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通过对山地型特大城市滨江特点和发展策略的分析研究,运用生态、人文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滨江地区整体规划策划和功能组织优化设计,突出对重要滨水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挖掘山城、江城特色,倡导城市滨江空间公共性和可达性,促进城市功能与社会、生态、文化、景观建设协调发展,探索构筑高品质人居环境、塑造国际山水都市形象并重的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将景观建筑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台州市黄岩区滨江世纪工程景观设计”,对当代景观设计的“生态效应,功能与文化因素,和尺度序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城市滨江地带是高生态敏感度的区域,滨江地带的景观建设应以生态优先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本文通过对重庆主城区滨江区域景观开发现状的分析,指出开发过程中的违背生态学原理的若干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益  游航 《城市环境设计》2013,(12):104-107
多米尼克·佩萝:经过出色的地形学和规划性工作.概念捷出了治河的水平景观。崔愷:重庆山城滨江滩落带羟独特的土地资源,但也是景观的难题.而那种消失和显现的状态又十分有趣。该方案试图利用这个资源,在修复滨水景观的同时.创造有趣的建筑空闻。  相似文献   

5.
反思当今景观“生态化”设计普遍 缺乏人文目标体系,在归纳总结景观生态设 计基本途径与重要倾向的基础上,提出四种 景观生态设计模式,包括地方传统型、保护 节约型、生态循环型和示景模拟型,并确定不 同生态设计模式的主要景观空间表征因子与 综合特征。之后遴选上海黄浦江滨江绿地中 具有代表性特征的16个景观空间样点,应用 问卷法进行滨江景观生态感知的公众偏好调 研,分析影响公众生态感知强度的绿地景观 空间特征,探讨不同生态设计模式的公众感 知倾向,以期为未来城市绿地空间的景观生 态化设计提供一定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宁波市滨江大道景观建设为例,探讨滨江景观营造中所强调的绿色生态、以人为本、亲水空间、场地固有文化的挖掘与展示、景观与防洪的结合等手法,并描述各手法应用于宁波市滨江大道景观建设的实例,从自然、生态、运动、休闲及活力等方面对景观实例进行分析,打造亲水宜人、景观优美、环境舒适、健康活力的生态综合型滨江景观休闲带。  相似文献   

7.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当代社会思想和关注热点,结合湖南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文中简称"临港新区")总体规划中景观规划的专业实践,分析了滨江、临湖与丘陵相间地带的自然特质和形态特征,以及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生态景观威胁。根据生态城市理论和当代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反规划"创新手段为途径,以建构"山、水、绿、城"景观特色和生态安全格局为目标,提出了多种特殊自然资源集合型城市新区景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8.
南京滨江景观规划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江苏省、南京市加快实施沿江发展战略的机遇入手,提出了滨江景观建设在实施沿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南京滨水发展的历史、南京滨江发展的现状、滨江景观资源条件.进一步提出了南京滨江城市应体现的特色和滨江景观规划建设的思路,并对滨江景观建设的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依据景观设计理念和调查结果划分为11个景区,将其270个斑块归纳为9种斑块类型,运用FRAGSTATS在斑块类型、景观2个级别上计算多个景观指数,来分析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公园中斑块数量多且粒径差异大,多数斑块形状复杂;斑块分布密集,但同类型斑块分布较离散,景观丰度和景观多样性依景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公园景观基质,主要斑块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建筑斑块和水域斑块具有重要的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其他斑块类型丰富了公园的景观多样性。从公园整体看,公园由景观外貌和结构特征差异明显的11个景区镶嵌分布组合而成,整体景观异质性程度高,客观地模拟了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南岸滨江地带特有的自然山水条件、历史遗存和城市发展要求,提出“山城轮廓、活力水岸、城中之山、城中之水、生态绿谷、江南森林、城市聚核、城市阳台、文脉传承、都市霓彩”十大城市设计要素。  相似文献   

