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污泥量急剧增加,关于污泥处理的相关标准日益严格,污泥处理成本又高,污泥减量化迫在眉睫。该文从污水生物处理中剩余污泥的产生途径、微生物代谢原理2个方面提出了实现污泥源头减量的方法,即降低细菌的净合成量以及增加微生物的自身氧化速率,具体介绍了解偶联技术、隐性生长技术、延长污泥龄技术,并介绍了污泥减量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的污水厂中,污泥处理是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合理对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进行评估,并合理的对相关工艺进行选择,可以使得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的效果得到提升,这样就能够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本文主要针对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评估及工艺选择进行简要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城市污水厂污泥的量远大于城市生活垃圾量,而且含有较高的污染物含量,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很大的危害。本文利用湿式氧化法处理污泥,将催化剂引人处理过程,可以在中温中压条件下获得较高的处理效果,提高污泥的处理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使城市污水厂污泥的处理达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污水厂在实施深度处理、营养物强化去除(Enhanced Nutrient Removal,ENR)工艺过程中将会遇到诸多问题,包括出水超标、设计能力过大以及水量波动等问题,而如果采用实时监测系统对污水厂进行在线监测和控制将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能够稳定出水水质、提高氨氮.硝酸盐和磷的去除率、快速恢复进水水质,水量变化造成的紊乱,同时能够为污水厂带来一些潜在的利益,包括降低曝气成本、减小剩余污泥量、取消或降低化学药剂和碳源投加量以及人力成本等等。  相似文献   

5.
污水厂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未经稳定处理的污泥将对环境产生严重的二次污染。根据世界各国污泥处理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相关政策的导向,污泥资源化是未来污泥处理的主流。文中介绍了国内外污泥资源化技术的发展近况,对现有的污泥资源化技术进行了分类,以期为今后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与污染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污水处理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其数量约占处理水量的0.3%~0.5%左右。如果这些污泥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将给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国内外的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量在逐年增加。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是净化过程中的产物,主要含有大量的泥砂、腐殖质、细菌等无机和有机杂质。由于污泥产生于污水处理厂不同的处理部位,如预处理段、生化处理段、消化处理段、化学处理段,所以所产生的污泥量和污泥类型不尽相同。本文就城市生活污水污泥处置工艺做了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7.
由于剩余污泥量大,已成为制约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膜生物反应器(MBR)作为新型高效污水处理技术,能够实现污水处理中的剩余污泥减量.采用对比法,对MBR技术中剩余污泥减量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溶解氧(DO)质量浓度在1.0~3.0 mg/L内,污染物处理效果均可达到90%以上,污泥浓度(MLVSS)可控制在10 g/L左右,脱氢酶活性平均值为136.82 mg/g-VSS,膜区污泥中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平均为0.003 56μg/mg-VSS.分析发现,在MBR中发生了能量解偶联作用,膜区附近、反应器中部、进水口附近的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分别为15.15、12.79、15.38 mg/g-VSS,EPS和胞外蛋白酶相互作用,EPS、微生物残骸等大分子物质被高活性的胞外蛋白酶降解,成为可以被微生物代谢的基质,促进了微生物隐性增长,从而有效降低了污泥产率,实现了剩余有机污泥减量.  相似文献   

8.
朱敏 《安装》2021,(5):39-41
本文以石洞口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二期工程为例,介绍了污泥焚烧炉炉温控制方式及原理,分析了污泥焚烧量、一次风量以及污泥热值对焚烧炉温度的影响,并给出运行过程中减少炉温波动的建议,有利于维持污泥焚烧过程的安全稳定并降低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耗.  相似文献   

