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面块切片解释、相干体解释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面块切片解释技术、相干体解释技术的探讨,说明在煤矿采区三维地震解释中,充分运用其先进性,有助于提高构造解释精度及准确性。介绍了面块切片解释及相干体切片解释原理及步骤,并给出了解释实例。 相似文献
2.
3.
4.
相干体技术主要用于检测相干性变差位置的异常地质体,如断层、河道、砂坝、超覆体等,在相干体水平切片上可以看到普通切片不易辨别的异常.主要讨论相干体技术在济宁二号煤矿十采区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应用可以看出,相干体技术可有效的提高小断层的解释精度,缩短勘探周期,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5.
断裂与裂缝是碳酸岩储层发育的一个重要主控因素,有效识别出断裂和裂缝对储层预测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断裂裂缝识别技术方法多样,效果各异。介绍高精度相干技术与蚂蚁体追踪技术,并对比这2种识别技术方法在塔中卡塔克1区块三维地震工区的实际应用效果,为断裂裂缝解释以及有利储层发育区带划分提供依据,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6.
陷落柱是煤矿安全及生产中需要准确预测的重要地质体,目前其主要探测手段是三维地震勘探.为研究三维地震勘探中陷落柱的解释技术和方法,以相干体技术为依托,研究了煤矿陷落柱的解释方法,并取得了满意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7.
8.
孤东地区馆陶组为河流相沉积体系,河道砂体岩性圈闭发育,为典型的隐蔽型岩性砂体油藏。因此,加强河道砂体的识别描述和评价研究,才能实现孤东地区河道砂体勘探的新突破。本文针对孤东地区馆陶组地质特点,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形成了"水平切片、测井约束反演、地震属性分析、三维可视化和油气检测评价"等勘探技术。河道砂体识别描述技术的综合研究,对指导孤东地区馆陶组河道砂体勘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该文主要从引入方差体技术的必要性,介绍了方差体技术的原理。编制了利用方差体技术进行地震资料处理的应用程序,通过该技术在济宁2号井某采区的实际应用,体现了方差体技术对三维地震信息的自动拾取以及有效地提高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精度等方面的良好效果,对断层、陷落柱有良好的自动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为解决煤系气开发过程中砂堵砂卡等作业难题,提出了采用连续油管来实施冲砂解堵保障煤系气井的正常后续作业和投运。现场施工作业应用根据砂堵管柱的不同深度分两段进行冲砂,对于浅部井段采用正冲砂即可满足作业要求;对于较深部井段采用正反冲砂工艺,能够有效解除煤系气井管柱砂堵及砂卡。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连续油管可实现连续冲砂作业,具有简单实用、安全高效、对储层损害小等优点,保障煤系气井迅速恢复正常生产。该技术为煤系气井冲砂作业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混合式混凝土湿喷机的水泥浆与砂石料在实际喷射过程中,混合的效果取决于混合器的结构设计,基于混合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输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2种不同设计下混合器的混合原理、主要结构及其应用,通过优化设计实现混合器在混合式混凝土湿喷机上真正做到水泥浆与砂石料充分混合均匀,喷射脉冲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落差2~5 m的小断层现成为影响煤矿生产效率和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实例,探讨了三维地震对小的断层解释。建立了一个断层落差为2 m的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在正演生成的时间剖面上提取了属性,结果显示,虽然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看不出来,但在属性上有明显反映,因此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可解释小断层。对一个实例利用地震属性技术进行了解释,解释出了一个落差2.5 m的断层,与煤矿实际揭露吻合。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特厚煤层分层开采瓦斯治理难题,通过分析白芨沟煤矿010203区段首分层0102103工作面采前瓦斯抽采效果及回采期间瓦斯涌出来源,针对性采取定向长钻孔、底板穿层钻孔、顺层钻孔卸压拦截抽采,本分层顺层钻孔强化抽采以及大孔径钻孔采空区瓦斯抽采的立体多源瓦斯综合治理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小煤柱沿空留巷的大倾角、大孔径钻孔全程下套管施工工艺,在现场得到成功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已有定向长钻孔、底板穿层钻孔抽采基础上,采取本分层顺层钻孔强化抽采、下伏分层顺层钻孔卸压拦截抽采等措施,解决了本分层及下伏分层卸压瓦斯涌出问题;利用大孔径钻孔以孔代巷抽采采空区瓦斯,解决了工作面隅角瓦斯积聚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单轴受载煤体压裂后煤体复电阻参数变化关系,在实验室搭建受载煤体的水力压裂变频复电阻率测试平台进行实验,对受载煤体进行压裂前后复电性测试。运用电介质极化理论和激发极化理论,分析煤的水力压裂复电阻率频散机理。结果表明,压裂前煤体复电阻率实部、虚部均随频率变化而变化;复电阻实部整体呈现“三段式”趋势,虚部呈“U”型,趋势略有不同;煤体电容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压裂后复电阻率虚部呈现“阶梯状”,实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不论压裂前还是压裂后,煤体电容都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压裂后的煤体在含水状态下其虚部呈现“单边上升”,其物理机制是空间电荷积聚效应产生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