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与大地相连人的生活是居住建筑艺术的母体。作为制约生活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是决定居住建筑艺术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的黄土高原上产生了窑洞民居艺术,这种寓于大自然之中的民居形式,处于色彩调和的阳光下富于阴影的变化。在幽静及古色古香的窑洞村镇中,不能不让人得到粗犷、淳朴、豪放的感觉和领略以高原景色陪衬那长满绿色青苔的朴素的黄土质感美。窑洞民居反映了建筑艺术与自然、建筑艺术与传统的关系。无论是它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它与传统的关系,都不仅作为构成窑洞建筑内在的主题出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在我们承担的一些建筑设计任务中,应用了扁平砖拱建筑,并积累了一些体会。现提出我们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传统砖拱与扁平砖拱 传统砖拱(窑洞)建筑,是运城地区民间建筑应用得较多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就地取材,施工方便、技术熟练等  相似文献   

3.
一、窑洞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穴居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代、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的今天,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利用和创造了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穴居。这种建筑形式一直适应着人类的生活需要,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从西安半坡村人的穴居算起,发展到今天的具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窑洞建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为什么至今经久不衰呢?这与它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4.
一、地下空间是城市空间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住居是从巢居、穴居开始的,最初利用自然的洞穴遮风蔽雨,消热御寒,躲防毒虫猛兽的侵害.至今广泛分布于陕甘宁青晋豫冀新的靠山式、半地下式和下沉式黄土窑洞,就是人类原始穴居延续到今天的产物,也是人类很早就学会利用地下空间的佐证.我从1980年参加我国窑洞及生土建筑的调研工作,考察了不少地方的窑洞,实践说明,窑洞民居具有就地取材,自力可建,节能节地,冬暖夏凉等优点,在生产力还不高的情况下,人们利用地下空间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并在我国黄土地区形成了不少地下村落,如甘肃的平凉、庆阳,山西的平陆、风凌渡,陕西的乾县,河南的邙山等地,出现了不少“上山不见山,进村不见村,窑洞土中挖,村落地下存”的地下窑洞村落.在新疆的吐鲁番有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在这  相似文献   

5.
徐公文 《建筑与环境》2009,3(1):126-127
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人类创造建筑正是为了抵御不利的自然气候,获取适宜居住、工作的稳定环境,建筑与气候本不可分。自古人“挖地见穴,构木筑巢”时起,就是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创造一个能够遮蔽风雨的场所,因此,建筑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适应气候环境条件的自然产物,是共融于自然环境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淡化了对本质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李鹏  胡望社 《重庆建筑》2010,9(1):20-23
人类的生产、生活从原始到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从室外的自然空间进入人工室内空间。人类的发展经过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同样,人们对建筑内部空间的需求也经过满足单纯的居住功能,到满足人们各方面心理需求的多功能空间的发展过程。建筑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空间构成,建筑内部空间决定了建筑的功能。研究建筑内部空间的尺度与形态,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黄土窑洞的抗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窑洞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及经济资源等原因,黄土窑洞成为当地农村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据粗略估计,我国目前居住在黄土窑洞的人口在三千五百万以上,窑洞总建筑面积  相似文献   

8.
窑洞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和经济性。本文针对陕北传统民居窑洞的采光不足问题,提出设置反光板的措施,介绍了反光板作用原理,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以提高室内采光质量并节约照明能耗。通过Ecotect软件模拟进行反光板设置的不同方案对比,进而给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合理的反光板优化设置方案,以创造更好的窑洞居住环境,为陕北窑洞室内环境改善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正未来我们拿什么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观赏中国?靠的就是文化,而特色建筑这一文化景观就是最好的发力点。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现存的高达67.1m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  相似文献   

