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β-蒎烯为原料经选择性氧化制得的诺蒎酮,再经羟醛缩合、酰腙化和环化反应得到15个的诺蒎酮-噻唑腙类化合物;采用1H NMR、13C NMR 和 HR-MS对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探索了所合成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2-{6,6-二甲基-3-(4-硝基苯亚甲基)二环[3.1.1]庚-2-亚基}肼基}-4-(4-氟苯基)噻唑(Ⅲe)、4-{2-{2-{6,6-二甲基-3-(4-硝基苯亚甲基)二环[3.1.1]庚-2-亚基}肼基}噻唑-4-基}苯酚(Ⅲf)、2-{2-{3-(4-氟亚苄基)-6,6-二甲基双环[3.1.1]庚-2-亚基}肼基}-4-苯基噻唑(Ⅲg)和2-{2-{6,6-二甲基-3-(4-甲基亚苄基)二环[3.1.1]庚-2-亚基}肼基}-4-苯基噻唑(Ⅲj)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显著,其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3.51 μg/L、0.88 μg/L、7.03 μg/L和3.52 μg/L;化合物4-{2-{2-(3-亚苄基-6,6-二甲基二环[3.1.1]庚烷-2-亚基)肼基}噻唑-4-基}苯酚(Ⅲc)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最低抑菌质量浓度为28.12 μg/L;所有目标化合物对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抑菌效果并不显著。从构效关系看:R1和R2上取代基的不同对化合物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当R1为强吸电子基团时能显著提高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Ⅲf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与硫酸卡纳霉素的抑制效果相当,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关键词:-蒎烯;诺蒎酮;噻唑腙;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以诺蒎酮为原料,经过加成、缩合、环化等反应,合成出蒎烷基噻唑腙衍生物4a~4n,采用FTIR、1HNMR、13CNMR和HRMS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化合物4a~4n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人肺癌细胞(A549)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4a的抗肿瘤活性最强,其对Hep G2、8226、A549和231细胞的IC50分别低至5.8、8.8、7.1和10.6μmol/L;化合物4c的抗肿瘤活性也较强,其IC50分别为8.9、8.7、7.3和9.7μmol/L。细胞凋亡和周期实验数据显示,当化合物4a浓度从0增加到40μmol/L时,A549细胞的总凋亡率从6.55%增加到47.20%,G2/M期的细胞数量从13.50%上升至51.72%。以上结果表明,化合物4a能够诱导A549细胞凋亡,并将细胞有丝分裂周期阻滞在G2/M期。 相似文献
3.
以诺蒎酮为原料,经过加成、缩合、环化等反应,合成出蒎烷基噻唑腙衍生物4a~4n,采用FTIR、1HNMR、13CNMR和HRMS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化合物4a~4n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人肺癌细胞(A549)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4a的抗肿瘤活性最强,其对Hep G2、8226、A549和231细胞的IC50分别低至5.8、8.8、7.1和10.6μmol/L;化合物4c的抗肿瘤活性也较强,其IC50分别为8.9、8.7、7.3和9.7μmol/L。细胞凋亡和周期实验数据显示,当化合物4a浓度从0增加到40μmol/L时,A549细胞的总凋亡率从6.55%增加到47.20%,G2/M期的细胞数量从13.50%上升至51.72%。以上结果表明,化合物4a能够诱导A549细胞凋亡,并将细胞有丝分裂周期阻滞在G2/M期。 相似文献
4.
5.
6.
噻唑环和腙键结构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采用活性结构拼接法,将噻唑环与腙键相结合,设计并合成了16个2-芳醛腙噻唑类化合物,并采用MTT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测试结果表明,该类新化合物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MDA-MB-468、MCF-7)具有一定的抗增殖活性。其中,N-(2-吡啶)甲醛-2-(4-苯基)噻唑腙的抗增殖活性最好,其IC50值分别为(0.21±0.11)、(0.18±0.10)、(0.17±0.08)μmol/L;而该化合物对其他肿瘤细胞亦具有一定的抗增殖活性,且相对乳腺癌细胞株的生物活性均在10倍及以上,说明其对乳腺癌细胞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和选择性,且毒副作用小,值得作为抗乳腺癌先导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通过芳基硫脲1a~g与3-氯-2,4-戊二酮2环合得到2-芳氨基-4-甲基-5-乙酰基噻唑3a~g,再与肼基甲酸甲酯4进行缩合反应得到目标产物。以5e为例,分别对反应时间、催化剂种类及物质的量比进行了试验,最佳的缩合反应条件是:反应时间6h,催化剂用浓盐酸,物质的量比1∶1.1,收率70.9%。合成得到7个目标产物2-[1-(2-芳氨基-4-甲基噻唑-5)-乙缩醛]肼基甲酸甲酯5a~g,目标化合物结构经IR、1 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采用MTT法对MCF-7和SMMC-7721人肿瘤细胞株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发现此类化合物活性较弱,化合物5f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9.
