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改善葛洲坝大江下游通航水流条件,几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水工模型试验及现场勘测,本文概述了这一阶段工作的成果。文中分析了坝下河势的特点及其演变趋势,论证了解决大江下游通航问题的关健在于及早修建河势治导工程—二江导流堤,迫使二江主流左移,进一步刷深二江河槽,同时使二江与大江的交汇点下移,笔架山河段不再成为船队上行的难点。最后指出在枢纽完建后正常运行期间,更要精心进行泄洪调度,有计划地轮流冲刷二江及大江河槽,以保持坝下河床为“W”形的横剖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葛洲坝水利枢纽运用以来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坝上下游约13km河段的河势,提出了形成有利河势的调度措施。分析表明:枢纽蓄水运用以来,坝区河势发生了明显变化。上游主流由大江改走二江后,原大江河道淤积;大江工程运用后,形成二江主泓和大江航道及电厂两条支汊的河势。坝下至李家河由于冲淤变化,产生一系列局部地形和大江及二江两条深槽的河势。李家河以下河床已冲刷下切,水位降低,因此,应采取合理的调度运用方式,保持有利于通航和发电的河势。  相似文献   

3.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河势调整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洲坝工程投运以来,二江泄洪流量被西坝凸咀挑流后,在大江产生急流横浪.针对这种不良水流条件,提出了建江心堤及疏浚二江河床的整治方案来调整大江河势,以改善大江通航条件.并进一步提高葛洲坝水利枢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葛洲坝下游河势调整方案设计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和三峡工程的通过能力相匹配,葛洲坝水利枢纽大江航道的最大通航流量须从20 000 m3/s提高到30 000 m3/s,乃至达到35 000 m3/s。因此迫切需要对葛洲坝下游河势进行调整,为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工程调整方案已于2004年开始实施。对葛洲坝下游河势调整工程设计方案及该方案对改善大江航道通航水流条件所发挥的作用做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葛洲坝枢纽坝区河段各项整治工程:南津关河段整治,下游大江、二江之间的潜导堤,大江下引航道右岸的挑流矾头等。经过运行检验,充分证明了这些整治工程对改善水流条件,增加冲沙效率、保护河岸稳定均起到了很大作用,从而提高了航运、发电效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通过进一步试验研究,认为延长潜导堤将对调顺下游河势,降低大江下引航道波高有明显效果。本文提出整治工程必须在充分研究该河段的水流特性、冲淤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整治方案,方能顺应河势和改造河势,枢纽附近的整治工程还须适应枢纽调度对水流影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坝长2561m,坝高47m,总库容15.8亿m3,总装机容量271.5万kW,1988年建成。该工程的建设,成功地解决了复杂的河势和泥沙、通航水流条件、泄水闸消能防冲、基础处理、大江截流及深水围堰、大型金属结构设计制造和安装、大型水能发电机组等重大技术问题,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  相似文献   

7.
三峡枢纽坝下通航水流条件平面二维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三峡坝区物理模型试验所提供的三峡工程完建后运行50+4年接近淤积平衡的坝下地形资料为基础,根据平面二维水深平均水流运动方程组,利用控制作积法及SIMPLER程式,通过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对三峡枢纽下游引航道口门外各级流量下的通航水流条件作了研究,计算得到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的流速流态,并指出了改善通航水流条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葛洲坝水利枢纽南京泥沙模型河势试验的总结。试验表明,建坝后所形成的河势是典型弯道,而大江航道和电站处于弯道的凸岸,泥沙淤积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试验了双槽方案和单槽方案,而前者优于后者。在单槽已定的情况下,除了大江在总流量35,000米~3/秒时敞泄以外,在大江电站右侧设置泄水闸,使大江分流比保持50%左右,就能较好地解决大江航道、电站的淤积和减少粗沙通过机组,并能改善大江下游航道水流条件和降低大江电站下游尾水位。文中提出了低水头径流枢纽河势的规划原则。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河槽治理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已有的河槽形态与水流狭沙力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在考虑米沙组成变化、河槽综合阻力变化的条件下.计算得到了黄河下游典型断面流量分级平均水沙条件下河槽平衡输沙横剖面。平衡横断面与实际断面比较.下游无论游荡段与弯曲段,实际断面都显得过于宽浅。分析认为,尽管河槽缩窄可加大水挟沙能力.但受河型发育机制的制约.在现有水沙和边界条件下黄河下游河槽的横剖面是无法自动调整形成输沙平衡形态的。文中还利用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和河道冲淤实测资料证明了黄河下游水流不冲狭沙量小于不淤沙量.河道从淤积转向冲刷时.水流含沙量明显降低,固此减少同流量下台沙量的变化有利于减轻下游河遭淤积。从理论分析结果看:缩窄中、小流量“下的河槽.以多级河槽方式重点整治花园口以下河段.使横断面总体形态呈上凸形.能显著减小黄柯河槽中的淤积;同时,应配合河道整治,利用水库调节水沙和进行必要的挖沙疏浚措施。具体实施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汇流区黄河主流摆动常引起渭河河口位置及汇流方向的变化,下段河道河势随之改变。潼关-大禹渡段主流游荡,河床宽浅,水流分散;大禹渡-灵宝老城段河槽束窄,水流集中,河势以弯道发育为主;灵宝老城--三门峡水库坝前段河势基本稳定。1977年大洪水以来,潼关--大禹渡段河道主流摆动加剧,河槽展宽淤高。大禹渡以下湾道发育,弯曲半径变小,弯道河长增加。由此引起滩岸坍塌,河槽展宽坦化,河床淤积升高,同流量水位上升。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大型码头工程建设对航道条件的影响,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分析了苏州港太仓港区现代物流粮油码头工程修建前后的通航水流条件。对工程前后分流比和潮位及流速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工程对上、下游河势及附近河段的防洪及排涝、航道通航造成的影响不大,同时也论证了码头修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建立大藤峡水利枢纽整体物理模型,对大藤峡水利枢纽船闸下游口门区布置方案进行试验,参照常见的船闸下游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改善措施结合工程实际对工程方案进行优化,通过宏观的河势调整结合具体的口门区水流条件改善措施,使得口门区及航道过渡段的水流条件能够满足通航要求,并节省了工程量。  相似文献   