10.
黄土窑洞是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是一种冬暖夏凉、绿色、环保、无污染、低能耗的建筑形式,传统窑洞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黄土窑洞建筑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在概括黄土窑洞的结构形式和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窑洞建筑衰微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策略,希望能够有效加强传统窑洞建筑及西北地区传统风俗文化、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1.
宗晓萌  汪永平 《华中建筑》2011,29(6):148-150
西藏窑洞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区.根据笔者对阿里窑洞的调研发现,用于居住的窑洞和用于修行的窑洞数量最为众多,并且是阿里窑洞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该论文主要阐述和比较这两种窑洞在形式上的相似及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人们对居住条件的改善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富裕起来的农民,把提高自己的居住水平,改变居住条件当成头等大事。传统的农村居住形式,已满足不了富裕起来的农民的需求,新型居住建筑开始在农村出现,并形成了新的建筑潮流。  相似文献   

13.
晋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文化区,乡土建筑遗存十分丰富。窑洞与木构瓦房是这一地区乡土建筑主要的两种技术类型,但两者在空间组合中的功能认知却存在地区内部的差异。在阳泉盆地的宅院中,窑洞更为普遍,主要用于居住功能,瓦房仅用于礼仪性功能;而在盂县北部,瓦房被普遍用作居住建筑,窑洞仅用于辅助性的次要功能。两地的气候、材料、技术、经济条件相似,对建筑类型的认知却迥然不同,居住习俗带来的选择差异是最可能的原因。乡土建筑是对居住需求的解答,物质性因素限定了解答的范围,而非物质性因素则影响了人们在这一范围做出的选择,成为建筑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新窑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绿色建筑,就是既要不断提高人居环境的标准,又要满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我国有9亿人居住在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在因地制宜条件下,逐步提高乡村地区居住建筑与环境的腱康水平,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窑洞民居是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居住建筑形态,隐含有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继承和发扬传统窑洞民居中的绿色生态建筑经验,创造适合于当地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型住宅,是建筑学人的责任,为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传统窑洞民居属于生土建筑的一种,生土地坑窑民居作为常见的窑洞民居的形式,在我国陕北地区、豫西地区都有广泛分布。地坑窑内冬暖夏凉,但也存在湿度过大、采光不足的缺点。针对窑洞内部居住适宜性的不足,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从室内物理环境(包括热环境与光环境)入手对其居住适宜性加以分析,并结合照明软件DIAlux给出可供参考的光环境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6.
陕北延安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崇高地位。发展红色旅游业是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之一。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窑洞民居逐渐被抛弃和遗忘。革命旧址中的窑洞作为延安红色旅游的一个特色正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文中从人文历史和政治经济角度探讨了旧址中窑洞的传承价值和保护意义,总结出窑洞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在窑洞保护加固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因而造就了各不相同的居住形式例如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民居、西南的吊脚楼等等,都讲究因地制宜,尊重地域文化、尊重居住者所处的历史环境、自然条件传承传统民居的布局与设计手法,继承和发扬传统民居中所蕴涵的地域文化,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进行东北新农村居住环境设计首先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人类传统聚居环境是经过岁月的长久积淀而形成的。当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古村落,那些经过时间雕刻的窑洞景观,就是一部令人赞叹的生存记录。它适应天然地形,与自然生态有机地组成整体,形成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和谐景观。其建筑形态、装饰元素与大自然结合,显得格外生动美观。晋西北兴县蔡家崖是以窑洞建筑组成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着原始而朴素的自然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一、农村窑洞住宅的现状 窑洞建筑是人类祖先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从洞穴逐渐演变而来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变化,已经成为黄土塬区农村主要的居住建筑。过去,人们的祖先在洞穴中栖身,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人们逐渐把洞穴扩大,加之保温、防水、安全等功能的需求,在洞口设围护,并留门通行,设窗采光,渐渐的发展成依山面沟的  相似文献   

20.
史前时代居住建筑形式中的原始时空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史前时代居住建筑平面形式由圆而方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史前人类借助方形居住建筑这一载体,将人体的十字轴结构与宇宙方位相互叠合,原始时空观念开始萌芽。史前人类采用“立柱而居”的居住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便于观察日影变化,从而准确地测算时间和空间。时空观念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对建筑辨方正位,选择符合人们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的理想方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