松节油是我国重要的天然可再生资源,其来源丰富,结构独特,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作为松节油的主要组分之一,β-蒎烯化学性质活泼,具有很多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制备天然产物基抑菌剂,以去氢枞酸为原料,设计并合成得到20个新型去氢枞酸基B环并噻唑-酰胺化合物(Ⅵa~t)。初步探索了合成条件,并利用FTIR、1HNMR、13CNMR和ESI-MS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还测试了化合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轮纹病菌、花生褐斑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等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在50 mg/L质量浓度下,目标产物去氢枞酸基B环并噻唑-苯甲酰胺(Ⅵj)和中间体去氢枞酸基B环并噻唑-胺(Ⅴ)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0.0%和92.4%(活性级别为A级)。 相似文献
11.
以1-金刚烷甲酸为原料,通过酯化、肼解制得1-金刚烷甲酰肼,1-金刚烷甲酰肼再与芳香醛反应得到相应的酰腙,最后以苯和DMF为溶剂,酰腙与巯基乙酸脱水环化成2-芳基-3-(1-金刚烷甲酰胺基)-4-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并利用IR、1HNMR、13CNMR、ESI-MS和元素分析对7个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MTT方法评价了它们在体外对HepG-2,A549-1和231-2 3种癌细胞株的体外生长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7个新化合物均具有潜在的体外抑制癌细胞生长活性。 相似文献
12.
以商品化双酰胺基本骨架为先导,设计并合成了13个含5-氨基噻唑环核的苯甲酰脲类化合物,优化了基于Ugi四组件反应合成2,4-二取代-5-氨基噻唑中间体的方法,其结构均经1HNMR、13CNMR、IR和MS确证。初步离体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该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杀虫活性,当质量浓度为10 mg/L,化合物Ⅴf、Ⅴg、Ⅴh、Ⅴj和Ⅴm对蚊幼虫均显示100%的杀虫活性,且当质量浓度降至5 mg/L和2 mg/L时,化合物Ⅴj的杀虫活性仍有100%,高于阳性对照;当质量浓度为600 mg/L,化合物Ⅴd、Ⅴg对棉铃虫和玉米螟均显示100%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4-氟苯甲酸(1)为原料,通过酯化、肼解制得4-氟苯甲酰肼(2),2再与芳香醛反应得到相应的酰腙(3a-3h),最后以苯和DMF为溶剂,3a-3h与巯基乙酸脱水环化成 2-芳基-3-(4-氟苯甲酰胺基)-4-噻唑啉酮类化合物(4a-4h),并利用IR,1H NMR,13C NMR,ESI-MS和元素分析对4a-4h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MTT法评价了体外对HepG-2, A549-1 和 231-2 3种癌细胞株的体外生长抑制活性。结果表明,4a-4h均具有潜在的体外抑制癌细胞生长活性,其中4b,4f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15.
以苯甲醛为起始原料,首先制得肉桂酸,然后合成了5,7-二羟基黄烷酮,产率达91%,并利用IR、MS、t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确认,同时还测试了产品的抑菌活性。生物测试结果表明,5,7-二羟基黄烷酮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优良的抑菌活性,在50μg/mL处理剂量下,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率达100%。 相似文献
16.
17.
以β-蒎烯为原料,乙腈-水为溶剂,酮为催化剂,过氧化氢为氧化剂,通过环氧化反应合成了2,10-环氧蒎烷。考察了酮催化剂、溶剂、过氧化氢与β-蒎烯摩尔比、pH、反应温度和时间对2,10-环氧蒎烷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丙酮为较佳的催化剂,n(过氧化氢)∶n(β-蒎烯)=5∶1,pH=10.0,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8 h,在该条件下2,10-环氧蒎烷的收率可达79.6%,色谱纯度为94.6%。用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红外光谱仪以及核磁共振波谱仪对2,10-环氧蒎烷的色谱纯度和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20.
研究了新型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20个新型异噻唑啉酮衍生物对5种细菌的抑菌活性;选取5个高抑菌活性衍生物,使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了其与葡糖胺-6-磷酸合成酶(G-6-P合酶)的相互作用模式;运用密度泛函(DFT)方法对5个高抑菌活性衍生物的分子静电势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以链霉素为阳性对照,有11个衍生物对蜡状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3个衍生物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3个衍生物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3个衍生物对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5个高抑菌活性衍生物与G-6-P合酶均能较好地结合;分子静电势分析表明,羰基和亚砜基团区域是该类衍生物的活性位点,可以与受体G-6-P合酶发生相互作用。新型异噻唑啉酮衍生物广谱抑菌,其可能的抑菌机制是抑制G-6-P合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