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平岗煤矿1202工作面坚硬顶板矿压显现规律,应用RFPA2D数值计算软件对坚硬顶板运动规律、顶底板的跨落规律及变形位移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14#煤层1202工作面具有坚硬顶板来压特征,应加强工作面矿压监控工作,预防动力学灾害。1202工作面形状不规则、初期长度短、推进速度快是造成来压步距实测值与数值模拟及理论计算值偏差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对普采工作面悬移支架工作阻力进行观测,研究了支架工作阻力、工作面顶板移近量、顶板的来压强度以及巷道变形破坏等参数,以工作面悬移支架工作阻力以及顶底板下沉量等实测数据和现场观测情况为依据,总结了白庙煤矿普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对于普采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桃园煤矿开采实践,论述了工作面上提回采上限后的矿压显现规律和特点,分析了矿压显现规律的原因,制定了在上提工作面生产中控制顶板的具体措施,该矿上提工作面的开采经验,可为类似条件下周边矿井开采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  张涛  孙锐克  张玉江 《煤矿安全》2013,44(8):216-218
通过对赵官煤矿3702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进行矿压观测工作,在分析观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矿压理论和现场经验,得到了工作面正常回采过程中的运动参数和垮落规律,巷道围岩变形规律以及超前压力影响范围,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顶板类型,为相似地质条件下安全高效回收煤炭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桃园煤矿开采实践,论述了工作面上提回采上限后的矿压显现规律和特点,分析了矿压显现规律的原因,制定了在上提工作面生产中控制顶板的具体措施,该矿上提工作面的开采经验,可为类似条件下周边矿井开采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坚硬顶板综采工作面因在煤层掘进后易形成较长空顶距离,不利于工作面的开采及支护结构的维护。本文以四台矿81220工作面地质和开采条件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对坚硬顶板综采工作面覆岩应力分布规律、覆岩沉降及破坏规律进行分析,对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期间支架工作阻力进行现场监测,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复合型顶板工作面生产过程的矿压显现规律和支架受力特点进行全面观测、分析,摸清和掌握复合顶板条件下巷道围岩压力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掌握采动对巷道的影响程度、确定合理巷道布置方式、终采线位置,为今后类似条件工作面选择和设计合理的支护材料、支护形式,优化巷道布置、工作面及上下巷超前支护参数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加有效地预测、预报顶板灾害,防止顶板事故发生,采用现场实测方法,监测峙峰山矿综放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顶板来压步距及来压强度,评价了支架工作状态及与地质条件的适应性,为预测、预报顶板灾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神东矿区哈拉沟煤矿12上101综采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度变化对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面初次来压时,工作面长度因素基本对矿压显现无影响,因此,只考虑覆岩结构特征变化对工作面来压显现强度的影响。周期来压期间,450m超长工作面来压强度大于168m长工作面,覆岩结构特征和工作面长度因素都会影响来压显现强度,且长度变化因素对周期来压步距影响明显大于覆岩结构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麻地梁煤矿507工作面为工程基础,采用现场监测和在线监测结合的方法对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07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普遍较小,低于额定初撑力,支架支护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47. 4 m,周期来压步距为26. 7 m。工作面范围内来压存在先后顺序,中部来压早于上部,下部来压不明显,来压位置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针对顶底板双软型薄煤层综采过程中围岩控制难度大的问题,建立了顶底板双软型薄煤层围岩变形力学模型,并结合现场实际条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分析顶底板双软型薄煤层开采过程中围岩塑性区、围岩垂直应力、煤壁前方支承压力的变化规律,得出薄煤层综采时的围岩破坏机理。赵官煤矿1705E工作面实测矿压结果表明: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18.2 m;基本顶初次垮落步距为37.8 m,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16.0 m;煤壁支承压力在煤壁前方13 m左右明显增大,影响范围为0~25 m;巷道两帮最大移近量为300 mm;巷道顶、底板最大变形量分别为900、500 mm,围岩变形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针对铁北矿右三片工作面压架事故中暴露出来的支架初撑力较低的问题,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等手段,实测得到了工作面约60%的支架初撑力小于3 000 kN,分析了支架初撑力对顶板下沉量、支架工作阻力、动载系数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支架初撑力对控制直接顶稳定性和减少顶板破坏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初撑力较低会导致顶板的早期离层与破碎,高初撑力有利于支架性能的充分发挥,保障工作的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3.