13.
葛洲坝坝区水文泥沙和航道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洲坝水利枢纽运行以来,坝前推移质较大幅度减少;近坝地形在枢纽运行初期演变剧烈,后期相对稳定;三江航道淤积部位主要在口门区,尽管三江航道存在在口门区的回流和下引航道的水体往复流,但通航水流条件仍然较好;大江上引航道经整治,水流条件有明显改善,航道内泥沙淤积有多、快、粗的特征,下引航道枯水走沙效果明显,能有效保持航深。运用“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的原则在大江和三江航道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葛洲坝工程分两期施工。一期工程通过修建一期围堰,形成二、三江基坑,将水流引向大江主河道,在围堰保护下修建左岸土石坝、三江航道、2号和3号船闸、三江冲砂闸、二江电厂、二江泄水闸以及混凝土纵向围堰等。二期工程则将大江主河道截断,迫使江水从二江泄水闸下泄,修建二期围堰,一面蓄水通  相似文献   

15.
三峡电站日调节下游河道通航水流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发政 《长江志季刊》2004,(1):17-28,35
介绍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道通航水流条件研究的历史过程和研究成果,内容包括两坝间通航水流技术标准研究,三峡电站枯水期负荷日调节,三峡电站汛期调峰对航运的影响研究,三峡大坝泄洪时下游河道通航条件的影响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葛洲坝大江工程是整个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江电站和变电所、大江航道和一号船闸、大江冲沙闸和右岸非溢流坝等建筑物。葛洲坝水利枢纽坝轴线总长2606.5米,其中大江工程坝轴线全长989.4米。大江工程各主体建筑物的布置,通过河势研究,从有利于防沙排沙,改善通航条件,适当扩大装机以增加发电效益等方面考虑,经过试验研究,决定主体建筑物自左至右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天然实测资料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了葛洲坝大江下游航道的通航水流条件,指出了大江航道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枢纽调度运用对下游航道所产生的影响,同时预报了未来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本河段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决策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葛洲坝大江船闸下引航道的设计通航标准为流量35000m^3/s时通航6000吨级船队,目前前由于下游导航墙偏短、二江电厂泄水和泄水斜流的影响,加上泄水波的作用。只能在流量小于20000m^3/s时通航,本文介绍了长江W整治方案,并做了补充修正,利用船模式试验成果,修正了原航线,试验表明,大江船闸下引航道经整治后,可以达到原来的设计标准,册时论述了三峡水库对葛洲坝下游宜昌水位下降的影响,指出及早采用工程措施,抑止宜昌水位过多下降,对保障通航设施的运行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以大江航道防浪设施选择为重点的葛洲坝坝区下游河势研究第二阶段的试验成果。首先以目测的“右岸爬浪”为指标,初步评估了各类治导工程的防浪效果,然后用电测电算的航道内波高进行了验证。结合电厂下游水位及施工条件,对“开挖二江河槽”、“延长大江隔流堤”、“延长二江导流堤”、“填筑江心洲”等方案作了全面比较;推荐后两者为进一步研究的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畸形河势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以往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下游畸形河势的主要特点及危害,并对畸形河势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黄河下游产生畸形河势的主要原因包括下游河道河槽宽、横比降较大,小浪底水库小流量、长历时、均匀下泄清水,两岸滩地抗冲刷能力弱等;治理对策主要包括加强对畸形河势演变机理及成因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抢护方案、抢修临时防护工程、利用新结构坝型对畸形河势进行调整和抢护、利用水库调控流量及含沙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