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莴苣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对其进行萃取。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2流量、一次性投料量、粉碎粒度对莴苣籽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超临界CO2萃取莴苣籽油的最佳工艺,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莴苣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一次性投料量50 g,粉碎粒度24目,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5℃,CO2流量6 L/min和萃取时间4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莴苣籽油得率为17.92%。莴苣籽油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亚油酸(56.420%)、油酸(22.562%)、棕榈酸(7.795%),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6.682%。  相似文献   

2.
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萃取琉璃苣籽油,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流量对琉璃苣籽油出油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琉璃苣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琉璃苣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5 h,CO2流量45 L/h。在此条件下,出油率为28.08%。气相色谱对琉璃苣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琉璃苣籽油富含油酸、亚油酸和γ-亚麻酸。  相似文献   

3.
张杰  邓旭  邵承斌  余洋  梁崇 《食品科学》2015,36(24):46-50
以胭脂萝卜籽为原材料,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胭脂萝卜籽油工艺,并对胭脂萝卜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首先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超临界萃取的7个因素进行筛选,获得影响提取率的3个主要因素: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然后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最后通过Box-Behnken设计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及响应面分析,确定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4 MPa、萃取温度44℃、萃取时间91 min,提取率预测值为93.11%,验证值为(93.09±0.80)%。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胭脂萝卜籽油各脂肪酸组成与菜籽油相似,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89.01%和67.50%。  相似文献   

4.
辣木籽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辣木籽油的工艺条件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在超临界CO2条件下,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和分离温度等因素对出油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最后用GC-MS法测定辣木籽油的化学组成。结果显示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180 mm,萃取压力20 MPa,CO2流量20 kg/h,萃取温度35℃,分离温度40℃,在此条件下出油率为36.3%,提取率为97%。GC-MS测定结果显示辣木籽油主要由脂肪酸组成,总的质量分数为92%,其中含油酸65.63%;此外还含有1%~3%的饱和烃(1.07%)、醛和醚(1.76%)、酯(2.85%),1.95%的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和岩藻甾醇。揭示了用超临界CO2法萃取辣木籽油是可行的;辣木籽油是一种富含油酸、甾醇等功能性成分的植物油。  相似文献   

5.
以滇牡丹籽为原料,以萃取率为指标,用正交实验法分析讨论超临界CO2萃取过程中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及CO2流量对滇牡丹籽油萃取率的影响。采用GC-MS技术对滇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并与栽培品种凤丹牡丹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滇牡丹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60 min、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45 MPa、CO2流量20 kg/h,在此条件下滇牡丹籽油萃取率为27.34%。滇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89.34%,其中亚麻酸72.26%,亚油酸14.25%。滇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与凤丹牡丹籽油的很接近,然而其亚麻酸、油酸的含量高于凤丹牡丹籽油的。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_2萃取黑加仑籽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影响黑加仑油萃取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得出最佳工艺条件:投料量300g、萃取温度30℃、萃取压力25MPa,粉碎度50目、萃取时间3.5h;在此条件下黑加仑提油率为90.78%。超临界CO2法得到黑加仑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其中γ-亚麻酸含量为15.2%,品质优于溶剂萃取。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对超临界CO_2萃取得到的贵州产刺梨籽油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方法刺梨籽油经脂肪酸甲酯化处理后,以37种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准品为参照,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测量,根据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刺梨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该刺梨籽油主要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及花生酸6种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油酸、亚麻酸为主,这3种脂肪酸含量占比高达90.97%,其中n-6/n-3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3.1:1。结论刺梨籽油是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且n-6/n-3脂肪酸比例合理、营养健康价值高的功能性油脂,研究结果可为刺梨资源高附加值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粮食与油脂》2015,(12):8-11
以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提取马齿苋籽油工艺,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最佳提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5℃、CO_2流量6 L/min、一次性投料量50 g、萃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油脂提取率为18.04%;马齿苋籽油的脂肪酸主要组成成分为亚麻酸、亚油酸,其含量分别为49.46%、35.93%。  相似文献   