9.
工业污泥通常都含有有害或者有毒物质,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填埋或者随意堆放,造成生态环境污染以及地下水污染。工业污泥深度减量化,这对减少企业运营成本以及降低社会成本均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某汽车工厂的工业污泥减量处理为例,探讨了低温污泥干化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论述了该项目的干化处理方案设计方法,经过实践证实,低温干化技术应用于工业污泥减量处理中,可以明显提高污泥处理效率,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有利于污泥的处置与利用,以污泥建材资源化为目标,实验研究了在污泥沉降浓缩阶段加入页岩和粉煤灰后对沉降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单掺页岩或粉煤灰后污泥的脱水性能得到显著改善;污泥比阻从处理前的1013数量级降至1011数量级;污泥脱水后的含水率降低,有利于后续的处理和利用;污泥脱水后的体积有一定程度增大,但这种体积增大在污泥的建材资源化利用方面是可接受的。混掺页岩和粉煤灰后对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善效果优于单掺,页岩与粉煤灰掺量均为5%时,污泥的脱水性能得到最佳改善,且脱水污泥体积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就是要通过适当的技术措施,使污泥得到再利用或以某种不损害环境的形式重新返回到自然环境中。本文介绍了微型动物削减剩余污泥量的原理与作用,论述了活性污泥中微型动物的种类及应用,仅供与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污泥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常规处理方法:污泥的厌氧消化:污泥的好氧消化:污泥的好氧堆肥。特殊处理技术:污泥与稻草堆肥处理:生物淋滤。介绍了以上技术的优缺点、处理特点并对污泥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污泥焚烧工艺与设备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污水处理量的增大,污泥的产量也在逐渐增加,如何合理处理污泥,变废为宝、使其循环利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与堆肥和填埋相比,污泥焚烧具有减容、减量和无害化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污泥处理方法。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参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对污泥焚烧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和技术工艺进行了综述,包括干化焚烧工艺及其主要工艺设备和混合焚烧工艺等,对关注的污泥焚烧处理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的控制和研究动向进行的评述,分析了污泥焚烧处理的经济性.最后指出了污泥焚烧技术中仍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钦 《中国科技博览》2013,(19):287-287
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工艺过程中,为了使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净化功能保持稳定,必须使系统中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保持平衡,所以,每日必须从系统中排出一定数量的剩余污泥,而每日排出的剩余污泥,在量上应该等于每日增长的污泥量。同时,为了保证活性污泥处于健康高效的处理状态,还需要对系统进行一定数量的污泥回流,回流比R随取决与混合液污泥浓度(X)和回流污泥浓度(Xr),而)(r值又与SVI有关。则可以推算出SVI值和)渲而变化的回流污泥浓度值,并据此可以推出污泥回流比R篮。  相似文献   

15.
城市污泥的灰分与水泥生料中粘土的成分类似,可被用作粘土的替代品煅烧生态水泥熟料,从而实现污泥的减量、无害、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本文用污泥灰替代粘土配置成掺量为0wt.%、3.58wt.%、7.16wt.%、10.73wt.%和14.31wt.%的生料并煅烧成熟料,再利用~(29)Si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五种熟料的矿物成分,通过固体核磁分峰拟合技术得出五种熟料的贝利特和阿利特的含量比值,结果表明随着污泥灰掺量的增加,熟料中贝利特含量增加,阿利特含量降低,污泥中微量元素的引入使β-C_2S更稳定,阻碍C_2S向C_3S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在石油开采及生产加工中要产生大量含油污泥,这些污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将严重危害环境安全。因此,国内外正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希望能缓解含油污泥带来的危害。本次试验主要研究目的:高频电磁场降低污泥中固体含油率。经过高频电磁场作用后,污泥中固体含油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了我国城镇污水厂污泥来源、特性、以及处理现状后,对污水厂污泥综合处理技术进行详细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污泥千化焚烧发电、污泥卫生填埋、污泥堆肥、以及污泥生产沼气复合利用等污泥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8.
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处理现状及处理技术方法和复杂性的浅析,阐述了污泥处置相关标准、加大对污泥处理处置的监管和执法力度逐步实现污泥的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绿色城市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发展方向。随着城市污水处理率的提高,污泥产量也急剧增加,如何合理的运用污泥中蕴含的营养物质,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也防止处置不当的污泥对大气和水体带来的二次环境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而污泥干化处理技术的优点及其在污泥管理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步被认同,本文将对我国城市污泥干化处理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是我国“粗放型“经济之后提出来的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方式。工业生产、市政工程中的污泥处理处理不仅能够提高工程质量,而且还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措施。文中对带式压滤机遥行和运行可能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分别以带式压滤机在市政工程和工业生产污泥中的技术要点,为带式压滤机构造创新和使用提供理论利显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