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志龙 《建设监理》2011,(10):61-63
地温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指一般温度恒定在地球表层一定深度内参与热量循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利用的低温热能资源。地温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在我国近几年发展迅猛,其中以地源热泵为主。山西太原地区近年来,地源热泵技术逐渐发展并趋于成熟,并向省内推广。叙述了太原南站站房地源热泵施工监理做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重庆市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特征,该文分析了浅层地温能分布特点和赋存条件,其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和热物理特征、岩土体热响应特征、浅层地温场特征等;进行了重庆市浅层地温能适宜性分区;计算了重庆市浅层地温能可利用资源量。  相似文献   

3.
名词解释     
《中国建设信息》2007,(4):37-40
地球中的热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我们所指的地能资源,首先是指地球表层,其次是在技术经济开发可行的深度范围。应该说这两部分能源在地球内部的能源里占的比重非常小,地能资源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地热能,另一个是浅层地温能。国内的地热井水温度一般在45-75℃间。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调查与开发利用、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趋势、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回灌技术,以及与太阳能结合的复合系统研究、物性参数测试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本期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对浅层地温能调查与地源热泵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下内容是专家针对地源热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精选。  相似文献   

5.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北京市从本世纪初开始成规模地开发采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的建筑,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一千万平方米的建筑用上了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浅层地温能是赋存在地球表层岩土体中的低温地热资源,是一种新型的优质清洁能源,具有可再生、分布广、储量大、清洁环保、经济实惠、安全性强和可用性强等特  相似文献   

6.
根据龙口市中心城区200 m范围内地温长测孔实测数据,对浅层地温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地表以下至24.44 m范围为变温带,呈现自山前地带向西北平原区变温带影响深度增加;24.44~50 m深度范围为恒温带,从山前地带到冲洪积平原再到黄县凹陷地带,埋深增加,地温降低;50 m以下为增温带,平均地温梯度为2.60℃/100 m,地温梯度由山前地带向黄县凹陷地带增大,相应地温级度从山前地带向西北内陆到凹陷区呈现整体减小的态势。该研究为龙口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和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了让广大从事地源热泵技术应用的技术人员,其中包括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和地质勘察等专业人员了解浅层地温(热)能在地源热泵工程中的作用,特开辟本专栏,介绍有关浅层地温(热)能方面的基本知识,并与感兴趣的人士探讨有关问题,欢迎广大读者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8.
梅挺 《建筑机械化》2012,33(Z1):95-97
本文以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汉堡馆为案例,重点介绍了局部单体建筑内利用浅层地温能作为热源的一种先进绿色技术。分析介绍了地源热泵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和"能量桩基"的施工要点,并就"能量桩基"施工技术在我国地源热泵发展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名词解释     
地能资源:地球中的热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我们所指的地能资源,首先是指地球表层,其次是在技术经济开发可行的深度范围。应该说这两部分能源在地球内部的能源里占的比重非常小,地能资源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地热能,另一个是浅层地温能。国内的地热井水温度一般在45 ̄75℃之间。  相似文献   

10.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由于具有高能耗和环境性能的突出优点,大量的地源热泵系统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其中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前景尤为广阔。大力推广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对于实现节能低碳、减排降耗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对漳州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样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漳州市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特点,对主要热储层分布进行了论述,同时对地源热泵系统及其当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和评述。  相似文献   

