废水,采用新型技术对乳状液膜法脱酚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对所采用的制乳设备———撞击流-旋转填料床对制乳率、提取设备———旋转填料床对脱酚率、破乳设备———无机微孔膜法破乳的重要参数(如透过压方式、膜孔径等对膜通量和破乳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且讨论了破乳后的油相回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撞击流-旋转填料床的制乳效率可达99.90 %以上,脱酚率可达99%左右,且瞬间完成;膜孔径越小,破乳率越高,膜通量越小;外压内抽方式的破乳效果优于单外压方式的破乳效果。对于粒径为5~2 5 μm乳液,用膜孔径为2 .0 μm的SiC微孔膜,在外压为6 0kPa、内负压为30kPa的外压内抽破乳方式下破乳,破乳率可达96 .4 % ,膜通量可达90 0L·(m2 ·h) -1。  相似文献   

17.
原油中的酸性组分是天然表面活性物质,影响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相关研究对采出液破乳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研究了原油中酸性组分对油/水乳状液破乳效果、乳状液粘度、油/水接触角、界面膜强度的影响,结果如下:随w(酸性组分)从2.25%增加到2.65%,85℃时,脱水率由81.2%降低至14%,粘度由212.3mPa·s增加到1 452mPa·s,乳状液的稳定性大幅度增加;随w(酸性组分)增加,油/水接触角减小,界面膜强度增加;虽然间隔都是0.2%,w(酸性组分)为2.25%和2.45%时,油/水接触角、单滴破裂率相差较大,但w(酸性组分)为2.45%和2.65%时相差较小。  相似文献   

18.
The flow regimes of multiple emulsions in the continuous Couette‐Taylor flow (CTF) contactor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spersion state are reported. The proposed method of multiple emulsion preparation is a one‐step procedure on the contrary to the classical two‐step procedure. The effect of operating parameters in the CTF contactor on multiple emulsion appearance, structure (drop size and packing), and rheological behavior is discussed.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multiple emulsion preparation in the CTF apparatus were the phases ratio, the rotational flow, and an annular gap width. The influence of an axial flow was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range of small rotational rates.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to find the best characteristic multiple emulsions (largest interfacial area). The paper presents the same exemplary data of using W1/O/W2 emulsions as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s (ELMs) in the extraction process and O1/W/O2 for control active agent (drug) rel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