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为了适应菜籽油中蜡质含量快速测定的要求,根据植物油中的蜡质在低温时会结晶析出,引起植物油浊度变化,利用浊度仪建立了菜籽油中蜡质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考察了溶剂种类、溶剂与油的体积比(溶剂比)、冷却时间对菜籽油中蜡质含量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丙酮为溶剂、溶剂比为1∶1、冷却时间为30 min,在蜡质含量为0~250 mg/kg时,所建立方法的线性方程为Y=0.078 7X-0.036 5,相关系数R2=0.999,加标回收率为87.84%~110.4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3%~2.89%。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可行性,数据分析简单,对操作人员的专业要求不高,适合工厂蜡质含量的监控要求。  相似文献   

2.
人造黄油     
侯开宗 《食品科学》1983,4(2):35-36
>人造黄油是指一些餐桌上用的涂抹油脂和一些用于起稣的油脂。由于价格便宜,在某些地方逐渐代替了黄油。在欧美,人造黄油大多采用经过氢化或结晶化的植物油作原料,氢化或结晶化的目的是使植物油具备适当的涂抹结构。植物油中亦可掺人少量的动物脂肪。油脂的选用和掺和以市  相似文献   

3.
浅谈米糠油脱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糠油与一般植物油不同,含有一定量的糠蜡。糠蜡是高级脂肪酸与高级脂肪醇所形成的酯,还包括一些高级游离脂肪酸,高级游离脂肪醇及烃类。温度较高时,这些物质以分子分散状态溶解于油中。冷却至一定温度时,就结晶析出,使油浑浊,影响油的外观。同时糠蜡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一般不易水解,不易为人体消化吸收。所以在米糠油精炼成食用油的过程中有一个脱蜡工序。 脱蜡工序有两个主要环节,一为冷却结晶,一为油蜡分离。下面就这两个环节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植物油中蜡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蜡质是一种天然物质,主要存在于植物油料的种壳和细胞壁中,随压榨和萃取工艺进入植物油,米糠油和葵花籽油中含量较多,可通过脱蜡除去,测定植物油中蜡含量能有效控制油脂品质。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常用的测定植物油中蜡含量的不溶物测定法、浊度仪测定法和色谱法等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有利于针对植物油中蜡含量的高低,选择准确合理的测定方法,并对气质联用在蜡质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提出建立准确的蜡含量测定分析方法在油脂品质控制和蜡质潜在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品种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仪,通过测定不同油品、不同工艺食用植物油的诱导时间,比较分析不同食用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油稳定性从优到劣的排序为:芝麻油、高温焙炒花生油、橄榄油、压榨成品花生油、大豆油、调和油、压榨成品葵花仁油、亚麻籽油、牡丹籽油,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甘三酯和有益营养伴随物是影响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植物油为基料油添加γ-谷维素与β-谷甾醇(3∶2,W/W)的混合物,经加热搅拌、静置冷却形成有机凝胶。分析不同植物油对凝胶形成的影响及结构剂添加量与凝胶热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油的凝胶形成时间有很大差异(葵花油凝胶14 min,蓖麻油放置24 h未见凝胶形成),随着结构剂添加量的增加(8%、12%、16%)凝胶熔化温度也会成比例增加(50、60、70℃)。把不同植物油凝胶的等温结晶曲线与Avrami模型拟合,分析出植物油凝胶的晶体成核表现为均相瞬时成核(n=1)和非均相不定时成核(n=2)2种方式,都表现为一维线性生长。  相似文献   

7.
以仁用杏、油桐、花生、大豆、芝麻和油茶种子为试材,研究不同植物油体蛋白的组分差异,并结合其脂肪酸成分含量分析不同温度下油体贮藏效果。结果表明,前3种植物油体蛋白组分较多,而后3种植物油体蛋白组分相对较少;植物油体蛋白组分越多,油体差异个体也越多,同时某组分油体蛋白基因表达量越多,其对应大小的油体也越多;在4℃冷藏条件下植物油体均能达到一个较长时间保鲜的效果,但并不是温度越低油体贮藏效果越好,脂肪酸成分和油体蛋白综合影响植物油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浸出法制造食用植物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食用植物油中浸出油溶剂残留量是质量检验主要检测项目之一,本文结合实际检验介绍了用气相色谱仪(附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食用植物油中浸出油溶剂残留量的方法。食用植物油中浸出油溶剂残留量的测定原理将植物油样品放入密封的气化瓶(顶空瓶)中,在一定温度下,使残  相似文献   