“三软”煤层采场岩层移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淮南矿区综采采场条件复杂,采场矿压受多种因素影响。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总结淮南矿区三软煤层综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为加强综采工作面顶板管理、保证安全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浅埋深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剧烈、安全阀开启频繁的问题,对平朔井工三矿39107浅埋深综放工作面支架工作状况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矿压监测系统现场实测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得到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为33.7 m,平均周期来压步距20.7 m,周期来压期间液压支架循环末阻力平均为9 700 kN,安全阀开启率平均为3.7%,工作面液压支架初撑力水平整体较低,分析表明液压支架存在3种不合理工作状态:安全阀调定压力不合理,前后立柱受力不均衡,部分支架串液.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进行理论计算,得出39107工作面支架合理工作阻力应不低于12 000 kN.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平岗煤矿1202工作面的支架载荷观测,确定了该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步距、周期来压步距、工作面压力分布规律,工作面支架的适应性。进一步阐明了工作面推进速度和小角度断层对来压步距及压力分布具有较大影响。工作面初次破断呈现横O-X型破断形式是造成来压初期中部压力偏小,而上下两端压力偏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三矿属于三软煤层开采矿井,对其工作面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现场观测,实测了液压支柱下缩量、工作面顶板位移量、顶板的来压强度及巷道变形破坏参数,分析出了在三软煤层中,顶板变形、采场顶板运动特性及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结论显示,三软煤层来压步距不大,矿山压力显现较弱,周期来压时巷道变形量较大。针对目前顶板的支护状况和顶板潜在危险,提出了合理的支护措施,为加强工作面顶板管理、保证安全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家堡煤矿101工作面不同开采阶段采用不同的开采方式,基于对该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现场监测数据,结合矿山压力理论,对101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01工作面在综采条件下,直接顶厚度为11.5 m,初次垮落步距平均为24.7 m,基本顶厚度为9.9 m,初次来压步距为47.0 m;在综放开采条件下,直接顶厚度为17.9 m,采场在“岩—矸”结构的保护下推进,结构上方的岩层对采场矿压显现没有明显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来压现象。说明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不仅与覆岩的组成和结构有关,还与采煤方法特别是实际采出的煤层厚度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亭南煤矿二盘区205大采高工作面支架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60 m,平均周期来压步距19.7 m,来压期间平均动载系数1.34,来压次序为工作面中部最先,机头次之,机尾最后。来压期间98.8%的支架在额定工作阻力范围内,约一半测试支架存在一定的偏载。最后通过对支架工作阻力进一步分析得出,选用ZY12000/29/65D型掩护式液压支架能满足来压期间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9.
深部开采矿井矿压异常显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济三煤矿6304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的矿压异常显现现象,在矿压观测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研究的方法,掌握了该工作面矿压异常显现特征。指出了该工作面矿压异常显现区域,基本顶垮落步距、煤厚、辅助运输巷沿空留巷、断层、富水顶板、开采深度是该工作面发生矿压异常显现的主要原因。工作面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支架初撑力不低于3 389 kN可以有效确保深部开采矿压异常区域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0.
厚松散层覆岩下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石炭-二叠纪煤系厚松散层覆岩下煤层开采时工作面矿压规律和支架选型的合理性,采用YHY60(B)矿用本安型数字压力计对磁窑沟矿首采10101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进行实测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56.5 m,平均周期来压步距11.1 m;工作面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动载系数分别为1.33和1.23,周期来压动压较明显;来压期间支架载荷沿工作面呈中部大、两端小的特征.采用砌体梁理论计算和实测统计分析2种方法,计算出10101工作面所需支架合理工作阻力分别为7 346、7 057 kN,应用表明ZY8000/24/50D型液压支架适应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