11.
针对寒区路基冻胀病害,提出1种利用地温能的主动供热方法。采用地源热泵技术,设计1款路基专用热调控系统及分布式供热方案。搭建足尺路基试验平台,并制作与安装实体热调控系统,测试其在冬季的供热性能和路基热学调控机制。试验表明:在启停比2h∶1h运行模式下,热调控系统可以输出17~33℃的供热温度,在冬季寒冷天气下的运行性能稳定;集热温度范围为-18~-8℃,能够高效收集地温能。供热段向路基的热扩散过程具有空间滞后性,竖向升温效应可以在4d内扩散至整个基床表层,升温幅度随着与供热段距离或时间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路基纵向升温效应在第4d时的扩散距离为125cm。供热段的倾斜布置形式有助于平衡路肩和路基中心的冻结差异,防止不均匀冻胀。路基冻结深度变化受到大气环境和热调控系统的双重控制,供热16d后冻结深度由74cm降低至17cm以内。热调控系统制热系数可达5.8以上,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建议路基采用人工供热和保温措施相结合的复合热防护方案。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石桥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提高。通过对大石桥地区地埋管热泵应用情况的调查,该地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勘察数据,选取代表性区域进行地埋管热泵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析,从自然地理概况与浅层地温能容量的角度将大石桥地区不同地区浅层地热能容量对土壤源热泵应用的适宜性进行分区,为大石桥地区浅层地能应用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光凯  白云  刘波 《矿产勘查》2022,13(10):1533-1540
浅层地温能作为绿色新能源,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得到开发与应用,通过对龙口市主城区展开水文地质调查、地温场调查、现场热响应试验及热物性试验等工作,查明了工作区浅层地温能的赋存条件,得到了地埋管型地源热泵的开发利用潜力分区,并通过等效计算获得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经济、环境效益价值。根据调查与计算分析可知:考虑土地利用系数时,(1)工作区地下水换热系统夏季可制冷面积1082.00×104 m2,冬季可供暖688.55×104 m2;地埋管换热系统夏季可制冷面积1573.43×104 m2,冬季可供暖1677.81×104 m2。(2)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总能量为755.79×104 GJ/a,折合标准煤15.06×104 t/a,节煤量43.04×104 t/a,热资源价值10543.51万元/a。(3)可减少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悬浮质粉尘、生成煤灰碴等总计37.91×104 t/a,节省污染治理费4249.03万元/a。  相似文献   

14.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北京市从本世纪初开始成规模地开发采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的建筑,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一千万平方米的建筑用上了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  相似文献   

15.
张海永 《山西建筑》2014,(34):200-201
以大同市为例,介绍了山西断陷盆地平原区浅层地温能的分区原则和分区方法,通过分析大同市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和地裂缝地质环境问题,统筹考虑大同市区域地质条件、换热方式及建设成本,对大同市进行了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以选择正确的开发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6.
石东森 《建筑节能》2007,35(8):10-12
地下浅层地能资源(地下水)的非开采利用,可以通过热泵装置实现供热和制冷的双重作用.地源热泵充分利用了地温逆变性(冬暖夏凉)和常年温变小以及蓄能的特点,实现了能量的再利用和良好的环保效能,使在北方冬季应用热泵供暖系统成为现实,并可实现供热制冷系统一体化.通过实际工程论述了该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南京地区地下水资源条件,基本查明了该区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并进行适宜性分区,为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和保护地质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对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可利用资源量进行评估、分析,该区浅层地温能赋存丰富,具有广阔的开采前景。经初步计算,南京市浅层地热资源的静储量为1.70×1016 k J,可开采量为3.636×1014k J,南京市每年能从地下水和岩土体中取出1241×104t的等效标准煤,经济效益巨大,环境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热技术,一种用于铺设地温管的复合地温板块,为上、中、下3层复合的块状结构,上层为粉煤灰水泥泡沫板,中间层为玻璃纤维增强布,下层为聚苯乙烯板。粉煤灰水泥泡沫板层为带有孔洞的蜂窝状结构,其上表面开有走管沟槽,中间层玻璃纤维增强布为网状结构,聚苯乙烯板层上表面开有燕尾槽,粉煤灰水泥泡沫板层与聚苯乙烯板层通过燕尾槽配合形成固连。该板块结构简单,铺设方便,省时省力,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其强度好、质量轻、保温隔热性能好,有利于向需要热量的空间散热,环保节能。同时具有良好的减震隔声效果,耐腐蚀、抗老化、无放射性危害和环境污染,地温管的维修、更换方便。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改进地源热泵技术在城市中应用的区位适宜性评价,以换热瞬时供需比和全年冬夏累计比为标准,采用现行规范算法,以北京市西城区平房区为样本,分析微观空间形态对浅层地温能供需平衡及开发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建筑密度和层数、容积率、埋管深度、建设模式对瞬时供需比结果有显著影响,且冬夏累计比始终处在0.8~1.04的较均衡区间。当埋管深度达到30~50 m时,98%的地块满足瞬时供需比不小于0.5~1.0的适宜开发门槛,节能率为59%~74%。表明城市低密度建设区的浅层地温能的总体供给能力较好;结合空间形态分析供需平衡指标能够改善地温能评价的可靠性,可进一步采用动态模拟、测试和工程示范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地源热泵低温热源的认识存在分歧,并有将浅层地能资源化的趋势.通过对土壤源热泵低温热源认识过程的回顾,结合我国地源热泵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浅层岩土蓄能加浅层地温能才是地源热泵可持续利用低温热源的观点.认为应基于浅层岩土层储能的思路去研究和发展地源热泵.根据冬季供热的需要和当地的地质构造决定夏季的蓄热量,并采用先进技术保证热能蓄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