9.
11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与抗氧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颖 《中国油脂》2020,45(10):52-56
对4种新资源食品油、2种高端食用油和5种普通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以评价不同类型植物油的质量。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测定了11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应用DPPH、ABTS、FRAP法对不同植物油的全油以及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新资源食品油(茶叶籽油除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大于65%,其中α-亚麻酸高达38%以上,而普通植物油以及牛油果油和橄榄油中α-亚麻酸含量仅有0.11%~8.67%; 11种植物油对DPPH·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杜仲籽油美藤果油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牡丹籽油菜籽油橄榄油牛油果油花生油茶叶籽油;对ABTS+·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橄榄油菜籽油杜仲籽油大豆油玉米油美藤果油花生油牛油果油茶叶籽油牡丹籽油葵花籽油;对FRAP Fe3+-TPTZ还原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杜仲籽油美藤果油菜籽油橄榄油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牡丹籽油葵花籽油牛油果油茶叶籽油。在脂肪酸组成方面,新资源食品油有较大优势,DPPH、ABTS、FRAP 3种方法所得的每种植物油的抗氧化活性不同,但杜仲籽油、美藤果油、菜籽油和玉米油在3种方法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子鼻对不同来源以及不同品牌的植物油进行检测,得到电子鼻传感器的响应信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判别因子分析法(DFA)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海藻油、亚麻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的植物油在风味上有一定差别,而不同品牌的植物油(福临门葵花籽油和多力葵花籽油、纯度不同的海藻油)在风味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在模式识别分析中,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对于不同来源的植物油均具有良好的区分效果,指纹图能更好地反映不同类型传感器对植物油中挥发性物质响应信号的强弱。  相似文献   

11.
以米糠蜡、棕榈蜡、蜂蜡3种食品级植物蜡为凝胶剂,葵花籽油、油茶籽油、亚麻籽油、棉籽油为基料油,构建了植物油基油凝胶,系统分析了油凝胶的外观形态、持油能力、微观结构、硬度、晶型及熔化结晶行为。结果发现,棕榈蜡基油凝胶涂抹性能优良,蜂蜡基油凝胶在三者中具有最高的持油能力。微观分析表明,米糠蜡形成的油凝胶晶体结构较为清晰,呈细长的针状;蜂蜡形成的油凝胶晶体结构最为细小,呈细小的针状;棕榈蜡形成的油凝胶,针型细密,并呈絮状结晶。晶体密度及样品硬度均随凝胶剂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油凝胶的晶型与凝胶剂质量分数、基料油的种类无太大关系,主要取决于凝胶剂的种类。熔化结晶行为表明,凝胶剂种类相同时,随着其质量分数的增加,油凝胶的结晶/熔化峰值温度均升高。  相似文献   

12.
油脂与融点     
人的饮食离不开油脂,长期缺乏油脂时就想吃油多的食物.不同食物所含油脂有不同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有的油常温下是液体,如豆油、香油、菜子油、花生油等植物油.有的油在常温下是固体,如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但也并非所有的植物油都是液体,所有的动物油都是固体.如植物油中的棕榈油、椰子油,动物油中的鱼油.  相似文献   