9.
香榧籽油的超临界萃取及其脂肪酸组成的比较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香榧为我国特产的名贵干果,本试验首先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香榧籽油的工艺条件;然后对香榧籽油的脂肪酸采用GC/MS进行分析,并与橄榄油、花生油、山茶油、芝麻油的脂肪酸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温度50℃,萃取时间2 h,萃取率达16.2%;香榧籽油主要含有亚油酸(38.23%)、油酸(35.52%)、棕榈酸(7.45%)、金松酸(7.41%)等10种脂肪酸,金松酸是具有较强生理活性的特殊脂肪酸。香榧籽油主要脂肪酸种类在所检测的5种油中最丰富,其脂肪酸组成与芝麻油较相似,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较为均衡(36.39%、49.80%)。本研究可为香榧籽油作为高档功能性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牡丹籽油作为被立法明确的新食品原料,含有100多种营养生理活性物质,被营养学家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油"。目前牡丹籽油的制备工艺主要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比分析了超临界CO_2萃取牡丹籽油的出油率、脂肪酸组成、油脂的色泽气味等。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牡丹籽油色泽浅、透明澄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皂化值、过氧化值含量较低,品质优于索氏抽提法、化学溶剂浸提法、压榨法和水代法所得油。提出复合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的发展思路,为合理选择和优化牡丹籽油的萃取工艺条件,为超临界CO_2萃取牡丹籽油的深入研究及其产业化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7):251-255
以碱皂化后的花椒籽为原料,以出油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花椒籽仁油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物料粒度40目、物料含水率10%、CO2流量80 L/h、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2.5 h的条件下,花椒籽仁油的出油率达到19.98%,所得花椒籽仁油(毛油)各项质量指标达到花椒籽油GB 22479-2008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2.
豆薯籽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及其理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油脂萃取效率为评价指标,对超临界CO2萃取豆薯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GC~MS分析了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并检测了油脂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豆薯籽的平均含油量为28.43%,超临界CO2萃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5℃,分离温度40℃,萃取时间90min,CO2流量25~30kg/h,原料粉碎度40目,原料含水量控制在5%左右。在此条件下,油脂萃取得率为25.91%,油脂萃取效率在91%以上。豆薯籽油的脂肪酸组分主要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31.20%)和亚油酸(29.26%)为主;理化特性与常见食用油脂相似,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超临界CO2萃取草莓籽油的工艺参数及工艺条件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宜的萃取工艺为草莓籽水分含量7.12%~14.85%,粒径60~80目、萃取压力45 MPa、温度65℃、CO2流速10 L/h,萃取率可达0.237 g/g原料.随着萃取压力的升高和萃取时间的延长,草莓籽油中的棕榈酸和棕榈烯酸呈显著性下降(P<0.05);而油酸,亚油酸,二十碳酸和二十碳烯酸呈显著性增加(P<0.05).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师宗县高良地区薏苡仁为研究对象,通过薏苡仁的前处理和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以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为因素,设计L_9(3~4)正交实验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薏苡仁油的工艺条件。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薏苡仁油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薏苡仁油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4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薏苡仁出油率为7.704%;薏苡仁油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14.11%、亚油酸30.38%、油酸53.49%、硬脂酸1.89%,不饱和脂肪酸占83.87%。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萃取黄刺玫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黄刺玫籽粉碎粒度、水分含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_2流量、分离压力及分离温度对黄刺玫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得到超临界CO_2萃取黄刺玫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粉碎粒度40目,水分含量5.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0℃,CO_2流量15 L/h,萃取时间2 h,分离压力8.5 MPa,分离温度4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黄刺玫籽油萃取率可达94.38%。对黄刺玫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VE、VA及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黄刺玫籽油酸值(KOH)为0.73 mg/g、过氧化值为0.026 g/100 g;脂肪酸组成主要为棕榈酸(3.57%)、硬脂酸(1.45%)、油酸(16.95%)、亚油酸(53.88%)及亚麻酸(24.06%),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4.89%;黄刺玫籽油中含有VE193.5μg/g、VA36.8μg/g及多种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6.
《粮食与油脂》2016,(9):11-14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亚麻籽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萃取物亚麻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萃取压力为12 MPa、萃取温度为45℃、CO_2流量为16 L/h、萃取时间为60 min时,萃取率可达69.55%。经GC–MS测定,共分离鉴定出9种脂肪酸,其中6种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7.90%,3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1.80%。与传统的压榨法相比,超临界CO_2萃取法的出油率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西伯利亚白刺籽油的收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实验优化白刺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并用GC-MS对最佳工艺条件萃取的白刺籽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白刺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温度55℃,CO2流量10 L/min。从白刺籽油中分离并鉴定出8种成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65.671%)和油酸(25.747%)为主,占总含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以人参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人参籽油。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萃取人参籽油工艺参数条件,并测定人参籽油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4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5 h、夹带剂用量10%优化工艺条件下,人参籽油得率为48.90%。经检测,人参籽油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占99%以上,其中油酸含量极高,可达94.70%。  相似文献   

19.
芜菁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及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芜菁籽油进行萃取,运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芜菁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1.65 MPa,萃取温度46.10℃,萃取时间80.40 min,在此条件下芜菁籽油得率为32.55%.芜菁籽油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70%,以棕榈酸(2.63%)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8.35%,主要以芥酸(47.18%)、油酸(17.53%)和亚油酸(8.43%)为主.  相似文献   

20.
超临界CO2萃取山胡萝卜籽油的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提取山胡萝卜籽油,经甲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质量分数.共分离鉴定了9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有5种,占脂肪酸总量的18.73%,其中以棕榈酸(11.98%)、硬脂酸(4.10%)为主;不饱和脂肪酸有4种,占脂肪酸总量的80.70%,其中以亚油酸(47.99%)、油酸(17.52%)和亚麻酸(13.23%)为主.山胡萝卜籽油可作为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性食用油脂,该试验结果为山胡萝卜籽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