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音     
《西部广播电视》2009,(6):30-30
城市应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应具备“再生”功能。城市不仅是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是社会空间、精神空间,是文化的载体及空间表现。未来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空间将形成具有复合土地利用的“紧凑空间”。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 吕斌  相似文献   

2.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城市的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其建设与应用将为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文中从平湖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背景与历程、建设目标与内容、成果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这种迅猛发展也同时改变了我们所生存的空间,特别是城市空间。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了城市空间的结构与运作机制。而这种重构不仅发生在城市空间上,更发生在居住于城市的人群中。  相似文献   

4.
随着设计师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的建设步伐得以加快,各种新型建筑和高层建筑不断出现,也见证了设计师城市化水平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土地的日益短缺,加强城市建筑设计、提供建筑空间利用率已成为城市居民普遍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城市建筑中的复合公共空间设计应运而生。文章对复合公共空间的概念与设计原则进行分析,探讨复合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并对城市建筑中复合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智慧城市经历了以物联感知为核心的G1.0、以数据治理为核心的G2.0,以交通大脑和IOC为代表的G2.5等阶段,正在向以开放复杂巨系统分析方法为核心、以新型城市大脑为载体的的G3.0迈进,智慧城市G3.0的理论科学性对智慧城市建设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在钱学森院士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和潘云鹤院士三元空间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边界空间维度和演进时间维度对两大理论在智慧城市领域应用进行融合;形成了智慧城市G3.0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分析架构;提出以城市大脑系统为核心,通过城市大脑与云脑协同,实现城市大脑与物理空间系统、数字空间系统、社会空间系统相协同的“一脑三系统”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框架;为智慧城市在学术、立法、产业、工程建设等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数字通信世界》2011,(Z1):92-92
据悉,在国家测绘局的领导与推动下,到"十二五"末期,"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将基本建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将有助于政府与社会各界共享地理信息资源,推动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促进城市管理科学化,服务民生。作为建设地理空间框架的关键支撑技术,GIS将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当前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作为中国和亚洲领先的GIS平台厂商,超图软件面向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正不断推进,城市中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需要大量的住房和各类配套设施,为了不因为城市扩张而破坏农田,各大城市正大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但很多人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认识不够。文章从国内外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出发的状况结合南昌市的特点,阐述了南昌市开发地下空间的必要性,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南昌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为南昌市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量已建成的地理信息系统处于闲置状态,许多机构没有足够资金享受GIS应用服务"的问题,需要通过城市全息空间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结合通信网络、视频监控、信息安全等技术体系,提供跨厂商、跨结构、跨网络、跨通信环境的"全、准、快、廉"空间数据资源融合共享服务,使传统的空间信息工程转变为全新的"服务型工程",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的不同需求。本文讨论了数字城市空间资源融合共享的思路以及数据库、服务体系、功能、运行维护等内容,对数字城市空间资源融合共享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9.
城市书香     
《西部广播电视》2009,(6):247-247
《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大规划——城市设计的魅惑和荒诞》;《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量已建成的地理信息系统处于闲置状态,许多机构没有足够资金享受GIS应用服务"的问题,需要通过城市全息空间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结合通信网络、视频监控、信息安全等技术体系,提供跨厂商、跨结构、跨网络、跨通信环境的"全、准、快、廉"空间数据资源融合共享服务,使传统的空间信息工程转变为全新的"服务型工程",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的不同需求.本文讨论了数字城市空间资源融合共享的思路以及数据库、服务体系、功能、运行维护等内容,对数字城市空间资源融合共享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数据库建设中数据模型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数据库是构建与城市空间分布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本文空间数据库的数据建模思想以对象一关系数据模型为基础,通过实现数据自我描述的完整性,使数据库的建设独立于特定软件与应用系统,以提高数据的共享性能。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城市的演进轨迹,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是促成了"信息"这一重要元素从城市本来的"物理空间"中分离出来,并以一种新的"虚拟化"、"网络化"形式存在,与原有的"物理空间"共同形成一种全新的二元空间结构,而这两个并存的"空间"相互依存、彼此支撑,资源也因此互为共享、互为转化。  相似文献   

13.
智慧城市是在互联网、云计算与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实现城市与数字化相融合,在智慧城市系统中,能够以人和物的感知进行智能服务的控制。当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已经能够在多个方面得到实现,如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家居和智慧安防等。智慧城市的建立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使用,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下,多源空间大数据的获取对于智慧城市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模式,有利于智慧城市进一步研究与模式构建。本文就多源空间大数据的获取与作用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应用于智慧城市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信息通信技术对于城市空间的拓展而言,既是助推器,也是催化剂。信息通信与城市生活的融合互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城市,万商云集、高楼林立、密集而广大的物理空间,这是其物质实体;人流如织、交互频繁,时间与效率的价值在这里被无限放大,由此生发出城市的精神风骨。信息通信技术因城市而有了集中化、  相似文献   

15.
巢艳君 《电子测试》2013,(20):257-258
"地铁即为媒介"的观点既有麦克卢汉的理论支持,亦有史实例证。按照不同的感知维度,作为媒介的地铁空间可分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类。以南京地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可解读出地铁媒介空间的生产机制为:实体空间的分割、搬运、定义、承载以及虚拟空间的符号选择、表征、重组和议程设置。只有合理利用地铁媒介空间进行城市文化生产,才能充分发掘出地铁文化传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成都城市空间结构正从单一的向心集聚转至向心集聚与离心对广散同时并存,周边毗邻地区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到与大城市一体发展的轨道上来,并与其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逐渐形成由核心城市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大都市区。  相似文献   

17.
针对数字孪生城市亟需空间统一框架与数据高效组织问题,基于地球空间剖分理论及相应的《地球表面空间网格与编码》(GJB8896-2017)、《北斗网格位置码》及《地球空间网格编码规则》等国家标准编制成果,提出发展一种数字孪生城市空间网格框架与GDS(Grid Data System)数据平台技术。城市多尺度立体剖分网格空间是一种地球空间的客观存在,城市万事万物在某一时间内一定落在某一或某几个网格体中,由此发展的GDS技术面向空间数据统一组织,有利于发展出面向空间建模的新型G-GIS、G-BIM等系统,是对传统GIS、BIM等面向对象建模数据系统的创新探索;有助于构建统一的空间数据框架进而实现城市多源异构数据的汇聚、关联与高效计算,对支撑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空间光通信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提升光通信的接收性能与工作效果,因此,文章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优化处理城市空间光通信接收性能,设置优化的应用方案,促进城市空间光通信系统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都基于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因地制宜、应运而生",城市终归是人的城市,人的聚集、产业的聚集和生活方式的聚集,构成日渐扩张的城市.  相似文献   

20.
数字孪生城市(Digital Twin City)的概念自提出之日起,便凭借其在虚拟空间、实体空间以及虚实空间之间的信息交互等方面的创新理念,而获得了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极大关注。通过在虚拟数字空间构建数字孪生城市,作为物理城市在虚拟空间的镜像实体,实现对实体城市空间从宏观表象到微观细节的精准、全面、智能的数字化还原,从而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的建立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