11.
谢怀建 《重庆建筑》2003,(5):49-51,59
为改变山城重庆市政工程边坡呆板、生硬的形象,本文特对两路口边坡、石板坡边坡、黄花园大桥北桥头东侧(五里店)边坡进行了分析评判,并提出景观设计理念,祈以此为契机,使其成为推动重庆市政工程边坡成为优化重庆城市景观、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的载体,使边坡景观成为山城重庆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2.
高海燕 《重庆建筑》2005,(10):34-39
面对特殊的地形条件,重庆轻轨的出现为城市景观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提高环境质量,营造具有山城特色的环境氛围,本文对重庆轻轨沿线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部分难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对正在进行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赵兮  李正 《风景园林》2022,29(11):111-117
随着全球人口聚集增长,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山地景观因市民生产和生活而变化,因而各国纷纷通过保护规划与立法保护景观特征及生态。现有研究已从4个切入角度揭示相关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但尚未就保护界线划定问题进行系统探讨。以当代中国内地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内容分析法与空间制图法比较来自60个城市的76份山地景观保护规划或法规文本,分别从山地本体保护界线、山地内部管控强度、山地周边管控界线3个方面识别相关保护界线划定模式。研究发现:1)上述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低海拔地区,但其山地景观保护界线划定模式并不存在明显的地区性聚集规律;2)相关城市主要基于坡度、绝对高程、相对高程、山脊等地貌特征因子划定山地景观保护界线,同时根据行政区划、管控分区、特定用地类型与区位、视野及定性条件等经济社会因素进行修正。对中国部分城市山地景观保护界线划定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可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的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哲  朱捷 《中国园林》2024,40(1):86
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 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 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 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 背景下,有必要从全局视角对成群成片的城市后工业景观更新 进行整体性、持续化、多维度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入景观 触媒效应的理论方法,剖析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的特质,总结 城市后工业景观在山地城市中的显著特征与设计关键;提出通 过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效应的激发推动老旧城市片区有机更新 的实施途径,从而促进山地城市朝着生态功能健全、山城形象 凸显、文化氛围浓厚、功能活力焕发、文旅业态兴旺的方向持 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鲁文俊 《山西建筑》2014,(10):219-220
为了适应当代城市河道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要求,分析了城市河道的功能,分别论述了防洪、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并加强了对城市河道建设的研究,以期使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6.
段诗乐  林箐 《中国园林》2022,38(1):38-43
古代银川具有城郊一体的区域风景系统.通过文献考证与空间复原,解析银川传统区域风景系统的构成与特征.以山水格局与灌溉水网为基底,历西夏、明、清的经营,银川形成了包含山水风景、灌区风景及城内风景3个层次在内的区域风景系统.远郊集宫、陵、寺、塔、渡为一体,近郊汇聚了湖塘、园林、桥梁和渠庙之景,城内侧重防御、楼塔与园林的营建;...  相似文献   

17.
鲍沁星  沈瑶 《风景园林》2018,25(12):30-35
印度灵鹫峰历史悠久、佛教影响深远,是亚洲早期山地景观开发中受人文因素影响的重要案例,然现今园林景观等相关研究领域对其关注不足。从风景园林历史研究的角度,梳理了灵鹫峰文化景观的历史沿革与重要影响,包括佛教文化在王舍城地区的形成过程、灵鹫峰景观建置、灵鹫峰图像史料遗存以及文化景观用典,阐释了其对杭州飞来峰文化景观的深刻影响,并分析了近现代考古研究对印度灵鹫峰再开发与旅游的影响,探讨了灵鹫峰对研究当代山地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浅山区周围的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外溢,大部分城市出现城市主城区平坦,用地资源枯竭的现象,近郊浅山地区近年来迅速成为极具价值潜力的区域,但通常受其生态敏感性的限制,政府对其开发非常审慎,也期望能够得到开发建设的跟踪评价结果。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是吉林省重要浅山区,8年来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其已开发建设的浅山区域是否得到公众认可?亟待科学验证与评价。通过分析浅山区景观评价的难点:1)可达性低;2)人口流动大;3)人口分散;4)特色资源限制,选取网络大数据爬取和语义挖掘方法,从侧面进行客观评价,量化分析管委会的景观设计理念传达给大众的有效性,科学检验公众对景观设计理念认同程度。通过对比规划师景观设计理念以及大众发布的评价语料数据库两者话语符号的权重大小,分析有效传达的程度。同时根据有效传达词汇与景观设计理念耦合确定发展重点,从而为未来发展提出优化建议及建设指引。借此验证了网络语义分析方法在浅山景观设计理念传达有效性评价领域的适用性,为其它已建浅山区域检验是否达到预期景观设计目标提供科学量化评价方法,从而保证浅山区域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眺望景观的评价研究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参 考,而福道的建设与以眺望景观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风貌 导控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在福州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中“登山 观城”视廊建设的思路框架下,利用ArcGIS构建以福道所在 山体群为核心的城市区域三维场景模型,模拟“登山观城”的 视角对周边3个观测片区的可视域及建筑空间层次展开量化评 测,并根据量化评测数据提出以协调“城-景”边界为导向的 研究区眺望景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最后利用GIS进行眺望视 线控制基准模型的导控模拟,旨在为眺望景观优化控制领域的 研究进行补充,为相关规划设计决策提供参考,以及为景观可 视化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