13.
在螺旋霉素发酵中添加不同种类植物油时,发现不同种类植物油对其效价的影响不同,河北油(简称大豆油)的效果最好。为了解释不同种类植物油对螺旋霉素发酵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GC–MS测定了各植物油中的脂肪酸含量,并进行了单一添加各脂肪酸、组合不同脂肪酸以及缺项组合各脂肪酸的试验,确认了亚油酸及脂肪酸的复杂程度是影响螺旋霉素效价的主要因素,并得出了螺旋霉素效价最高时的最优脂肪酸比例,为工业生产采购优质油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4.
研究制备3种不同链长直链淀粉,并将其分别以8%,15%,25%的比例与蜡质玉米淀粉混合,采用流延法在23℃,相对湿度为85%的条件下干燥成膜。研究发现短链的脱支蜡质玉米淀粉(DWMS)与蜡质玉米淀粉混合成膜不发生相分离,而中等链长的玉米直链淀粉(MAM)和长链马铃薯直链淀粉(PAM)与蜡质玉米淀粉混合成膜时发生相分离。添加直链淀粉均可促进蜡质玉米淀粉结晶:蜡质玉米淀粉膜呈现无定形,DWMS添加比例由0%增加到15%时,淀粉膜结晶度增大,但添加比例进一步增加至25%时,结晶度下降;MAM与PAM的添加比例由0%增加到25%时淀粉膜的结晶度增加。淀粉膜结晶度与拉伸强度显著正相关(r=0.771),与穿刺强度显著正相关(r=0.780),与透油率显著负相关(r=-0.730)。DWMS的加入不影响蜡质玉米淀粉膜透光性和溶解性。随着直链淀粉链长以及添加比例的增加,淀粉膜透光率和溶解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以氢化棕榈仁油/可可脂(质量比9∶1)混合体系为基料油,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考察不同形态蔗糖(结晶糖、糖粉)和卵磷脂对熔化结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添加卵磷脂时,蔗糖形态对基料油的熔化结晶性质影响不大;添加卵磷脂后,蔗糖颗粒越细,熔化和结晶温度越高;两种形态的蔗糖体系,添加卵磷脂均使结晶温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彭英 《中国油脂》2020,45(6):72-75
为分析食用植物油原料及不同工艺制备的产品中金属元素迁移性规律,便于控制食用植物油品质,利用干法消解食用植物油原料及其产品,结合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植物油原料及其产品中7种微量金属元素。结果表明,有害金属铬元素在油中的迁移率最高,是影响食用植物油品质的关键控制元素。金属元素从原料中迁移到油中的迁移率均较低,主要残留于渣饼中。此外发现,整体上重金属元素含量与食用植物油的制备工艺之间的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7.
在532 nm激光光源的扩展拉曼光谱及一阶导数光谱中,油茶籽油与低价植物油及精炼地沟油光谱形态的差异显著,谱峰得到有效分离。基于全波段光谱信息和形态建立的多步聚类分析模型既可准确鉴定油茶籽油,还可准确鉴定各种类型的掺伪油茶籽油。对26份不同油茶籽油、105份不同低价植物油、75份5%及以上的掺杂油茶籽油和38份不同精炼地沟油的判别正确率均为100%,对5%及以上的180份掺假油茶籽油和72份掺杂植物油的判别正确率达92%以上。样品测量时无需制备样品及消耗化学试剂,测量和分析1份样品仅耗时5 min左右,可实现对掺伪油茶籽油的快速、无损和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18.
冯玉珠  李阳 《烹调知识》2003,(10):29-29
在烹调工艺中,通常在勾芡之后还要紧接着往芡汁里加些油,使成菜达到色泽艳丽、润滑光亮的效果,这种技法一般叫做包尾油。包尾油与勾芡的程序紧密相连,也可以说它是勾芡的补助方法。包尾油所用的油脂也叫明油,明油既有动物油也有植物油。动物油如猪油、鸡油等;植物油如花生油、芝麻油等。此外,还有一些风味油,如辣椒油、花椒油、葱油、蒜油等。根据烹调方法和菜肴的不同要求,尾油按温度还有热油、温油和凉油之分,但这些油都必须是经过熟炼且没有特殊异味的油。  相似文献   

19.
将蜡质玉米淀粉糊化后进行脱支处理,研究不同温度下形成结晶体的形态特征和物化性质,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结晶条件下,脱支后的淀粉分子可形成多孔网络结构,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其结晶体的晶型不同于蜡质玉米淀粉的A型而呈B型结构,这可能是因为该结晶体是由分子量较小的直链淀粉分子经重排及结晶过程而形成。粒度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结晶体的粒径分布位于6.505~7.241 μm和13.76~18.97 μm,其尺寸与天然蜡质玉米淀粉的颗粒大小分布相似,然而该晶体却呈现出多孔、大表面积等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食用油是指各种植物油(如花生油、豆油等)及动物脂肪油(猪油等)。植物油按加工方法不同又分为机榨油(将含油植物加热到一定程度后用机器压榨得到的油)和浸出油(用有机溶剂,如正己烷等浸泡含油植物后,挥发出溶剂而得到的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